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養老機構投資降温,2024年機構注冊量僅為2019年的26%,歡迎閲讀。
經濟觀察報 記者 田進 過去四年,在北京養老行業闖蕩了十餘年的張虹,選擇陸續關停了 5 家養老機構(包含養老驿站)。現如今,她公司管理的養老機構數量已縮減至 5 家。
復盤機構關停的原因,她説,一方面,有些機構因為長期處于虧損狀态,不得不主動關停;另一方面,有些機構因為產權不規範等歷史遺留問題,被迫作出了關停的決定。
因為 " 斷臂求生 ",張虹剩餘的養老機構在今年實現盈虧平衡。目前,她不打算再重新擴張。她的理念是:" 保住現金流,維持現有機構的運轉。"
張虹的經歷并不是個例。在與養老同行交流過程中,她得到的反饋是:民營養老機構的投資擴張步伐出現了明顯放緩。一些連鎖化運營養老機構的負責人因無法忍受持續虧損,不得不選擇關停一部分虧損較大的養老機構。
企查查提供給經濟觀察的數據顯示,從 2019 年至今,養老機構相關企業(僅統計企業名稱、經營範圍、產品名稱包含養老院、頤養院以及敬老院的企業)注冊量呈快速下降的趨勢。其中,截至 2024 年 12 月 11 日,全國養老機構相關企業注冊量為 681 家,相比于 2023 年全年下降了 22.5%,僅為 2019 年全年的 26%。
在全國多地調研養老機構過程中,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社區居家養老分會副會長鄭志剛發現,近幾年部分養老機構關停、轉讓的問題确實存在,尤其是今年養老機構普遍反映機構經營較艱難且行業 " 内卷 " 嚴重。為了 " 搶老人 ",養老機構之間甚至打起了價格戰。
他表示:" 近些年,因為看好養老行業的發展前景,許多非專業人士都湧入到養老機構的投資建設中。但老人的潛在養老需求能否轉化為養老機構的實際入住,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從行業整體入住率來看,相當一部分養老機構目前仍處于持續虧損狀态。"
多重因素限制養老機構擴張
2024 年 6 月,北京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發布的《北京市養老機構行業發展報告》(下稱 " 報告 "),揭示了當前養老機構發展面臨的窘境。
報告顯示,截至 2024 年 3 月,剔除尚未收住老年人的機構後,全市養老機構平均入住率約為 45%。同時,全市養老機構收住 44938 人。相比之下,2023 年北京市 60 歲及以上常住人口為 494.8 萬人,這意味着北京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數占 60 歲以上老人數的比例不足 1%。
據張虹介紹,在普惠型養老機構中,為了實現收支平衡,機構入住率一般需要達到 60%。入住率越低,機構面臨的虧損就越大。鄭志剛在調研中也注意到,因為看好未來發展,許多投資人都願意暫時承受養老機構的持續虧損,但他們對何時能開始盈利并沒有明确的預期。一旦遇到現金流困難,他們只能選擇關停部分機構。
對于養老機構為何入住率低迷,多位養老機構負責人認為," 老人入住意願不強 " 和 " 老人消費能力有限 " 是最主要原因。
調研中,多位養老院院長向鄭志剛反映,老人只有在無法進行居家養老的情況下,才會選擇入住養老機構。他表示,雖然中國 60 歲以上的老人大約有 3 億人,但真正有入住養老機構需求的只有失能和半失能老人,養老院很難讓活力老人持續住進來。
報告數據也印證了鄭志剛的觀點。上述報告顯示,在北京市養老機構收住的 44938 人中,80 歲以上及不能完全自理(含不能自理和部分自理老人)的老年人占比達 91.57%。
另一方面,在短期内,消費能力依舊是制約養老機構吸引老人入住的重要影響因素。
張虹的養老機構目前收費标準大約在 4000 元— 5000 元 / 月。近幾年這個标準沒有調整過。她表示,運營十幾年的過程中,養老機構的成本迅速增加,人工成本占營收的比例從 15 年前的約 25% 升至現在的 50%,物業租賃成本也增長了三倍,但養老機構的收費漲幅卻非常有限。" 我們機構入住者多為周邊農村的老人,他們的養老金少,入住養老機構很大程度上需要子女的支持。因此,他們對成本上漲非常敏感。但為了保持微利,每月 4000 元至 5000 元已是機構能制定的最低價格了。"
2024 年 10 月,民政部、全國老齡辦等部門聯合發布的第五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也顯示,2021 年,在有入住養老機構意願的老年人中,能承受不超過每月 1000 元的占 46.1%,每月 3000 元及以上的占 15.8%。
北京市普樂園愛心養老院院長闫帥表示,目前普惠型養老機構的收費标準已經壓縮到極致,許多農村養老機構都在盈虧平衡線上掙扎。因此,許多機構只能放緩擴張步伐,同時機構内護理員的工資也很難再進一步上漲。
除了上述問題,張虹還提到,近幾年養老機構運營标準的提高也導致一些機構因歷史遺漏問題不得不選擇關停。" 我們通過租賃物業運營十餘年的一家養老機構,就因為房屋性質屬于集體產權,無法繼續辦理養老機構備案手續,最終被迫關閉。一些同行也反饋,由于消防檢查或房屋質量檢查不合格,他們最終不得不關閉機構。"
2024 年 7 月,經濟觀察報以調查問卷或電話采訪的形式調研了全國 18 家養老機構在今年二季度接受行政檢查的數量與細節。調研顯示,二季度 18 家養老機構接受行政檢查的次數為 2 至 11 次,平均為 5.7 次,檢查出有問題的次數平均為 1.6 次。同時,機構管理者普遍反映,今年行政檢查較以往明顯增多。
12 月 7 日,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發布的《養老機構院長研究報告》顯示,院長們對未來發展有 " 六盼 ",其中一盼是亟需完善各層級、各部門間的協調銜接機制,确立統一的标準與規範,削減冗餘的重復檢查與報表要求,以保障監管工作的一致性與有效性,進而有效減輕養老機構的運營負擔。
精準化定位或為破局關鍵
今年年初,闫帥在現有養老機構的基礎上,增設了一個以認知症照護為特色的護理專區。他進一步擴張的理由是,越來越多患有認知症的老人希望能入住具有專業護理能力的普惠型養老機構。
在過去十餘年的運營中,因主要服務于房山區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并且主打普惠型養老,他的養老機構大多數時間都保持在盈虧平衡線以上。
闫帥表示:" 雖然老人的支付能力有限,但養老院往往承擔着為老人護理‘兜底’的功能。因此,許多家庭在無力照護老人時,更願意支付額外費用讓老人入住養老機構。近幾年,随着對認知症老人照護難題的關注增加,對專業化護理的需求也随之上升。"
在調研過程中,鄭志剛也發現,不同區網域老人的收入情況各異,但普遍存在養老機構入住率不均的現象,其中養老機構的定位是關鍵的影響因素。
鄭志剛表示:" 近幾年,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原來從事教培、工程建設、煤礦開采等行業的老板轉行進入養老行業。他們一開始認為,只要打造優質的養老院環境,就能吸引各類老人入住。但實際運營後發現,很多活力老人不願意長期居住在養老院,最終導致養老院入住率遲遲上不去。相反,那些一開始就專注于服務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養老機構,在實際運營中往往表現得更好。"
此前,多家國央企康養業務負責人也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國有康養公司通常會在養老機構及其上下遊產業鏈進行整體戰略布局,以滿足不同年齡段老人的多樣化養老需求。其中,養老機構定位多為普惠型及醫養結合型。
鄭志剛強調,具備醫養結合功能是吸引老人入住養老機構的重要因素,政策層面也在不斷推動養老機構發展醫養結合。
5 月 16 日,國家衞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就在發布會上提及,對于每個老年人來講,醫療衞生服務和養老服務一個都不能少。醫養結合是中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滿足廣大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需求的有效舉措。
鄭志剛表示,入住養老機構的老人大部分是失能失智或高齡老年人,他們需要日常的醫療服務。部分養老機構入住率偏低的一項重要原因就是養老機構的醫養結合水平未能滿足老人的需求。
盡管養老機構數量從 10 家縮減到 5 家,張虹對未來養老機構的擴張仍然持開放态度。她説:" 我們長期以來積累的養老機構管理運營能力實際上可以支持機構在短時間内擴張,只是目前機構處于緩慢回收投資的過程中,現金流依舊是擴張時面臨的最大制約因素。這不是我們一家機構所能解決的問題,未來可能更多需要政策扶持以及新資金的注入。"
(應采訪人要求,張虹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