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激光雷達:降價,活下來,歡迎閲讀。
文 | 半導體產業縱橫
最近,禾賽科技計劃明年将激光雷達價格減半,目的是想讓激光雷達在電動汽車中應用得更廣泛。
按照禾賽 CEO 李一帆的説法,價格減半将使激光雷達的使用對價格低于 15 萬元人民币(2 萬美元)的廉價電動汽車也具有吸引力。對于價格高于 15 萬元的電動汽車,激光雷達技術的采用率可能會躍升至 40%。
降價的第一槍,并不是禾賽近日打響的。
可以説,過去幾年激光雷達始終在降價。2019 年禾賽科技激光雷達的平均售價是 1.74 萬美元,也就是大概 12 萬人民币。今年 1 月,一徑科技喊出了 "lidar 平權,進入千元時代 " 口号。
五年時間,從十萬降到千元,背後是激光雷達廠商想 " 活下去 " 的掙扎。
" 東邊日出西邊雨 "
激光雷達產業的全球現狀 ,可以用 " 西邊不亮東邊亮 " 來形容。
據 YOLE Group 發布的全球車用激光雷達報告,2023 年全球車用激光雷達市場份額 5.38 億美元,同比增長 80%。
其中,排名前九的廠商分别為:禾賽科技(市占 37%)、速騰聚創(Robosense,市占 21%)、Seyond(圖達通,前身為 Innovusion,市占 19%)、Valeo(法雷奧,市占 10%)、華為(市占 6%)、Waymo(市占 2%)、大疆覽沃(Livox,市占 1%)、Ouster(市占 1%)、Luminar(市占 1%)。
中國激光雷達供應商,合力拿下了全球 84% 的市場份額。
然而東邊日出的同時,激光雷達廠商卻始終在虧損。行業老大禾賽科技去年虧了 4.76 億元,今年 Q1、Q2、Q3 分别虧損了 1.07 億、0.72 億、 0.7 億。老二速騰聚創去年虧了 43.37 億,今年上半年虧了 2.69 億。
激光雷達廠商的跌宕的命運,是激光雷達技術的本身争議的縮影。
" 到底要不要激光雷達?"
自動駕駛發展過程中有兩條截然不同的路徑:一種是特斯拉為代表的純視覺方案,主要依賴攝像頭 +AI 來獲取路況信息;而另一種則是多傳感器融合,在車上安裝攝像頭、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等多種傳感器。
企業虧損的原因不外乎幾點:研發投入大、量產成本高、行業價格戰。而這三點,都命中了激光雷達。
首先是研發投入大。禾賽科技 2023 年研發投入 7.91 億元,同比增長 42.4%,占總收入比重為 42.1%。2024 年第三季度研發投入 2.22 億元,較 2023 年同期增加 14.3%。
速騰聚創 2023 年研發投入占總收入比重為 56.7%,2024 年上半年研發投入占總收入比重約為 42.6%。
其次是成本高。激光雷達作為目前人類掌握的最高效、最精準的三維成像工具,其成本确實昂貴。國金證券此前就曾統計稱,2021 年時,搭載了激光雷達的車型價格普遍高于 40 萬元,車載前裝激光雷達的價格普遍超過 5000 元。這也導致,前幾年,激光雷達的 " 上車 " 空間有限,更多是車企的中高端車型會搭載。
最後則是價格戰。國内激光雷達廠商規模的持續擴大,與 " 以量補價 " 的殘酷現實不無關系。據國聯證券測算,2024 年用于 ADAS(高級輔助駕駛)系統的激光雷達均價,将同比下跌 15.56% 至 3800 元。
速騰聚創的產品單價逐年降低。從 2021 年至 2023 年,速騰聚創的激光雷達價格從 1 萬元下降至 4300 元,再降至約 3200 元。2024 年一季度,其 ADAS 應用激光雷達的平均單價進一步下降至約 2600 元。
而價格戰并非激光雷達一方,應用端的車企早已加入這場戰争。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曾公開表示:"我們還有很多技術會陸續投入應用,比如激光雷達,如果市場行情 3000 元一顆,我們可能只需要 900 元的成本。"
從整車廠的選擇來看,華為在問界 M7 PRO 基礎版的智駕方案中去掉了激光雷達;小鵬推出了全新一代小鵬 AI 鷹眼視覺方案;極越發布 " 純視覺 + 端到端大模型 " 的智駕方案 ASD;蔚來第二品牌樂道首款車型 L60 搭載純視覺方案;寶駿雲海以雙目純視覺方案實現了城市記憶領航與高速領航。
激烈的價格戰、高昂的研發成本。這也是為什麼今年 9 月 Mobileye 發布公告稱,已決定終止用于駕駛輔助和完全自動駕駛系統的下一代調頻連續波(FMCW)激光雷達的内部開發。Mobileye 計劃在今年年底關閉激光雷達研發部門。
早在 2020 年,博世就開始研發激光雷達,當時宣布要推出一款專為汽車設計的激光雷達,以提高自動駕駛的安全性。然而到 2023 年,博世突然宣布将放棄自研激光雷達。
在 2023 年前,沒能熬過融資破產的激光雷達公司不在少數。2022 年 10 月,激光雷達鼻祖德國開發商 Ibeo 因無法獲得進一步的增長融資而申請破產;11 月,兩大激光雷達上市公司 Velodyne 和 Ouster 确認以全股票方式合并,來改善現金流;12 月,剛剛上市十個月的激光雷達廠商 Quanergy 宣布破產并啓動了業務出售程式,同時裁撤了幾乎所有員工。
活下去的三條路徑
到了現在,無論是為了市場端的需求,還是為了 " 活下去 ",激光雷達走出了不同的路徑。
第一條路是技術更新。禾賽科技上半年發布新品高性能遠距激光雷達 ATX,是基于第四代芯片架構的小巧型超廣角遠距激光雷達,其面向 L2+ 智能駕駛應用。作為主力產品 AT128 的更新版,ATX 體積比 AT128 縮小 60%,重量減小 50%,實現了更遠的探測距離、更好的分辨率、更廣闊的視野,但成本将下降兩至三成。
今年 4 月,速騰聚創發布的新一代中長距激光雷達 MX,搭載了速騰聚創全自研專用 SoC 芯片 M-Core,還沿用 M 平台同款二維 MEMS 掃描芯片,同時實現收發系統的芯片迭代更新,是其激光雷達芯片化設計的集大成之作,首次将激光雷達的價格打到了 200 美元以内,引領行業進入 " 千元機 " 時代。
圖達通還全新推出第三代影像級超遠距主視雷達獵鷹 K3 ( Falcon K3 ) 和推出超廣角激光雷達靈雀 D ( Robin D ) ,成為業内鮮有的可以同時将 1550nm 和 905nm 兩條技術路線均打磨成熟的企業。
第二條路是制造更新。激光雷達本質上仍屬制造業,規模越大均攤成本越低。現在頭部的激光雷達廠商,都選擇了產品平台化生產與自研芯片的道路,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降本。
縱觀當前主流激光雷達廠商,速騰聚創就形成了 M 平台、E 平台和 R 平台三大主要平台;圖達通擁有獵鷹、靈雀兩大平台;禾賽科技同樣有着成熟的 AT 系列平台化架構設計。
自 2020 年 5 月開始,禾賽建造 " 麥克斯韋 " 智造中心,總耗資近 10 億元人民币。目前,產線規劃年產能達到 150 萬台,每 40 秒就能下線一台激光雷達。圖達通在蘇州、德清、平湖等地均建設有高度自動化產線,高性能激光雷達年產能近百萬台。
第三條路是換賽道。雖然嘴上説着車載端還是重點,但一些激光雷達廠商身體已經很誠實轉向工業與機器人等業務線了。
速騰聚創的三季度報中,ADAS 產品的毛利率為 14.1%,機器人產品的毛利率為 34.6%,機器人業務毛利率相對要高得多。速騰聚創認為,機器人業務将成為新的增長引擎,目前其在機器人領網域的合作夥伴數量,已增長至 2600 家。速騰預計,明年其在機器人領網域的激光雷達出貨量," 有望突破六位數 ",也就是超 10 萬顆。
萬集科技激光雷達已廣泛應用于 AMR、AGV、叉車等工業機器人和商業導引、配送、消殺、清潔、巡檢等服務機器人,并持續向多家頭部企業供貨。
巨星科技自 2016 年聚焦于激光雷達業務,其控股子公司杭州歐鐳激光技術有限公司在國内工業機器人激光雷達領網域具有較強的品牌影響力和技術實力,且工業機器人激光雷達出口量位列國產品牌第一。
據研究表明,受機器人出貨量提升及單台機器人激光雷達安裝數量增加所推動,近年來激光雷達市場行情也 " 水漲船高 "。預計全球機器人激光雷達解決方案市場将以 50.6% 的復合年增長率快速增長,到 2030 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2162 億元市場規模,其中,中國市場預計占據 31.8%。
盈利,何時開始?
2024 年上半年,激光雷達在中國新能源汽車中的搭載率大約在 10%~13%。也就是説,大概每 10 輛新能源車中,就有 1 輛搭載激光雷達。
就單個公司來看,激光雷達市場爆發的趨勢明顯。速騰聚創發布的半年報顯示,今年前 6 個月,公司激光雷達產品銷量為 24.3 萬台,較 2023 年同期增加 415.7%。禾賽科技半年報顯示,上半年激光雷達交付量 14.6 萬台,同比增長 67.5%。
各大廠商都在努力實現盈利,其中,禾賽科技在盈利方面表現出積極态勢。
11 月 26 日,禾賽科技公布了 2024 年第三季度财務數據。實現營收 5.4 億元人民币,同比增長 21.1%。激光雷達季度總交付量達 134208 台,同比大幅增長 182.9%。
在業績説明會上,禾賽科技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李一帆表示,公司全年毛利率穩健,預計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的毛利率将接近 40%。在被問及何時實現盈虧平衡時,李一帆表示,在成本控制和規模效應下,禾賽期待在 2024 年第四季度接近盈利,并且對在 2024 年下半年盈利持樂觀态度。
速騰聚創 2024 年第三季度,激光雷達總銷量為 13.86 萬台,相比去年同期劇增 224%,環比增長 12.7%。其中應用于 ADAS(高階輔助駕駛系統)產品的銷量為 13.14 萬台,占總銷量比近 95%,成為銷量增長的主引擎。
對于速騰聚創什麼時候能夠盈利,速騰聚創曾多次對外表态。在今年半年報發布時,速騰聚創 CEO 邱純潮表示,預計公司将在 2025 年的某個季度實現盈利,2026 年有望實現全年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