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兒童教育賽道:需求、底層邏輯、雙減和AI,歡迎閲讀。
文 | 李明 Bright
這篇想寫一下兒童教育這個賽道,過去大約有 8 年時間,我做的事情都跟這個賽道密切相關,深度參與過少兒素質教育和 K12 教育產品的打造,見識過行業投資風生水起,滾滾濃煙,也看過教育雙減政策下來之後的一片慘烈,很多公司出現,很多公司也消失了。
那麼兒童教育是不是個好賽道或者説有很大商業前景的賽道?兒童教育的各種模式之間孰優孰劣?AI 技術出現對這個賽道會有哪些影響?未來會不會迎來春天?這些問題,我分享下我自己的看法,可能未必全對,但是都是真心話,給關注這個賽道或者已經躬身入局的玩家一些啓發和參考。
廣義的兒童教育包羅萬象,既有學齡前,又有學齡後,既有學科内,又有學科外,既有應試教育,又有素質教育,既有線上的,又有線下的。
這個超級大賽道,參與者實在是太多太多,任何一家公司都沒有辦法占有超過 5% 的市場份額,是一個超級分散的市場,沒有哪一家巨頭能吃下大部分的市場,這是為什麼?
這個問題我們留到後面再講。先來説説為啥這麼多人看好這個大賽道,這麼多的玩家參與?
先説需求,教育從來就是個大需求,特别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古往今來重視教育的國度。如果你家裏比較富,你會想着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能夠維持富裕的生活,你很擔心富不過三代,所以你會很重視很重視娃的教育。如果你家不是很富,你也會想着盡可能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多讀點書,将來考個好的大學,改變命運,因為生活的苦你已經吃夠了,自己沒有回頭路可以走,那麼就讓孩子将來能夠順利些吧。當然,這只是世俗層面的需求,人不完全是世俗的,也有一些其他的考量,比如培養好的品質和習慣等等。這都是很正常很樸素的需求,總結就是需求很強。
需求強之外,家長還特别願意為孩子的教育花錢。現代社會,幾大開支,除了房子、車子、醫療健康之外,就屬教育特别願意花錢,給孩子報各種學習班,動不動就是幾千幾萬,高級的幼兒園,動辄十萬、二十萬一年的費用,從娃娃就開始卷了,生怕輸在起跑線上。
除了需求強,需求廣泛,願意花錢之外,教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周期長。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孩子的教育從來不是個一錘子的買賣,今天交錢,明天就學會了,至少要半年到一年的交付周期,甚至可能要持續好些年。比如學而思、新東方的一些課,那都是持續跟班的,長期投資的,復購率沒有達到 70%、80% 你都不太好意思講。試問,除了兒童教育,還有哪些課程類的或者服務類的能達到這個復購率?
需求很強,付費意願強,長周期持續付費,從商業角度上看,當然就是個好賽道,不是嗎?這個就是這麼多人看好這個大賽道,這麼多玩家參與的原因,也是我在 7、8 年前選擇這個賽道的原因。
在互聯網時代,世界是平的,把一線的教育資源通過互聯網的方式給到三四線的家庭,這件事情怎麼看都是一件大幅提升效率和體驗的事情,可是為什麼投資熱潮之下,最後留下一地雞毛呢?
除去假象之外,剩下的事情,無論你多麼不願意相信,那就是事實。—— 柯南
政府為什麼要推雙減,禁止教育過度資本化?為什麼好未來、新東方、洪恩的股票跌去 99%,這背後一定藴藏着明面上難以發現的問題,下面我試着做一下解答,我所説的都是我的個人理解,并不完全代表事情的真相和本質,請讀者辯證閲讀。
兒童教育賽道,除了前面幾個特點确實成立之外,還有更多的一些屬性。
第一個,就是服務屬性。教育行業本質上是服務業,既然是服務業,那麼就會有很明顯的天花板效應。服務行業,消耗的是服務者的時間,而一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每天只有 24 個小時,教育是個很高強度的行為,密集調動大腦輸出知識,口動耳聽,還要手舞足蹈,跟現在的直播帶貨的主播其實是一個門類(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新東方的老師特别适合直播帶貨)老師其實是個很辛苦的工種,一個人每天這麼高強度輸出 8 個小時挺累的,而優秀的老師也是有限的,教育工作者是屬于那種非标準化的知識勞動者,很多年的刻意訓練才能成為名師,不是流水線工人,可以今天培訓明天上崗。
這導致一個問題,就是頭部的企業,規模會受到限制。需要時間去準備學校、找老師、培訓和管理老師,得一個區網域一個區網域的鋪開,這個模式的擴展有點像當年美團和餓了麼搞地推的模式,但是還是有很大差别,因為美團和餓了麼只需要線下有人去 BD 商家,讓商家入駐進來,線上打廣告獲取 C 端消費者,而線下的商家早已經存在了,平台只需要做一個連接,然後把交易系統打通就行,所以能夠比較快的普及。
但教育不一樣,教育的產品是非标準化的產品,學什麼、在哪裏學習、一個班多少人、學習得好不好有沒有解決問題這些都不是标準化的,普通的電商從賣家拿到錢發出商品的時候,交易大體已經完成了,除了一部分的退貨退款需要處理之外,并不需要花額外的時間在交付上,商品的生產和交付是分開的,商品可以提前準備,但是教育則不同,生產和交付是合在一起的,只有把全部課程都學完才算是真正交付完成。雙減之後,新東方把學費給全退了,因為俞敏洪經過這類事情,知道風險,所以定下規矩一定要賬户上留下沒有學完可以退給家長的錢,但是也有不少培訓機構暴雷了,因為他們把錢提錢用了,靠新招收學員來覆蓋支出,遇到黑天鵝事件只能關門倒閉了。
這是教育復雜性的一個方面,還有就是教育的範圍太廣泛了,教語文數學也是教育,教琴棋書畫也是教育,教編程寫字也是教育,在一方面擅長在别的地方未必擅長。地理也是一個因素,10KM 以外的大機構,和小區門口的小機構,你選哪個?大機構貴,小機構便宜,鄰居家的孩子都上小區門口的機構,爺爺奶奶負責接送就行,面積也不大,就 100 來個平米。這也導致了教育行業特别分散,巨頭難以獲得壟斷式的優勢。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教育是非常非常非常認老師的,跟哪個機構可能不是那麼重要,但是跟哪個老師很重要。如果一個名師從 A 機構跑到 B 機構,那麼很多學員是會跟着走的。之前董宇輝和東方甄選的故事,新東方之所以有意識地削弱主播的話語權,是因為他們早在很早之前就深刻地認識到這個問題,名師能把學員帶走,只是沒有意識到在短視頻平台的助力之下,超級 IP 主播的能量遠遠不是以前一個新東方名師的能量可以比的,所以舊的那一套顯得特别的不匹配了,當然這個不是今天我們讨論的重點。正因為老師如此重要,所以名師都是被各家機構争搶的對象,就得給高額回報,打造成為金字招牌。那如果我是一家教育機構,我盡可能多地搶名師行不行?
不行,因為歸根結底你還得賺錢,如果名師太多了,機構的回報也許會變少,變成給名師打工了。這個特性也會讓教育機構把名師的數量控制在一定的規模,太少了不行,太多了也不行。所以注定好的老師就是會分散到不同的機構中去,這個市場就是大家一起吃的。
以上這些特性,在在線教育出現之前,制約着教育市場的發展,那麼在線教育出現之後,哪些有變化,哪些沒變化?
位置的影響肯定是變化了,線上教學跟地理位置沒有關系。反而讓三四線城市的家庭能夠接受到一線城市頭部的教育機構的資源,這要是雙減之前,學而思、猿輔導等高歌猛進的原因,用一線城市的教育資源打三四線城市的市場,價格就是幾千塊錢一門課,用俗話講确實就是降維打擊,每天的廣告費用都要花去幾千萬。
班級規模也變化了,線上教學可以容納更多人數,也就是所謂的大班課。據我所知在線教育的小班課模式普遍沒有做起來,因為成本太高,相比線下教學沒有突出的優勢。大班課就能把老師的時間成本平攤到更多的學員身上,從而把價格給打下來,價格降低,規模擴得更大,從而獲得更高的收益,是這套模式的底層邏輯。
這個模式有天然的優勢,三四線城市家庭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消費活力增加,培訓機構有錢賺,老師拿高薪,那麼為什麼後來要有雙減政策呢?
説下我的個人理解,不代表事情的真相。
一方面,這種卷是無意義的,至少對于整個大系統來説。教育對于個體是培養人,提升能力,對于社會除了訓練未來的勞動力之外,還有個作用是選拔。這個邏輯我之前的文章有分享過,從選拔角度,是希望選拔出真正有潛力、有天賦的人,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大家公平的學習時間、學習資源,然後看誰表現更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教育無法做到真正的公平,絕對公平肯定是不存在的,只能説盡量維持相對的公平。在線教育模式下,給孩子補課的家庭肯定是增多了。大家都補課,和大家都不補課,對于教育選拔來説是一樣的,那麼從整個社會系統的角度考慮,為什麼還要增加在這方面的消耗,增加家庭的負擔呢?
第二個方面,對于原有的教育系統是颠覆式的影響。基于前面説的邏輯,原有的教育系統迭代比較慢,很難應對這種所謂的 " 降維打擊 "。一個明顯的例證就是當時有很多教育體制内的老師被教培機構挖走,動辄年薪幾十萬。如果讓這種趨勢蔓延開來,那麼體制内教育可能就不剩多少名師了,反而就會變成體制外的教培機構唱主角,體制内的學校唱配角。而教育這種國計民生的事情,是需要考慮社會穩定性的,短時間突然長出來的教培系統存在着比較大穩定性風險,比如這個機構倒閉了,老板跑路了,超前教學、過度教學等等,會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第三個方面,資本化導致财富過度聚集。正是因為在線教育系統效率高,導致原來任何教培機構份額不超過 5% 的格局出現改變,最後的結構就是大量的财富被少數幾家全國性的機構獲得,雖然機構老師能獲得更多的回報,但是相當于把更多家庭的錢,更多傳統教育機構養活的一些就業人口的收入給集中到少數機構、少數名師,但是這些少數機構的老板和少數名師消費力又有限,财富多如劉強東自己説一年的消費也就是幾十萬,這些錢不再流通或者流通很緩慢,從共同富裕以及經濟健康的角度看,可能并不是件好事情。
所謂的資本無序擴張,并不是沒有根據的。創業者、企業家更多考慮商業利益,這沒有錯,但是作為規則政策的制定者,就需要更多考慮系統的穩定性。對于整個社會而言,變化太快未必是一件好的事情。
再回到開頭的那幾個問題:
1、兒童教育是不是個好賽道或者説有很大商業前景的賽道?
是好賽道,也有很大商業前景的賽道,理由需求強、普遍、持續付費,但是前提是要在政策允許的範圍内。教育這個事情能做幾十年,如果做成一個品牌的話。但是這個裏面要細分,兒童教育的真正剛需還是在于 K12 考試提分,大頭肯定是這個,之後才是編程、閲讀、美術、音樂、球類等,有很多的細分領網域可以做,能夠容納數量眾多的供給端。
2、兒童教育的各種模式之間孰優孰劣?
從商業效率的角度來講,在線教育 + 大班的模式優于非在線教育 + 小班,高客單價的模式優于低客單價的模式,教育背後的老師供給是相對稀缺的,稀缺的供給獲得更高的商業回報我理解才是更健康的模式。
3、AI 技術出現對這個賽道會有哪些影響?
未來我認為 AI 對教育的改變會很大,AI 相當于一個無所不知,随時随地可以陪伴在身邊的名師。一方面會突破地理的限制,也會突破時間的限制,AI 可以 24 小時不休息服務,且同一時間可以服務無數的學員,這會帶來效率的極大提升,在線教育時代,每個學科要幾千元,AI 時代,可能會降到幾百元。人人都能普及的情況下,又回到了相對的公平。
而且對于原有教育系統的颠覆性沒那麼大,反而可能形成很好的補充,對于财富聚集也沒有那麼明顯,再加上确實能夠帶動整體教育水平以及科技水平的提升,所以我認為 AI+ 教育的解決方案應該政策上不會有那麼大的阻力。我個人比較看好做 AI+ 教育解決方案的,尤其是智能學習平板。除了軟硬體結合之外,純軟體應用應該也有一些機會。如果有哪個大的賽道會比較快地被 AI 改變,我認為可能是教育。
4、未來會不會迎來春天?
原來的在線教育 + 人工服務的模式,我認為是不會了,一方面技術進步帶來了模式的革新,原來的模式不具備優勢了。另外一方面,政策的考慮依然存在,有一種觀點認為這個限制再開放的道路韓國也曾經走過,但我認為在中國不太可能,因為中國和韓國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量,對社會的影響不可相提并論。
另外有一本書叫烏合之眾,可以看看,大眾所表面倡導的,可能對于整個系統并不是好的解決方案,純粹地為了卷而卷,确确實實并不好。在 AI 技術的加持之下,整個教育行業未來我認為肯定是會更有商業前景的,因為基本盤在那裏,需求在,消費意願在,只是解決方案效率以及是否能夠避免關鍵的問題,目前看下來是可以的。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所言非虛。再次聲明,以上均為個人的理解,并不代表客觀事實,請謹慎參考。也有有些原本想分享的這次可能沒有寫到,後續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