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華為汽車生态擴張 技術賦能與生态博弈,歡迎閲讀。
2025 年 2 月 20 日,華為常務董事、終端 BG 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董事長餘承東在鴻蒙智行尊界技術發布會上高調宣布 " 汽車終于迎來覺醒時刻 ",并推出搭載六大核心技術的尊界 S800。從問界、智界、享界到尊界,華為的 " 四界 " 陣營已覆蓋主流價格帶與車型,加之上汽近期申請的 " 尚界 " 商标,華為的生态版圖正在從 " 四界 " 擴張到 " 無界 ",這也是其在智能汽車生态主導權中的關鍵博弈。
華為的 " 硬通貨 " 邏輯
華為的生态擴張,本質上是一場以技術為矛、渠道為盾的產業重構。其核心邏輯在于,通過技術标籤化建立差異化壁壘,再以生态整合重塑行業規則。
尊界 S800 的發布,集中體現了華為的技術 " 硬實力 "。其搭載的途靈龍行平台,首次實現全網域融合架構,通過中央集中控制系統将車輛響應時間縮短至毫秒級,并支持極端場景下的穩定控制(如 120km/h 爆胎穩定行駛)。鴻蒙 ALPS 座艙 2.0 則通過雙層空氣循環與雙負氧離子系統,将座艙環境淨化效率提升至 20 分鍾恢復無異味,超越傳統豪華品牌的機械性能優勢。
這些技術突破不僅是華為吸引車企合作的 " 門票 ",更是其争奪生态主導權的籌碼。例如,華為智能駕駛系統 ADS 3.0 已實現無圖城區 NOA,其激光雷達與 BEV+Transformer 算法組合,在感知精度與迭代速度上遠超多數競争對手。
技術輸出是華為生态整合的第一步,通過鴻蒙智行聯盟構建統一生态标準,類似復制 " 安卓模式 " 的行動,更具價值。
首先是統一技術接口。星河通信系統支持天地網聯(地面通信 + 衞星通信),鴻蒙座艙實現車機與手機、家居的無縫流轉。其次是共享渠道資源。華為超 990 家線下體驗中心為合作車型提供流量入口,問界系列車型的成功與渠道曝光的指數級增長不無關系。第三是品牌溢價綁定。問界的高 NPS 推薦值得益于 " 衝着華為 " 買車,鴻蒙座艙與 ADS 智駕的體驗成為核心賣點。
2024 年,問界系列終端銷量達到 38.9 萬輛,M7 與 M9 車型穩居細分市場前列。特别由問界證明生态成為華為吸引車企合作的 " 硬通貨 ",傳統車企的 " 靈魂論 " 正在松動。以尊界 S800 為例,江淮負責整車制造,華為則提供途靈底盤、天使座安全系統、巨鲸電池 2.0 等核心技術。加速拓展的 " 朋友圈 " 也為華為分散了風險,同時覆蓋了更多價格區間的消費群體。
重構價值鏈與重塑競争格局
華為的生态擴張不僅改變了車企合作模式,更在產業鏈、市場格局與用户認知層面引發連鎖反應。
華為通過提供全棧解決方案(包括智能駕駛、座艙、三電系統),将車企角色從技術開發者轉變為制造集成商。這種模式降低了車企的研發成本,但也引發對 " 華為依賴症 " 的擔憂——一旦技術标準由華為主導,車企可能淪為代工廠。
此外,鴻蒙智行生态内部資源也在分化,問界是當之無愧的銷量擔當,而智界因奇瑞的獨立策略與華為支持不足,交付一度停滞。這種 " 虹吸效應 " 暴露了資源分配的失衡風險。
與此同時,競争對手也在以不同策略應對華為的挑戰。擅長垂直整合的比亞迪通過自研雲辇技術、天神之眼智駕系統,在豹 5 智駕版上實現與華為乾崑智駕的 " 雙系統并存 ",既借力華為又保持技術獨立性;蔚來擴大換電 " 朋友圈 ",試圖以基礎設施聯盟對衝華為的生态優勢。
截至 2 月 16 日,鴻蒙智行開年以來全系車型銷量 43813 輛,排名新勢力品牌累計銷量第一,問界 M9 連續 7 周成為 50 萬元以上產品銷冠;生态擴張勢頭同樣迅猛,2 月 21 日,上汽集團與華為在上海籤署深度合作協定,正式宣布雙方将在產品定義、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銷售服務等領網域展開戰略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車。
不過," 車均華為等于沒有華為 " 的聲音已經出現,當多數車企采用相似的華為方案,差異化競争或将轉向價格戰,削弱生态價值。此外,賽力斯在 2024 年實現盈利之前,已連續虧損 4 年,虧損金額約 98.35 億元,新加入鴻蒙智行的品牌或将更難單一地通過與華為的合作實現硬體銷售盈利,探索軟體訂閲、數據服務等新盈利點更加迫切。
華為的目标顯然不止于 " 賦能者 ",它的入局試圖通過鴻蒙智行聯盟逐步在智能汽車的數據入口與技術标準上提升話語權,未來成為智能汽車時代的 " 隐形作業系統 "。這場博弈的終局,或将是在 " 華為化 " 和 " 去華為化 " 中調整共生邊界,實現更復雜的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