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中法天文衞星發布首批科學成果,歡迎閲讀。
感謝網友提供的線索。2025 年 4 月 24 日,由中國科學院微小衞星創新研究院主導研發的中法天文衞星(空間多波段變源監視器,簡稱 SVOM)正式發布了其首批科學成果。這款衞星于 2024 年 6 月 22 日成功發射,并已順利完成各項在軌測試任務,計劃在軌工作至少三年。
據官方介紹,SVOM 衞星已成功探測到超過 100 例伽馬暴,并發現了多種特殊類型的伽馬射線暴。這些發現刷新了短時标伽馬暴的最遠觀測記錄。通過星地聯合觀測,科學家成功獲取了 22 例伽馬暴的光譜紅移數據。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捕捉到來自 130 億年前的一次伽馬暴(編号為 GRB 250314A),其紅移值高達 7.3,來自宇宙誕生僅 7.3 億年的極早期階段。這次伽馬暴的光線經過約 130 億年的漫長旅程才被 SVOM 捕獲。科學家推測,這一伽馬暴可能源于宇宙早期恒星坍縮形成的黑洞或中子星,為人類探索宇宙嬰兒時期的景象提供了重要線索。
此外,SVOM 還首次獲得了富 X 射線伽馬暴與超新星關聯的觀測證據,這有助于揭示此類伽馬暴的起源機制。衞星還捕捉到了伽馬暴長時間持續爆發的活動現象,為研究伽馬暴前身星類型及其中心引擎活動提供了關鍵數據。同時,SVOM 觀測到了伽馬暴延遲的光學輻射,為理解 X 射線餘輝緩慢衰減成分的物理機制提供了直接線索。此外,衞星還發現了一些可能被厚物質層包裹的伽馬暴,填補了相關參數空間中長期缺乏的優質觀測樣本,進一步完善了伽馬暴餘輝的理論模型。
值得注意的是,SVOM 還探測到一例編号為 GRB 241105A 的伽馬暴,其紅移值高達 2.681,刷新了短伽馬暴的最遠探測記錄。數據分析顯示,該伽馬暴可能由中子星或黑洞參與的并合事件引發。
中法天文衞星由我國自主研發,搭載了伽馬射線監視器(GRM)、光學望遠鏡(VT)等國產設備,以及由法國研制的硬 X 射線相機(Eclairs)和軟 X 射線望遠鏡(MXT)。衞星具備大視場伽馬暴探測和高精度 X 射線、可見光後随觀測能力。2025 年 4 月 23 日,衞星交付使用儀式在上海張江舉行,正式交付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使用,進入科學運行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