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繞過“防沉迷”限制的孩子,藏在遊戲裏,歡迎閲讀。
本文作者:李燕 fighting,原文标題:《藏在遊戲裏的孩子》,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 史上最嚴防沉迷新規 " 進入第二個暑假。
時間回撥到 2021 年 8 月 30 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下發《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将未成年人玩家遊戲時間限制在周五、周六、周日及法定節假日的晚上 8 點到 9 點。這被認為是 " 史上最嚴 " 的未成年保護政策。
遊戲工委與伽馬數據報告的《2022 中國遊戲產業未成年人保護進展報告》顯示, 830 新規一年作用下,每周遊戲 3 小時以内的未成年人(包含已不玩遊戲的未成年人)占比,增長至 75% 以上。報告認為,未成年人遊戲沉迷問題已得到基本解決。
2023 年 7 月,中國音數協第一副理事長兼遊戲工委主任委員張毅君表示," 防沉迷新規 " 發布後,我國遊戲行業積極貫徹落實,未成年人保護意識普遍提高,已整體構建起目前全球最為先進高效的防沉迷系統。有關調查數據顯示,超過 80% 的家長認可現階段防沉迷工作成效,未成年人沉迷遊戲的突出問題由此得以明顯緩解。
簡單地説,兩年來史上最嚴防沉迷新規的效果非常突出,大多數的問題已經有效解決。但是,仍有兩成多左右的未成年人遊戲時間 " 超時 ",這背後有什麼原因?
如何繞過防沉迷限制,先從 " 搞定 " 家長開始
海外的一份調研報告,揭曉了答案。
2022 年,海外調研機構 Niko Partners 發布了一份《中國年輕玩家》報告,指出自 830 最嚴防沉迷新規出台後,中國未成年人玩家減少了 3900 萬,未成年人玩家中有 71% 每周遊戲時間少于 3 小時。這與上文提到的數據大致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着重指出了有 29% 的未成年人玩家遊戲時長超過規定的 3 小時,原因是有 82% 的家長允許小孩冒用自己的身份信息玩遊戲。
2023 年 6 月 10 日,某地市民陳先生找到媒體,反映自己 12 歲的女兒在手機遊戲裏消費超過 7 萬多元。陳先生和妻子是雙職工,自己母親幫忙帶孩子。他偶然發現手機上的消費短信,才知道女兒用了奶奶養老金在多款遊戲充值。而奶奶因為年紀大不懂手機使用,孫女叫幫人臉識别,她基本都配合。
我們很難知道,有多少家長是不懂網被孩子欺騙拿到了身份證信息,或者説幫過人臉識别,又有多少家長為了圖省事,讓手機當起了電子保姆。
但是從結果上看,拿到家長的身份信息、請家長代過人臉,甚至進一步拿到家長的支付密碼,是目前孩子繞過防沉迷限制的主要方式。
家長破防了,挑戰防沉迷的還有遊戲黑灰產
遊戲行業的黑灰產,也盯上了未成年人。當限制越嚴,黑灰產就越有利益空間,換句話講,黑灰產更有動機幹這行,否則,大家都能輕松繞過,還需要黑灰產幹什麼?
有司法判決文書顯示,未成年人通過電商平台找到提供遊戲賬号、道具贈送的商家,累計支付 30 餘萬元,所有訂單都是采用名為購買玩偶手辦,實為購買點券、道具、賬号的。交易發生後,還删除賬單,被家長發現後,向商家、電商平台、遊戲平台起訴退費。
廣州市民吳先生 2023 年向媒體反映,自己 15 歲的弟弟通過閒魚、QQ 群等渠道,低價租到了成年人遊戲号,10 塊就能玩一天。
共号的情況也在出現,多個未成年人甚至成年人一起共用一個号的,都在社交平台上尋找 " 遊戲搭子 "。賬号交易讓部分未成年人可通過購買賬号繞過防沉迷系統監管,而售賣破解遊戲為未成年人繞過實名認證,提供了另一個黑灰途徑。
對于這種情況,南京建邺警方在江蘇、河南、安徽、湖南等地搗毀了多個通過非法買賣個人信息進行遊戲帳号非法租賃的犯罪團夥,涉案人數達 40 多人。
南京建邺警方通報,該團夥專門成立公司在某電商平台從事租号買賣業務,他們首先通過非法渠道購買大量公民個人信息,然後通過非正規渠道收集遊戲賬号,将賬号與買來的個人信息進行綁定,将控制的經過成年人實名認證遊戲賬号對外出租。
在破獲該起案件後,警方發現團夥頭目黃某的電腦中存儲了幾萬條公民個人信息,現場有數十部改造過後的手機。據團夥成員交代,他們從事這種不法業務已經數年時間,每年的利潤可達百萬元。
防沉迷未來如何跟進一步?
毋庸置疑,未成年人保護的工作,早已成為整個國家和社會的大事。遊戲方面,更是如此。但在防沉迷這件事上,似乎一有什麼問題,全社會都把責任壓在了遊戲頭上。
北京立方(深圳)律師事務所律師、深圳市律協教育與未保委員會高級顧問喻志藴認為,一旦未成年人防沉迷出現問題,社會平台會把它歸結到網絡來背鍋。現在的情形是就找不到一個解決的平台,家長不會承認是自己不懂網。而從實際損失上來説,家長認為就平台把錢收了,有的時候就直接認為平台應該怎麼樣。其實,家長在這裏面混淆了自己在孩子接觸網絡、使用網絡過程當中,作為一個家長的責任:一開始就要引導孩子對互聯網的使用,但很多家長這方面有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
在前述未成年人通過電商平台找商家代充代贈,繞開防沉迷機制的司法案例中,法院判決時指出:遊戲用户協定對于賬号、道具交易進行了相關限制性約定,以及對遊戲設定了實名認證、未成年人消費額度限制等未保措施,不具有過錯。
現在痛點已經完全到了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身份的問題上。西南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教授鄧宏光認為,以前也一些人説,遊戲就不應該存在。這樣的防沉迷效果最好,但是這極端了,不現實。防沉迷一定是一個系統工程。系統工程不是説看一個企業能不能承擔,而是整個行業能不能承擔。
遊戲的技術層面實施嚴管的同時,還能為孩子們再做點什麼?答案是肯定的,未成年的保護,不僅僅在保護,還在于引導他們的全面學習與成長。有更全面的認知和健康的心智,孩子們才會正确對待遊戲。
像人臉識别這樣有效的策略是否可以推廣全行業?答案是否定的,先抛開其中投入的技術和成本不談,人臉識别這種敏感的生物技術應用也有一定的争議。北京清律律師事務所主任、清華大學智能法治研究院兼職研究員朱芸陽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人臉識别技術的應用,不要僅僅放在未保遊戲行業維度來看,而應該更高的層面的,包括從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以及對未保整體框架上去考慮。即便要使用人臉識别技術,也一定是有限度的,是最小必要原則。
防沉迷第一責任在家長,各方共治落腳點是成長陪伴
《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1)》顯示:2020 年年底,中國 6 歲至 18 歲未成年人網民已達 1.8 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高達 94.9%。未成年人遊戲防沉迷,社會各界都高度重視。監管層面,法律法規一直在與時俱進的完善,執行層面力度也非常大。6 月 27 日,中央網信辦開展 " 清朗 · 2023 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 " 專項行動,重點治理的 7 個方面就包括網絡沉迷問題。
6 月底,遊戲平台也相繼跟進。騰訊網易等國内遊戲廠商集體發布 " 關于暑期未成年人遊戲限玩的通知 ",結合相關要求與實際放假安排,未成年用户只可以在 7 月 1 日至 8 月 31 日期間的每周五、六、日晚 20 點至 21 點之間登錄體驗遊戲。根據 " 限玩日歷 ",長達兩個月的暑假,未成年人只能玩 26 個小時遊戲。此外,部分平台還開啓了人臉識别策略,當遊戲賬户出現多地、多設備頻繁登錄即觸發人臉識别驗證。
但是,防堵的效果遠遠沒有疏導來得好。尤其是藏在遊戲裏的孩子們,正在青少年時期飛速學習成長的階段,如果有良好的引導和陪伴,走出遊戲或者脱敏遊戲不是難事。家長,是未成年防沉迷的第一責任人。現在監管和遊戲平台層面,都日益到位,執行有力了。剩下的,就看防沉迷的 " 守門人 " ——家長們,能不能到位了。
毫無疑問,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喻志藴強調,沉迷遊戲只是孩子使用網絡當中的一個問題,孩子在使用網絡時碰到的問題很多。這些問題來自于家庭監護的不當,或者是家庭監護的缺失。家長可能沒有時間監護,忙于工作,或者是家長不懂得陪伴。現實生活的确如此,很多家長,一想到假期特别是寒暑假要花更多時間和精力管孩子,就很頭疼。孩子一開學,就輕松很多,大呼神獸歸籠。
這都是父母認知不到位,片面地把和孩子相處的時間理解為過重的負擔。解決困擾家長在孩子假期的問題,建立一個良好的親子關系,才是根本。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唐洪認為,如果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他就會在網絡上去尋求這種滿足,如果孩子得不到指點,沉溺于網絡的可能性就會很強。
藏在遊戲裏的孩子們,把頭從小小的手機螢幕上抬起來,把注意力逐漸分配合理,去探索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去觸及那些可能引發成長與人生改變的機會。這何嘗不是社會各方對孩子們的最大期望?遊戲永遠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未成年防沉迷的各方共治,可以從家長的更多成長陪伴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