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母子雙雙确診,1人去世!,歡迎閲讀。
老人幹農活後突發疾病離世
照顧母親生活起居的兒子
也出現同樣症狀
經診斷母子倆得的都是
由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
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幕後元兇
居然是小小的蜱蟲
母親被蜱蟲叮咬
發現不及時去世
據 8 月 17 日報道,近日,江蘇一名老人在幹農活後,突發疾病離世。然而,離奇的事再次發生,在老人病重期間,兒子一直負責照料母親的生活起居,不久後,兒子也倒下,出現發燒、血小板減少。家人将其送到南京市第二醫院感染科,最終被确診為 "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 ",與其母親一致。
南京市第二醫院感染科主任池雲介紹,去世的這位患者,因為被蜱蟲叮咬發現不及時,送到醫院時,血小板減少,鼻腔、牙龈出血,已經處于意識欠清狀态。幸運的是,老人的兒子由于年輕、身體抵抗力好,加之病毒載量低,經過一周治療便康復出院。
專家表示,蜱蟲叮咬帶來的疾病,對于醫院感染病科的醫生們來説,其實不是新毛病,南京市第二醫院每年會接到這樣的病例近百例,只是今年來到醫院的人相對比較集中,但是大部分還是散發的。
蜱蟲傷人不少見
近年多地均有報道
近年,多地均有報道蜱蟲傷人事件。
被蜱蟲咬傷,浙江一家 2 人去世,2 人危重
2018 年 7 月曾報道,短短一個月時間,浙江上虞 21 歲的小夥小王(化名)的外公外婆相繼去世,大姨沈女士多髒器衰竭,小王自己也高燒不退。他們發病前都有相同的病症:發燒、腹瀉、惡心嘔吐、肌肉酸痛、白細胞和血小板驟降。
原來,小王的外公是一位河道淤泥清理工,他在清理淤泥邊的草叢時,可能不小心被蜱蟲咬到沒注意,感染了新型布尼亞病毒而沒有及時确診治療,不幸去世。小王的外婆,因為照顧外公,有親密接觸,也感染上了病毒。
小王和沈女士,可能是在接觸和護理病人時,不經意接觸了含有病毒的病人血液和分泌物,造成了病毒感染。
護理感染者,造成家庭聚集性疫情
2022 年 5 月報道,在河南信陽市潢川縣,有三位老人都因為 "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 "(俗稱 " 蜱蟲病 ")而不幸病逝,而他們都曾為一名此前去世的感染者淨身。
由于處理屍體而造成的繼發感染,也有先例。2018 年 5 月,同樣是河南信陽市,也曾發生過一起蜱蟲中毒家庭聚集性疫情。首例病例确診後,在住院和死亡期間,共有 5 名家庭成員參與了護理和遺體處理,其中 3 人被傳染,但好在經過治療後痊愈。
何為新型布尼亞病毒?
新型布尼亞病毒又稱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SFTSV),也叫 " 蜱咬熱 "" 蜱蟲病 ",每年 4 月至 10 月多發,以青壯年居多,是 2009 年由我國學者首次從蜱蟲體内發現并報道的一種新型 RNA 病毒,可導致以發熱、血小板減少及多器官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
新型布尼亞病毒的來源和帶菌者仍然未知,但蜱蟲被認為是最常見的傳播媒介,可在人群中通過血液接觸等進行傳播,但人 - 人傳播,潛伏期較蜱咬傷短,症狀輕,早期診治預後良好。該病主要發生于林區、丘陵等地帶,多發于春、夏季節,潛伏期可能為 1~2 周。
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
嚴重時可致死
北京疾控介紹,感染這種病毒後,一般要經過 1 周至 2 周的潛伏期。然後突然急性起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體温多在 38 ℃以上,重者持續高熱,可達 40 ℃以上,部分病例熱程可長達 10 天以上。伴乏力、厭食、惡心、嘔吐等,部分病例有頭痛、肌肉酸痛、腹瀉等。查體常有頸部及腹股溝等淺表淋巴結腫大伴壓痛、上腹部壓痛及相對緩脈。血常規檢測可以發現白細胞和 / 或血小板進行性下降。
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出現意識障礙、皮膚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彌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髒器功能衰竭死亡。
新型布尼亞病毒
該如何治療和預防呢?
新型布尼亞病毒的治療主要為支持治療,尚無特異性的抗病毒治療。
盡管被蜱蟲叮咬後發病率不高,但專家建議不可忽視防護工作。蜱蟲叮咬後如處置不當,可能會把蜱蟲口器 " 遺留 " 在皮膚裏,易感染病毒。
科學做法是發現被蜱蟲叮咬後,不可強行将其拔除,應該用 2% 利多卡因、液體石蠟、凡士林、甘油等塗抹在蜱蟲頭部,使其自動松口,然後用鑷子等工具輕輕拔出。如果沒有上述條件,也可嘗試用蚊香熏,使蜱蟲松口。拔除蜱蟲後的傷口要用碘伏消毒。如果 " 口器 " 已留在皮膚裏,可手術取出。
專家提醒,蜱蟲生活在草叢、灌木叢或樹木繁茂的地方,以及動物體表,尤其在春、夏季比較活躍,這一時期在户外遛狗、露營、園藝、采茶、耕種或打獵都可能增加被蜱蟲叮咬機會。
近幾年,露營、野營十分流行,野外遊玩時盡量避免在草地、樹林等地長時間坐卧、玩耍,出行時最好穿長袖衣服、扎緊褲腿、不穿涼鞋。被叮咬後注意觀察體温及一般情況,有不舒服及時就醫。接觸患者血性分泌物要嚴格消毒,減少人際間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