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10萬的車加1萬就能用城市NOA,這玩意靠譜嗎?,歡迎閲讀。
如果加 1 萬塊錢,讓 898 的秦 plus 多個 NOA ,你會買嗎?
什麼?不買?還嫌貴?
這裏面可包含了基礎 L2 和高速城區 NOA 。
要知道,比亞迪原本的車道居中輔助、偏離預警、主動刹車這些基礎 L2 配置加起來都要 1 萬塊,騰勢的高速 NOA 更是賣到 1.5 萬。
這麼看還覺得貴嗎?有時候多找找自己原因,有沒有認真工作。。。
好好好,不開玩笑。
事情其實是這樣的,最近,大疆車載收到了來自比亞迪和一汽抛來的橄榄枝。
以後的比亞迪的秦 plus 、宋 plus 、海鷗、海豚這些,甚至一汽的紅旗,説不定就能用上大疆的城市 NOA 了。
這裏不了解智駕的差友可能會問:
大疆什麼時候也開始做智駕了?憑啥要比車企自己做的還牛 X ?
其實咱們拿華為做對比就好理解了,這個大疆車載和華為汽車事業部( 車 BU )都是在 2019 年成立,它的資歷一點不比華為淺。
論技術和研發實力,大疆車載也完全有實力能和華為車 BU 掰手腕。
而另一邊,比亞迪、一汽等傳統車企離智駕第一梯隊還是有些距離,和這些跨界做智駕的相比,傳統車企的自研技術還真未必有優勢。
所以在智能車的下半場,比亞迪急需找人合作。
可是,大疆的智駕能力還沒有經過多少產品驗證,比亞迪它們為什麼不選擇更成熟的華為智駕呢?
還别説,比亞迪此前還真找過華為的車 BU 談合作,結果被華為婉拒。。。
這倒不是因為華為不給面子,主要是,華為到現在還沒做過 20 萬以内車型的高階智駕,如果要把它的那套系統落地到比亞迪,成本就太高了。
相比華為,大疆做智駕的思路從一開始就是追求性價比,降低成本、盡快普及,所以與比亞迪不謀而合。
比如在今年 CES 上,大疆就展示過自己的 " 成行平台 " ,它既沒有激光雷達,也沒有高精地圖,用的芯片是高通骁龍 Ride ( SA8650P ),僅提供 100 TOPS 的算力,确實是非常 " 丐版 " 。
不過,根據官方給出的測試視頻,這套系統不僅包含高速城區路況的超車繞行、自動避障,還有記憶泊車功能,大家有的它也基本都有。
如果換華為來做,先不説必備激光雷達,智駕芯片估計會用自家 MDC 810 ,算力達到 400 TOPS ,按照終端價格,一整套 ADS 2.0 大概需要花 1.8 萬。
而大疆這邊,根據已經搭載在寶駿雲朵上的靈犀智駕,總共用了 7 顆攝像頭, 1 顆毫米波雷達, 12 顆超聲波雷達,與普通版的差價只有 1 萬。
要知道,這 1 萬裏面還包含了普通 L2 級智駕,所以只論高階智駕的話,估計成本在 5000 左右。
可咱們最關心的還是用的問題,你這價格低會不會就不安全呢?
畢竟,連目前的主流智駕方案都不完美,那缺胳膊少腿的丐版 NOA ,估計就更難用了吧。
其實從車主的錄像來看,寶駿雲朵在高架上也能做到一鏡到底非常流暢,但在安全性上,還看不出它和其他智駕誰優誰劣。
大夥兒的争議在于,大疆為了降低成本選擇 " 純視覺 " 方案,取消激光雷達,會不會不太靠譜?
要知道,目前車企的智駕降本方案,基本都和這枚激光雷達有關,但智駕是否安全,可不僅僅由一枚激光雷達決定,還有各種算法和邏輯,這裏面牽扯的内容多了去了。
要解釋清楚這個的問題,我們就得從智駕的成本戰開始説起。
時間拉回到 2004 年,當時美國國防部為了打造無人駕駛的軍車,發起了 DARPA 無人駕駛挑戰賽,雖然參賽隊伍各顯神通,但沒有一支能完成比賽。
這時,一家名為 Velodyne 的音響公司,開始在車上搭載激光雷達,扭轉了局面。
在 2007 年的另一屆 DARPA 中,有 7 支車隊成功過關,并且其中的 6 支用的都是它家的激光雷達,因此 Velodyne 也就一炮走紅,成了車載激光雷達的始祖。
那激光雷達為什麼這麼有用呢?
其實所有的傳感器,都存在不完美的地方,比如説,攝像頭只能捕捉 2D 影像,在夜晚、雨霧、逆光等情況下,識别能力非常有限。
而超聲波雷達的探測距離很短,對物體形狀幾乎沒有概念,只能用作倒車雷達。
毫米波雷達雖然可以探測目标的速度和距離,但對物體的形狀也很難區分,在復雜環境中很容易 " 謊報軍情 " 。
所以,融合方案最終還要加上激光雷達,它通過發射激光掃描周圍世界,可以測得每個方向的距離,精度和真實世界的 3D 打印差不多。
但問題就是這玩意兒比較貴。
到 2017 年, Velodyne 主銷的 16 線、 32 線、 64 線激光雷達,分别定價在 8 千、 4 萬和 8 萬美元,誰買的起搭載這玩意兒的車?
如果想要智駕能力更強,這裏的 " 線 " 還得更多。線束多一倍,價格就會翻一番,成本一直下不去的話,感知技術的發展也基本就卡在這兒了。
所以,為了避開激光雷達,馬斯克做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只用攝像頭。
按他的説法,人只靠雙眼就能駕駛汽車,憑啥 AI 還需要各種傳感器?
所以在 2022 年 Tesla AI Day 上,特斯拉介紹了占用網絡( Occupancy Network ),将原本類似 " 即時戰略 " 的 BEV (鳥瞰圖)迭代成了《 Minecraft 》的草方塊世界,基本能達到激光雷達的效果。
然而,本來想着純視覺能省大錢,結果它在實踐層成本卻越來越高。
原因在于,特斯拉還要對這個純視覺感知的神經網絡進行訓練和維護。
首先,為了滿足算法所需的算力,就要對芯片開刀,特斯拉從 2014 年開始就自研芯片, 2019 發布了 FSD 自研芯片,算力高達 600 TOPS 。
而且在 2021 年,特斯拉還打造了專門用于訓練的自研芯片 D1 來構建 Dojo ExaPOD 超級計算機。
那做這玩意兒需要多少錢呢,馬斯克説:每年至少需要幾十億美元的投入。
可與此同時,在 2020 年,多傳感器融合方案這邊卻出現了轉機,由于激光雷達國產化,市面上激光雷達的價格被瞬間 " 抹零 " 。
華為車 BU 就在這年對外宣稱,他們的目标是 " 将激光雷達的成本降低至 200 美元,甚至是 100 美元。 "
過去, Velodyne 用的都是機械式激光雷達,價格貴不説,也容易壞。
而現在,華為和禾賽等國產供應商,采用的是半固态激光雷達,通過轉鏡技術,就可以達到過去旋轉的效果。
而且,更離譜的還有二維轉鏡, 1 根線還可以當作 100 根線來用,比如華為的等效 96 線激光雷達,把激光雷達的成本徹底打下去了。
所以現在的車載激光雷達,成本也就在千把塊錢左右。
以至于一些車企説, " 4 顆以下,請别説話 " 。看似财大氣粗,實則是搭了激光雷達國產化的順風車。。。
看到這裏,其實我們就清楚了大疆和華為的路線區别。
華為專攻多傳感器融合方案,擁有激光雷達就更容易解決智駕的感知問題,因此可以不斷挑戰智駕能力的極限。
而大疆的純視覺路線,用較低的上車成本解決實際問題,能更快普及,但問題在于它的難度更高,未來究竟能達到怎樣的效果尚未可知。
就算是純視覺的先驅者特斯拉,現階段遇到的問題也不少。
不過,大疆既然能将其搭載到實車上,并獲得許多車主認可,至少能説明,它的基本功能是成熟的。脖子哥也是很好奇,它能夠達到怎樣的高度。
畢竟不會有人在買一台秦的時候,選擇加兩三萬塊錢上智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