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長安汽車:于無聲處聽驚雷,歡迎閲讀。
2024 行将過半,突然變得異常低調的長安汽車,在醖釀什麼 " 大招 "?
作者 | 半 頁
責編 | 尚 武
出品 | 汽車 K 線
2024 上半年最後一周,車市逐步進入淡季,但中國汽車股熱度不減。
在造車新勢力陣營,哪吒汽車宣布,合眾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在傳統大型汽車集團範圍内,恰逢換帥期間的上汽集團,剛剛與大眾汽車籤署了新產品項目的技術合作協定。
車企大佬們,有的針對不斷加劇的内卷,展開辯論;有的暗指某些車企不正當競争,隔空喊話……
奇怪的是,曾經在 1 月全球夥伴大會上 " 炮轟 " 鴻蒙智行、" 怒怼 "BBA、多次預言 " 未來 3~5 年,中國 80% 燃油車品牌都要面臨關停并轉型 " 的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卻從 2024 中國汽車重慶論壇後,變得低調了許多。
悄然無聲之間,長安汽車在醖釀着什麼?
1
控股子公司逆勢漲停
無論在資本市場還是整個汽車行業,長安汽車無聲之間,實現逆勢突圍。
2024 年第 24 周的最後一個交易日,上證指數跌破 3000 點關口。進入第 25 周,上證指數低開并繼續下行的同時,深證成指跌破 9000 點關口。
在 A 股兩大指數處于下行的壓力下,中國汽車股屢屢受挫,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 6 月 25 日,頭頂 " 華為概念 " 光環的賽力斯跌停。
「圖片來源:東安動力股價」
就在人們對此次跌停充滿猜測的時候,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是,賽力斯跌停的同一天,長安汽車控股子公司——東安動力在連續上漲了兩個交易日的基礎上,早盤開市僅 16 分鍾,封板漲停。
要知道,就在前不久,東安動力剛剛拿出了一份發動機、變速器兩大產品線,無論單月與累計產銷均同比下滑的產銷快報;再往前不久還因公司業績下降等原因,收到上交所發來的問詢函。
2
集團產銷為何能跑赢大盤
作為東安動力的控股股東,長安汽車的股價雖然沒能實現同步上漲,但卻拿出了一份相當出色的產銷成績。
「圖片來源:長安汽車產銷快報」
5 月,長安汽車生產 19.94 萬輛,同比增長 10.53%;1~5 月累計生產 102.7 萬輛,同比增長 9.65%。
銷量方面,長安汽車 5 月銷售 20.68 萬輛,同比增長 3.29%;1~5 月累計銷售 110.9 萬輛,同比增長 12.03%。
無論單月還是年内累計,長安汽車的產銷同比增速,全面跑赢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行業水平(5 月產銷同比增長 1.7%、1.5%,1~5 月累計產銷同比增長 6.5%、8.3%)。
不僅如此,在《汽車 K 線》統計的 19 家主要汽車公司範圍内,長安汽車單月與累計銷量均穩居第 3 位。
此外,長安汽車是傳統大型汽車集團陣營中,唯一一家單月、累計銷量同比均正增長的車企。
更鮮為人知的是,在中國汽車業上市公司 2024 年度銷量目标完成率普遍不足三成的環境下,長安汽車已經達到了 40%,在國有汽車集團範圍内居于首位。
這樣的成績,讓絕大多數中國汽車業上市公司羨慕不已。但這也讓人不禁好奇,長安汽車的成績其他車企能否借鑑?光鮮的表象之下,又暗藏哪些玄機?
通過對長安汽車產銷快報各個板塊稍作研究,答案顯而易見。
長期在長安汽車整體產銷規模占比中,排名第 2 位的 " 其他 " 板塊再立戰功。以高達 6.25 萬輛的單月銷量,集團占比繼 2 月之後再次突破 30%。
長安汽車的 " 其他 " 板塊包括長安跨越、江鈴投資等合聯營企業下屬子版塊。
「圖片來源:長安跨越官網」
其中長安跨越的主要產品是輕型貨車、微型客車、專用汽車和新能源汽車。
除少數微客外,更多為貨運車輛,主力車型覆蓋 3 萬 ~8 萬元價格區間,4 款 EV 因為搭載動力電池售價略高,覆蓋 14 萬 ~20 萬元區間。
正是這個看似定位入門的 " 其他 " 板塊,再一次保住了長安汽車的行業地位,推動整個集團單月銷量突破 20 萬輛,1~5 月累計站穩 110 萬輛的台階之上。
3
長安馬自達創近 11 年新低
與 " 其他 " 板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長安汽車整體占比最低、僅為 2.88% 的長安馬自達。
產銷快報顯示,長安馬自達 5 月銷售 5963 輛,同環比分别下降 13.6% 和 1.45%。
值得注意的是,長安馬自達 2024 開年以來持續保持單月銷量正增長,哪怕在受春節影響的 2 月,長安馬自達逆勢同比增長 2.41%。
4 月受上年同期基數較低影響,同比增幅更是達到了 51.96%,連續兩個單月銷量保持在 6000 輛之上。
而到了 5 月,長安馬自達不僅沒能保持住開年以來的持續增長勢頭,而且還創下了 2014 年以來,同期最低。
要知道,長安馬自達剛剛于 5 月 1 日完成換帥,擁有豐富的海外市場管理經驗和客户服務經驗的松田英久接任住岡敬,擔任長安馬自達汽車有限公司總裁。
其實 5 月銷量創近 11 年同期新低,并不是松田英久上任後遇到的首個難題,就在他上任的整整一個月之際,長安馬自達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備案了召回計劃。
6 月初,長安馬自達召回 2023 年 2 月 15 日至 2023 年 9 月 7 日期間生產的部分國產 Mazda CX-50 汽車,共計 9510 輛。
CX-50 正是住岡敬在任時,參與推動馬自達汽車和長安汽車在電動化、智能化領網域的深度合作過程中,作為打造 " 合資模式 2.0" 戰略下,長安馬自達與一汽馬自達合并後推出的首款車型。
本次召回規模,相當于 CX-50 2023 全年銷量的超九成水平。
結合長安馬自達整體銷量,以及 CX-50 的召回風波,讓人們對即将在下半年上市、同樣出自于全新合資模式的馬自達 EZ-6,可謂既期待,又擔憂。
4
Views of AutosKline
回看整個二季度,長安汽車的動作并不少。
高管層面,董事長朱華榮登上央視、北京與重慶兩場車展直播;品牌官微入駐小紅書、贊助 WTT 重慶冠軍賽;技術層面,成為首批 L3 級智能網聯汽車試點部門、與廣汽集團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定;放眼海外,參加曼谷車展、深藍 S07 尼泊爾發布、深藍與啓源在阿聯酋亮相……
客觀來説,大多數車企大佬在做的,長安汽車一件都沒少,同時還用實際行動,推動 1 月全球夥伴大會上,對于全世界市場的布局。
但對于其他大型國有汽車集團來説,長安汽車銷量企穩的表現值得羨慕,卻注定不屑于去模仿。
很多人透過一季報,認為歸母淨利潤大跌的長安汽車 2024 開局不利。《汽車 K 線》曾經在财報分析系列文章中指出,這其實是由于上年同期,長安汽車對深藍汽車合并,曾經帶來超 50 億元收益導致。
而無論是一季報中的營收,還是截至 5 月產銷快報中的產銷走勢,都能推斷出,長安汽車半年報可能還會再創更多新高。
在投資者眼裏,長安汽車更為神秘的,是與華為的合資公司進展情況。
一個月前,長安汽車發布公告稱," 項目進度較備忘錄中預估有一定延遲 ",并表示将 " 不晚于 2024 年 8 月 31 日籤訂最終交易檔案 ",公告發布後,長安汽車股價由漲轉跌。
現在,距離籤訂最後期限僅剩兩個月的時間,結合東安動力的漲停,更容易給投資者帶來頗為復雜的預期。
問題是," 合資模式 2.0" 并沒能給長安馬自達帶來持續性增長,長安汽車整體產銷規模仍需重度依賴定位偏低的 " 其他 " 板塊支撐,與華為的合作進一步落地,打磨出的也将是一把雙刃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