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全球水循環平衡首次被打破!一半以上的糧食危險了,歡迎閲讀。
大家好,這裏是環境小喇叭欄目的第 20 期。這一期,我們為大家搜羅了以下值得一看的環境研究和新聞:
1)南極洲變 " 綠 " 了!冰雪皚皚的景象正在加速消失
2)太陽活動進入極大期,朋友圈又要秀極光了
3)大海缺氧了?人們往海裏灌氧氣
4)在鐵軌上鋪太陽能板?還拿火車來鋪?
5)全球水循環首次失衡
南極洲變 " 綠 " 了!
最近,發表在期刊《自然 · 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的研究發現,随着全球變暖,南極洲部分地區正在飛速變綠,原本白雪皚皚的凍原逐步被植物占領。
放眼望去,南極被苔藓植物覆蓋 | Dan Charman
南極半島位于南極洲最北端。它向北延伸,與南美洲最南端相隔約 1000 公裏。為了研究南極半島的變化,研究人員通過衞星獲取了1986 年至 2021 年南極半島每年 3 月的衞星影像。
之所以選取 3 月的影像,是因為此時正值當地夏季,适宜植物生長。一般情況下,植物生長時會吸收大量的紅光,并反射大量近紅外光。為了研究土地植被覆蓋的情況,研究人員着重關注了衞星影像裏紅光與近紅外光的測量結果。
結果發現,南極半島上植物覆蓋的面積從 1986 年的不到 1 平方公裏增加到 2021 年約 12 平方公裏。從 2016 年到 2021 年,植被攻占地盤的速度還加快了。
南極洲 " 變綠 ",背後的驅動力是氣候變化。1950 年以來,南極半島的氣温已經上升了 3 ℃左右,遠遠超過了地球大部分地區。植被的擴張可能會改變當地的土壤狀況,讓土壤更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長。不過,當地的生物早已習慣過去極端嚴寒的條件,它們得被迫重新适應新的環境了。
太陽活動進入極大期
10 月 10 日至 12 日,北半球多地又迎來了絢麗多彩的極光秀。10 月 12 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以及國際太陽周期預測小組(SCPP)的代表宣布,太陽活動正式進入了有記錄以來的第 25 個極大期,這個現象可能會持續一年。這意味着地磁風暴發生的頻率将更加頻繁,居住在高緯度地區的人們都有機會一飽眼福。
10 月 10 日,蓋茨黑德(Gateshead)——英國東北部城市迎來極光 |Lee Smith/REUTERS
地磁風暴的產生與太陽活動日益劇烈有關。太陽活動的過程中會釋放大量能量,這些能量以光、輻射以及帶電粒子流的形式向外傳播。平日裏,在地球磁場和大氣層的保護下,大部分帶電粒子流和輻射都無法到達地球表面。然而,當太陽活動增強時,地球的保護便逐漸失效,太陽活動釋放的大量帶電粒子流和輻射得以突破地球防護,引發地磁風暴。
地磁風暴的爆發容易對無線電通信和 GPS 信号帶來幹擾,影響航空器以及飛機的正常航行,此外,電網在風暴中也可能因變壓器過載而停電。但總體而言,地磁風暴并不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較大影響。
大海缺氧了?
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海洋水温升高,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同時,海水的富營養化讓藻類過度繁殖,消耗海水中溶解的氧氣,這讓海洋脱氧的問題越發嚴重。
波羅的海由于海藻過多被消耗了大量氧氣 | phys.org
為解決當地海洋脱氧的問題,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Stockholm University)、法國公司 Lhyfe 以及芬蘭公司 Flexens 的研究人員開展了一項名為 "BOxHy" 的合作項目,通過海上生產氫氣來讓波羅的海重新充滿氧氣。
這個項目初步的設想在海洋上搭建海上平台,建立綠色制氫裝置。在電解海水制成氫氣的同時,工藝還能生成大量氧氣。一方面,氫氣作為綠色能源能夠被應用在許多場景,生成的氧氣則注入海洋中,解決海洋脱氧的問題。
Lhyfe 公司預計波羅的海需要約 30 個海上平台來進行氧氣回注 | phys.org
在項目中,大家各盡其能。斯德哥爾摩大學提供專業實驗室,在研究領網域探究海洋營養化與海洋脱氧的影響;芬蘭公司 Flexens 調查海洋缺氧地區現狀并規劃海上風電場的建設;法國公司 Lhyfe 則負責海上制氫平台的裝置研發與建設。
目前,芬蘭公司已經規劃出三個潛在氧氣回注區網域,并設計了海上風電場的規模;法國公司則在法國試運行了世界上第一個海上綠色氫生產設施。不過,現有裝置產生的氧氣都直接釋放到了大氣裏。在未來的實際建設中,這些氧氣會被注入水中。
BOxHy 項目計劃在 2025 年運行一個試點項目,對氧氣回注的方式、速度以及後續生态影響進行深入研究。
在鐵軌上鋪太陽能板?
來鋪設一條 " 太陽能 " 鐵路!瑞士初創企業 Sun-Ways 設計了可拆卸太陽能電池板,并将其安裝到鐵軌之間,讓鐵路在保證其交通運輸功能的同時,還能進行太陽能發電。
光伏電池板安裝示意圖 | Sun-Ways
作為新型的太陽能電池板,它的安裝過程也是特别。太陽能電池板的安裝将由專門設計的火車來實現。火車在鐵軌上行駛的同時,底部裝載的光伏電池板便逐漸展開,裝填到兩道鐵軌之間。固定好的電池板将利用陽光進行發電,最終傳輸到電網中為家庭供電。列車設計公司 Scheuchzer 表示,列車每天能夠安裝約 1000 平方米的太陽能電池板。
對 Sun-Ways 來説,他們希望太陽能電池板能鋪多少就鋪多少。瑞士的鐵路網有足足 5317 公裏長,若是全部鋪上太陽能電池板,其發電面積将約等于 760 個足球場大小,生產的電量能夠占瑞士能源消耗總量的 2%。但這還不夠,該公司還在西班牙、羅馬尼亞等國家商談類似的項目建設。
不過,這樣的電池板也有潛在的問題等待解決。變幻莫測的天氣可能讓電池板表面覆上雪、灰塵等,怎麼清潔、維護電池板還有待進一步規劃。另一個問題是,太陽能電池板的反光可能幹擾火車司機駕駛。團隊還需要考慮如何降低反光帶來的駕駛風險。
全球水循環首次失衡
根據全球水經濟委員會(GCEW)新發布的一項報告,人類有史以來首次打破了全球水循環的平衡。
全球水循環中 " 綠水 " 和 " 藍水 " 都有參與 | GCEW
報告指出,全球水循環其實由兩大部分共同構成:" 藍水 " 和 " 綠水 "。其中," 藍水 " 是指湖泊、河流以及含水層中的液态水," 綠水 " 則指儲存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水分。過去,人們往往只關注到藍水在水循環中的重要性,卻忽略了綠水的作用。綠水通過植物的蒸騰作用返回到大氣中,并參與雨雪的形成。陸地上近一半的降雨都來自綠水的供應。
水循環的穩定性對于維持氣候變化和支持碳匯植被至關重要。碳匯植被,如森林和濕地,能夠吸收和儲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從而幫助減緩全球變暖。然而,當前的濕地破壞和森林砍伐行為正在削弱這些自然碳匯的能力,導致更多的温室氣體留在大氣中,加劇了全球變暖的趨勢。
随着全球變暖的加劇,高温天氣變得更加頻繁和極端,這不僅加速了水分的蒸發,還增加了幹旱的發生頻率。幹旱條件下,植被更加脆弱,更容易受到火災的威脅。因此,高温和幹旱共同作用,提高了火災爆發的風險,這不僅破壞了植被,還進一步減少了碳匯的能力,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報告表示,全球近 30 億人口和一半以上糧食都位于幹旱地區或水資源總量不穩定地區。水危機恐怕會讓全球一半以上糧食生產面臨風險。到 2050 年,在水平衡被打破的影響下,各國 GDP 平均可能下降 8%,低收入國家的損失甚至可能高達 15%。
參考文獻
[ 1 ]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3219-2
[ 2 ] https://phys.org/news/2024-10-geomagnetic-storm-earth-space-scientist.html
[ 3 ] https://science.nasa.gov/science-research/heliophysics/nasa-noaa-sun-reaches-maximum-phase-in-11-year-solar-cycle/
[ 4 ] https://phys.org/news/2024-10-reoxygenating-oceans-startups-baltic-sea.html
[ 5 ] https://flexens.com/leading-the-battle-against-anoxia-in-the-baltic-sea-the-boxhy-project/
[ 6 ] https://www.euronews.com/green/2024/10/14/solar-panels-could-be-installed-in-the-spaces-between-railway-tracks-in-world-first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0/532156.shtm
作者:小小澤
編輯:黃線狹鳕
題圖來源:Lee Smith/REUTERS
本文來自果殼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轉載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