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愛自己”的消費主義陷阱,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簡單心理 (ID:jdxl2000),作者:江湖邊,責編:風雀,題圖來源:AI 生成
小鹿:該怎麼愛自己?
朋友:你預算多少。
現在大家都很流行説 " 愛自己 "。
在消費主義廣告中,愛自己通常被描述為一組 " 生活方式的展示 "。比如,愛自己就應該給自己買什麼牌子的包、香水,消費什麼價位的餐廳,開特定等級的汽車," 因為我值得 "。
最近的兩檔脱口秀節目中,不少女性參賽者都批判了愛自己和消費主義高度綁定的關系。
小鹿説,有人認為愛自己就是 " 重新養育自己 ",就是給自己買 XXX、XXXX。這是 " 做自己的父母 " 嗎?這不是做資本的衣食父母嗎?
另一名參賽選手鴨絨,也談論了消費主義所制造的單一審美信條給她帶來的詐騙感。
" 可能就是沒有什麼美跟醜,它就是生意。畢竟只有挑選那種百裏挑一的長相作為美的标準,才有可能賺那九十九個人的錢 "。
為什麼消費主義總是通過 " 制造标籤 " 來獲得商業利益?
因為販賣不安全感是有效的。
" 我害怕,所以我消費 "
消費是塑造和表達身份和群體歸屬的主要媒介(Dunn,1998)。
人是社會性動物。我們有被特定群體接納的需求,有個體身份認同的需求。但現在許多廣告試圖渲染匮乏的方式,常常使我感到厭煩。
打個比方,我在 feed 流裏見到的廣告常常是這樣的:
我 23 歲就用上了 XXX(某千元護膚水)
你的衣櫃裏永遠缺一件衣服
寵她就是全套買下,别讓她做選擇
吃這塊蛋糕 = 精致生活 = 愛自己
▷離譜廣告實例:有毛孔的女孩不可愛,理想狀态下,你應該擁有雞蛋白一樣的皮膚。(拍攝對象為我随意購入的洗面奶)
它們制造了一種微妙的暗示:
我們覺得自己 " 更匮乏 ",或自我懷疑 " 配得感很低 "。好像不獲得某個產品、服務,完成符合某種特定審美的形象,你就脱離了 " 自己應該是什麼樣 " 的理想标準;你仿佛會被一類集體的身份認同所排斥,成為一個不知道自己是誰、屬于哪裏的邊緣人。即使那個理想标準是窄小的、虛無的,它可能意味着無窮無盡的社會比較,也可能使我們置于被觀看的位置,将自我作為他者來接受審視。
這是父權制策略。如王曉丹在《這是愛女,也是厭女》中所寫的:厭女網絡依靠拉攏 " 好女人 ",同時懲戒 " 壞女人 " 的兩手策略取得權力。
廣告商很早就認識到父權制模式的重要性。20 世紀 20 年代以來,廣告業都盛行這樣一種 " 以消費者的負面情緒 " 為靶點的方式制造問題,通過渲染圍繞問題的焦慮來賣東西。
20 世紀初,一家知名日化企業曾成功制造女性身體的 " 胳肢窩焦慮 "。
根據他們的一項小範圍調查,"93% 的女性對自己的胳肢窩不滿意 "。不夠光滑、柔軟、白皙……但用了本司研發的產品僅僅 5 天,她們用喜悦的表情将上衣的袖子剪掉,仿佛從可怕的災難中解放了出來。
總之,要實現 " 無袖衫自由 ",你需要我們制造的完美胳肢窩。
減肥廣告:" 如果我沒有減掉 49 磅,肯定嫁不出去 "。
作為最早研究 " 廣告如何塑造女性形象 " 的人之一,Jean Kilbourne 説:" 這種有問題的廣告圖,我能給你截一百張 "。
她在專題紀錄片《温柔的殺害》中指出,令人憂心之處是,女孩們看到這類廣告的年齡已經越來越低。
比如下面這個廣告:
" 你的胸部可能太豐滿、太嬌小、太下垂、相距太遠、相距太近、太黃、太白、太突兀……但有了 XX 美發產品,至少你可以把頭發弄成想要的樣子 "。
而這本雜志的主要閱聽人,是 12 歲的女孩。
美國心理協會(APA)指出:" 被性化 " 的壓力可能在女性群體中導致最常見的 3 類心理症狀:
抑郁症 / 抑郁情緒
進食障礙
低自尊
所以,一面是 9 歲女孩 " 因為老師長得太漂亮 " 而抑郁,另一面是廣告對 12 歲的小女孩説,你的胸永遠都不夠好。
這就是我們所處的現實。
一項有關《飲食失調:身體形象和廣告》的研究指出,69% 的女孩表示雜志模特會影響她們對完美體型的看法。在接受調查的人群中,11~17 歲女孩的首要願望是變瘦,而且,存在 "50% 的女性總是在減肥 "。
可能有人會説,廣告嘛,你不看就好啦。
但廣告并不是完全被動的媒介。在自媒體時代,我們甚至可能分不清内容和廣告。
有調查顯示,每個美國人每天看 400-600 個廣告,一個 17 歲女孩可能已經收到了超過 250000 條商業信息。其中,只有 9% 的廣告直接談到了美,而更多的廣告含蓄地強調了美的重要性。
廣告創造了這個時代最喧鬧的輿論場之一,它制造了魚缸中的水,而我們在其中遊泳。
愛自己是一種可以剝離消費主義的自我接納
如今的大多廣告已經抛棄了恐懼中心策略,轉而強調表達消費者的 " 獨特性 "" 自我滿足 "" 自我關愛 "。
比如,女性有權享受愉悦,女性可以通過擁有某一件物品來展現 " 自由獨立 " 的生活方式。
一篇探讨女性主義消費觀的文章認為,目前廣告中存在一種流行趨勢——女性是獨立的社會行動者,她們自己賺錢,自主決策,并通過消費來表達自己的獨立身份。
我們發現這種叙事讓人不安,因為這種 " 權力 = 消費 " 的外顯腳本是以參與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為前提的。對于世界上任何性别的消費者來説,消費本身幾乎不是一種賦權行為,而是一種創造債務并進一步将人們束縛于全球資本主義和金融剝削體系的行為(Nicki 等,2009)(推薦觀看戴錦華老師的采訪:我不相信女性可以通過買買買來提升社會地位)。
消費跟賦權關系不大,但個體通過買一點東西來讓自己高興,不可以嗎?
簡裏裏在一篇采訪裏認為,想要通過買某個東西來愛自己也可以。但後面還要加上一個 " 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
"因為愛是個復雜的詞匯,它并不以滿足欲望為唯一目的。小孩子才會覺得只是吃好吃的、玩好玩的,生活就會永遠快樂下去。
比如你可能會很快發現只吃糖和油炸食物,身體會支付代價;你可能會重新考慮是否願意為了健康帶來的舒适感,而舍棄一些對于高熱量的欲望。所以無論是愛他人還是愛自己,都要讓這個主體自己為自己承擔責任 "。
王慧玲在《基層女性》一書中有類似看法:" 愛自己 " 并不是指給自己買支口紅、買雙鞋,用物質來獎勵、犒勞自己,這是商家希望的 " 愛自己 "。真正的 " 愛自己 ",就是勇敢地為自己的生活做選擇。因為命運就是由生活中一個個大大小小的選擇引領着向前。
作為一個心理編輯,我理解很多人的 " 愛自己 " 總是存在一種 " 需要落實到某種行動 " 上的需求。" 可以具體做點什麼 " 本身是能暫緩焦慮的。
我認為在跳脱單一叙事時很重要的一點是,粉碎想象,具體地接近:看到不同的人在過的各種各樣的生活。以他人為鏡,确定自己是誰,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比如,豆瓣有個小組叫 " 摳門女性聯合會 ",66 萬組員在此讨論以一種沒那麼貴的方式把生活過好的可行性。
浏覽幾個帖子發現,這裏出現的幾個高頻詞是 " 低欲望 "" 耐用 " 和 " 品牌溢價 "。
有人列出了 " 如何完全按照功能性來挑選羽絨服 " 的詳細攻略;
有人分享購物軟體的搜索小竅門:目标關鍵詞裏去掉 " 女 "。因為女性專用設計常常意味着 " 附加粉紅税 "(量小、價高,就像食堂打飯的員工看見面前是個女學生就抖一抖再抖一抖的菜勺,導致女性在部門食物上付出更多的錢)。
有時你會發現,愛自己,也可以通過不買來實現。通過你對自己的每一面有客觀認識來實現。
你可以買一些東西讓自己開心,也可以享受不買時 " 攢錢 " 的開心。你有覺察、有擔當地做出選擇,并承擔相應選擇的後果。
小鹿在節目中説,自己受益于心理咨詢師的一句話:其實你可以接納不那麼愛自己的自己。
自我接納意味着,你堅定地捍衞自己的 " 基本可接受性(essential OK-ness)"。
它意味着我們能接受自己 " 是這樣 "。自我接納是穩定和無條件的,意味着盡管我有缺點、失敗和局限,也還是接受自己。
有人説," 愛自己 " 就是愛上自己的醜陋。
這句話不太準确。你不用愛上自己的不完美,但是可以嘗試接納它。
愛自己并不是永遠對自己説 " 是 ",説 " 可以 ",愛自己也要求我們對自己説 " 不 ",因為自由總是伴随着界限和責任。
參考文獻:
Dr ąż kowski et al.,I am afraid,so I buy it!The effects of anxiety on consumer assimil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needs amongst individuals primed with independent and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PLoS One.2021 Sep 1;16 ( 9 ) :e0256483.DOI:10.1371/journal.pone.0256483
Nicki Lisa Cole,Alison Dahl Crossley:On Feminism in the Age of Consumption,Consumers,Commodities&Consumption,Vol.11 ( 1 ) December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