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蘋果股價跳空背後:流失的產品力,歡迎閲讀。
北京時間 1 月 3 日,也是美股 2024 年的第一個交易日,蘋果股價跳空大跌近 3.6%,創近 5 個月最大跌幅,市值一夜蒸發約 1071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7660 億元。去年發售的 iPhone 15 被市場诟病創新不足,以 " 華米榮 Ov" 為代表的國產品牌奮起直追,在高端市場蠶食着蘋果的份額。當 iPhone 面對危機,有聲音稱 Vision Pro 的發售或許能讓蘋果重煥青春,不過在業内觀點看來,這一切都需要以蘋果保住 iPhone 這一生态入口為前提。
跳水
雖然蘋果股價大跌震驚市場,但在機構眼中則還沒到谷底,以 Tim Long 為首的巴克萊分析師将蘋果的股票評級下調至低配,目标價從 161 美元下調至 160 美元,這意味着蘋果未來一年的股價将下跌 17%。
蘋果的大跌難免殃及池魚,截至 1 月 3 日收盤,A 股果鏈企業股價也跟着下挫,其中高偉電子跌超 6%、舜宇光學科技跌近 4%、瑞聲科技跌近 3%。
對于蘋果的股價為何大起大落,北京商報記者采訪了中天證券分析師,分析師指出,其根本原因還是估值虛高,蘋果的股價在 2023 年持續走高,回調也在意料之中,實際上不光是蘋果,包括微軟、亞馬遜、特斯拉等企業在内的 "Megnificent 7",或多或少都面臨相同問題,這些企業的利潤率與現金流均較為穩健,所以很多投資者将其當成了避險的措施,大量資金湧入難免誘發股價虛火。
首日股價大跌與蘋果去年的漲勢大好形成鮮明對比,去年一年蘋果股價漲幅約 48%,實際上也就在去年 12 月 14 日,蘋果公司股價周三收于紀錄高位,上漲 1.7% 至 197.96 美元,超過了當年 7 月創下的紀錄收盤價,其市值達到約 3.08 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币約 22.11 萬億元,穩坐全球市值第一。
至于 A 股的 " 跟風波動 ",在專家看來主要還是消息層面帶來的影響,產業觀察家洪仕斌認為,許多投資者目前過度關注企業與蘋果的 " 親密程度 ",當市場風傳蘋果下單便大漲、砍單便大跌,實際上蘋果的訂單雖然利好企業,但并不是營收、利潤增長的保障,對于大多數果鏈企業而言,包括原材料價格波動在内的諸多風險都要自行承擔,期間費用、成本攤銷等因素,同樣是影響業績表現的重要原因。
追兵
股價 " 變臉 " 的蘋果還能否作為投資者的避風港,在專家看來這并非一道簡單的是非判斷題。洪仕斌指出,相比股價的瞬息萬變,蘋果的產品力下滑,甚至被嘲諷 " 擠牙膏 " 是更持久的問題。2023 年蘋果兩大力作一是 iPhone 15,一是 Vision Pro,前者被诟病創新不足,後者雖頗為驚豔,但畢竟尚未大規模銷售,未形成利潤與現金流,對資本層面的推動力有限。
縱觀 2023 年的手機領網域,在世界市場 iPhone 失去了第一的寶座,被三星取而代之,在中國市場,華為的回歸給蘋果帶來了很大壓力,iPhone 作為蘋果的 " 壓艙石 " 如果出現松動,難免會打擊市場信心。
從數據上來看,蘋果正面臨着同業的奮起直追。Counterpoint Research 最新報告顯示,在 2023 年全球高端智能手機,即售價 600 美元以上的市場中,華為市占率達到了 5%,較 2022 年同期的 3% 有明顯提升;三星憑借 S23 和折疊機型,市場份額也從 16% 升至 17%,小米高端化戰略初顯成效,在高端市場份額中從 1% 升至 2%。
統計結果在微觀層面也有反映。北京商報記者走訪深圳華強北市場了解到,2023 年能加價售賣的新機型不止 iPhone,有經銷商對記者談到,今年 iPhone 15 Pro Max、華為 P60、小米 MIX Fold3、小米 14 Pro 發布之初都需要加價搶購,在前兩個月内加價幅度一般在 2000 — 2500 元不等。
據華強北經銷商表示,加價的機型往往是品牌旗下的高端產品、旗艦機型,不屬于此列的标準版 iPhone 15 并未加價,甚至 iPhone 15 Pro 加價後也鮮少有人問津,有經銷商直言,去年确實感覺小米、華為的受追捧程度明顯提高,為此還調整了自家倉庫中各型号的存貨占比。
產業觀察家丁少将對北京商報記者談到,相比 " 華米榮 Ov",蘋果給人的新鮮感不足,不像國產品牌一直在多方突圍,除了華為 5G 回歸帶來的驚喜之外,小米、OPPO 持續發力折疊屏賽道,進軍高端市場已現成效,而 vivo 在去年通過自研大模型及自研芯片,讓 X90 系列的銷量較 X80 取得明顯突破,而榮耀則繼續憑借豐富、全面的產品條線,牢牢把握市場份額。
未來
至于蘋果的估值日後将向何種方向變化,關鍵是其下一個增長點何在,畢竟資本市場買的是未來,在如今蘋果旗下各硬體中,只有 iPhone 同比微增,iPad、Mac 的頹勢已經頗為明顯。
從數據上來看,四季度蘋果 iPhone 業務營收為 438.05 億美元,同比增長 2.8%;Mac 業務營收為 76.14 億美元,同比下滑 33.8%;iPad 業務營收為 64.43 億美元,同比下滑 10.2%;可穿戴設備、家庭和配件業務營收為 93.22 億美元,同比下滑 3.4%。
對蘋果而言,當前最大的利好消息便是在今年 Vision Pro 有望上市,XR 產品或許能成為其新增長點。知名蘋果產品分析師郭明錤表示,蘋果 Vision Pro 正在大量生產,預計很可能 1 月底或 2 月初在蘋果零售店上架。
不過有更多的聲音稱,Vision Pro 想要扛起大旗在短期内很難實現,因為目前的虛拟現實硬體市場正處于下行通道,研究機構 Circana 的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11 月 25 日,VR、AR 眼鏡在美國的銷售額較上年鋭減近 40%,降至 6.64 億美元,據維深信息 wellsennXR 的調研和跟蹤統計,2023 年一至三季度,全球 VR 出貨量分别為 182 萬台、144 萬台、123 萬台,分别同比下降 32%、37%、12%。
在業内人士看來,蘋果 XR 產品的發展趨勢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成長周期," 吸金 " 能力如何更需要長時間觀察。丁少将認為,蘋果 Vision Pro 從空間視聽、五感互動、空間 OS 及内容生态三個方面颠覆了現有的 VR、AR 市場,不過與高質量相伴的是高售價,或許説明蘋果并未希望初代 Vision Pro 能大面積鋪開,更可能的劇本是,蘋果 XR 產品逐漸從高端向平價慢慢普及,XR 的產品條線也将從一到多。
專家談到,無論蘋果 XR 市場表現最終如何,iPhone 對蘋果的重要性都難以取代,因為 iPhone 不僅是一款硬體產品,更是蘋果生态的重要入口,Vision Pro 的前期閱聽人也大部分将會是 " 果粉 ",iPhone 并非要 " 交棒 " 給 Vision Pro,而更多是要為其保駕護航。
北京商報記者 陶鳳 王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