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格力“體檢”報告,歡迎閲讀。
作者|Eastland
頭圖|IC photo
進入 5 月,因 " 接班人離職 " 處理不妥、" 分紅不及預期 " 等因素,格力電器(000651.SZ)股價已累計下跌 12.6%,市值跌破 2000 億。
格力到底還行不行?
想知道這個問題有必要對其進行簡單 " 體檢 ",至少包括:營收結構及增速、盈利能力和資產質量三個 " 項目 ",并與美的集團(000333.SZ)、海爾智家(600690.SH)對照。
" 體檢 " 結果有兩個意外發現:格力不是想象的那樣差;家電巨頭日子都不好過。
營收早已 " 掉隊 "
1)營收與美的差距擴大
2014 年以來的 9 個财年,格力有 8 個财年營收增速低于美的。
2022 年,中國家電市場(不含 3C)全渠道零售額 8000 億、同比下降 6.4%。存量競争格局下,格力、美的營收增速都降至 1% 以下。
2023 年 Q1 家電市場復蘇,美的營收 962.6 億,同比增長 6.5%;海爾營收 650 億,同比增長 7.9%;格力營收 354.6 億,同比增長 0.56%(增速低于 2022 年)。
2023 年 Q1,格力營收相當于美的的 37%、海爾的 55%,且增速最低。格力已經掉隊。
格力營收追趕美的早已無望,但空調這個 " 堡壘 " 直到 2020 年才失守。
2)空調銷售收入被超越
空調業務是格力的龍頭。龍頭被 " 按住 ",是格力增長乏力的關鍵因素。
2018 年,格力空調銷售收入衝高至 1557 億;2019 年、2020 年連續下降,同比降幅分别為 11%、17%。随後連續兩年回升,2022 年銷售額為 1349 億元,較 2018 年回落 13.4%。
反觀美的,2018 年空調銷售首次突破千億,但僅為格力的 70%。在相同的宏觀背景下——疫情、房地產不景氣、居民消費意願不足、家電銷售滞漲……美的空調銷售連年增長:2020 年超過格力:2022 年達到 1506 億、相當于格力的 112%,但比 2018 年的格力還差那麼 " 一丢丢 "。
空調是家電市場最大的品類,奪下空調銷冠,美的才是當之無愧的 " 家電之王 "。
3)多元化收效甚微
格力營收增長乏力的第二個原因是多元化失利。
多元化有多種類型,按難度分為三個層級:
利用現有生產設備、設施、技術、渠道,推出新品類,是難度最小的多元化,可稱為 " 同心多元化 ",比如手機大廠做平板電腦。
利用現有規模、體量,向產業鏈上遊或下遊開拓業務是 " 縱向一體化 ",難度大增。例如,格力、美的都涉足壓縮機、工業機器人等業務。
一無技術 / 人才積累、二無相關產能、三無品牌 / 渠道," 三無跨界 " 多元化難度極大。做飼料起家的威通成為光伏巨子,是鮮有的成功案例。
三種難度的多元化,格力均有涉獵——
初級難度
格力 " 生活電器 " 板塊包括電冰箱、洗衣機、廚房電器等眾多產品。格力 " 生活電器 " 涵蓋範圍相當于美的集團的 " 消費電器 ",但規模天差地遠。
2016 年,格力生活電器板塊營收 17.2 億、相當于美的消費電器板塊營收的 2.2%;随後幾年,格力生活電器銷售額一年一個台階,2019 年營收達 55.8 億、相當于美的消費電器板塊營收的 5.1%。
2020~2022 年,格力生活電器板塊營收回落,徘徊不前,2022 年收入 45.7 億、相當于美的消費電器板塊 1253 億收入的 3.6%(零頭是 53 億)。
努力十餘年,格力生活電器(含冰箱)營收仍在幾十億水平徘徊,最初級的多元化都難言成功。
中、高級難度
智能裝備板塊包括工業機器人、數控機床等,初始用户是格力自己。
工業制品包括壓縮機、電動機、制冷配件、精密模具。該板塊的 " 本職工作 " 是為主營家電研發、制造零售部件。達到一定規模後,對外部客户提供產品。
對格力而言,智能裝備、工業制品是 " 中等難度 " 多元化,綠色能源、手機、芯片是 " 高難度 " 多元化。
2022 年,格力工業制品營收 76 億、智能裝備營收 4.3 億,合計占總營收的 4.2%。
美的沒敢玩 " 高難度多元化 ",最激進的舉動是收購庫卡機器人。2022 年,美的與格力 " 智能裝備 " 板塊對應的 " 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 " 板塊,營收達 299 億,再次失去可比性。
格力 " 高難度多元化 " 業務中,單獨披露營收的只有綠色能源,2022 年收入 47 億,占總營收的 2.5%。
值得警惕的是:2022 年 " 其他業務 " 收入 358 億,占總營收的 19%,年報沒有披露細節。
2012 年 5 月,董明珠接替朱江洪擔任格力電器董事長。2012 年、2013 年,格力營收增速分别為 19.5%、19.4%。
2022 年,格力營收 1890 億,較 2013 年增長 59.3%,年均增速僅 5.3%。
方洪波于 2012 年就任美的董事長,美的營收從 2013 年的 1210 億增至 2022 年的 3439 億、年均增長 12.3%。
2013 年格力營收與美的相差不到 2 個百分點,2022 年僅為美的的 55%。
盈利能力——依然可觀
1)空調未被超越
2018 年,格力空調業務毛利潤達到峰值 568 億;2019 年空調銷售收入回落,毛利潤率微升至創紀錄的 37.2%;2022 年毛利潤、毛利潤率分别為 437 億、32.4%。
美的空調銷售收入于 2020 年超過格力,但盈利能力未能逆襲,毛利潤率差距甚至擴大。
2019 年,美的空調毛利潤率比格力低 5.4 個百分點;2022 年美的空調比格力空調少賺 93 億、毛利潤率差 9.6 個百分點。
就盈利能力而言,格力空調沒有被超越。
2)非空調業務
格力空調雖未失守,非空調業務與美的差距卻越來越大。
2019 年,美的非空調業務(包括消費電器、機器人等)毛利潤合計 423 億、毛利潤率 26.7%;格力非空調業務(包括生活電器、智能裝備及其他業務)毛利潤 31 億、毛利潤率 5.2%;
2020 年,格力非空調業務毛利潤提高到 11.1%,毛利潤 58 億、相當于美的的 15.3%。
2022 年,格力非空調業務毛利潤 55 億、相當于美的的 11.1%,差距再次拉大。非空調業務毛利潤率 10.1%,比空調業務低 22.4 個百分點。
2022 年,美的非空調業務毛利潤合計 49 億、毛利潤率 25.3%,比空調業務高 2.5 個百分點。
2022 年,美的空調業務比格力空調少賺 93 億,非空調業務比格力多賺 435 億,最終格力少賺 342 億毛利潤。
從營收規模到盈利能力,格力多元化均不如美的成功。
3)費用控制能力超群
藍色折線代表毛利潤率,彩色堆疊柱代表費用率。藍色淹彩色,企業才有經營利潤。
格力 " 藍色高高在上 ",具有績優股的典型特征,美團略為遜色:
2019 年,格力毛利潤率 27.6%,三項費用合計占營收的 14.1%,比毛利潤率低 13.5 個百分點;
2022 年,格力毛利潤率降至 26%,三項費用合計占營收的比例降至 12.1%,與毛利潤率的差距增至 14 個百分點。
2019 年,美的毛利潤率 28.9%,三項費用合計占營收的 19.4%,比毛利潤率低 9.5 個百分點;
2022 年,美的毛利潤率降至 24.2%,三項費用合計占營收的比例降至 15.4%,與毛利潤率的差距降至 8.9 個百分點。
1990 年,36 歲的董明珠只身南下,從銷售做起,憑驕人業績步步高升,直至被格力創始人朱江洪賞識,成為 " 接班人 "。
雖説操盤多元化力不從心,坊間普遍認為董明珠至少是營銷高手。
但冰箱業務沒有做大,説明董明珠不是營銷高手——格力冰箱技術不行?工藝、設備不行?格力研發、生產冰箱的能力與美的、海爾不會存在顯著的差距。營銷冰箱與營銷空調不能算隔行,但董明珠就是沒能讓格力冰箱大賣。
董明珠的核心能力是控制,格力有 9 萬員工,年銷售規模近 2000 億,經銷商遍布全國,董明珠把這麼大的家業管理得一絲不亂。中外企業家能做到這個地步者屈指可數。
朱江洪打了個好底子,董明珠是守業好手。
孟羽童在格力期間 " 經常曠工參加商務活動,接私活 "。董明珠 " 治家有方 ",格力普通員工曠工一次試試!董總身邊人經常曠工,誰給孟羽童撐腰?
資產狀況——略輸友商
1) 應收及庫存
應收
經銷商被家電生產廠威脅利誘提前、超量提貨的現象普遍存在,稱為 " 壓貨 "。特别是空調這類商品,如果經銷商只在旺季到來前提貨,廠家很難安排生產。
經銷商提走的商品是不可以退貨的,否則廠方無法确認營收。
被迫超前提貨,經銷商付款自然很不情願。又不知提回來的貨啥時賣出去,想付也沒錢。家電生產廠也只好 " 放一馬 ",容忍經銷商拖欠貨款,逐漸形成龐大的應收賬款、應收票據、應收款項融資,以下簡稱為 " 應收 "。
壓貨的本質是經銷商與廠家共擔資金壓力和存貨成本,應收規模過大會給雙方帶來風險。
2022 年末,美的應收賬款 / 票據、應收款項融資合計達 465 億,占淨資產的 31%,相當年營收的 20%。
格力壓貨力度更大。2022 年末,應收賬款 / 票據、應收款項融資合計 433 億,占淨資產的 45%,占年營收的 27%。
三家當中,海爾壓貨力度最弱且金額逐年下降:2022 年末,應收賬款 / 票據、應收款項融資合計 255 億,占淨資產的 27%,占年營收的 10%。
2023 年一季度,格力應收規模回落到 400 億以下,占淨利潤率的比例降至 38%。#" 壓無可壓 "#
庫存
美的、格力、海爾庫存均達數百億之巨,與應收疊加對資產質量的影響極大。
轉折發生在 2020 年,顯然受疫情影響是主要原因。
2020 年,海爾庫存 294 億,應收賬款及票據 301 億,合計為淨資產的 89%。2023 年一季度末,庫存與應收回落至淨資產的 70%。
2019 年,格力庫存加應收僅為淨資產的 21%;2022 年末衝高到 84%; 2023 年一季度末,庫存加應收超過 800 億、相當于淨資產的 78%,約為 2022 年銷售額的 40%。
2023 年一季度末,美的庫存加應收相當于淨資產的 56%。
巨額應收和庫存,不僅使企業面臨壞賬、存貨貶值風險,還大大壓縮了企業的騰挪空間。三家當中,美的最強、海爾稍遜,格力明顯落後。
2)淨流動資產
淨流動資產也稱 " 淨運營資本 "(Net working capital),是可供運用、周轉的、以錢生錢的資金。格雷厄姆認為股價低于每股淨運營資本的 60% 才有投資價值,幸虧這個标準早已過時,不然很難找到投資标的。
其實,淨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比例可以很好地反映企業的流動性風險。
2021 年末,格力、美的、海爾三家淨流動資產均跌入谷底,海爾甚至出現負值。
美的反彈最猛,2022 年末淨流動資產達到 548 億、相當于流動負債的 27%;2023 年一季度末回落至 520 億、為流動負債的 23%;
格力表現相當穩健,2023 年一季度末淨流動資產 555 億、占流動負債的 25%;
海爾相對較弱,2023 年一季度末淨流動資產 187 億、占流動負債的 16%;
截至 2023 年 3 月 31 日收盤,格力、美的、海爾股價分别為每股淨運營資本的 3.7 倍、7.3 倍和 11.5 倍,都遠未達到格雷厄姆的标準—— 0.6 倍。
3)未分配利潤
上市公司分紅出自母公司未分配利潤(此處母公司指上市公司本體)。
美的未分配利潤穩定增長,2018 年 584 億,每股 8 元;2022 年末增至 1197 億,每股 17 元。2022 年收盤價是每股未分配利潤的 3 倍。
2021 年格力未分配利潤衝高到 660 億,每股 11.7 元;2022 年末回落至 523 億,每股 9.3 元。2022 年收盤價是每股未分配利潤的 3.4 倍。
海爾未分配利潤少到與格力、美的畫在一張圖上很不協調。2022 年末總額為 53 億、每股 0.56 元。2022 年收盤價是每股未分配利潤的 43 倍。
對格力的簡單 " 體檢 " 有兩個意外發現:
一是,格力除營收增長乏力、多元化不成功之外,盈利能力不輸美的,資產質量遠勝海爾,費用控制能力沒有對手;
二是,家電巨頭日子都不好過。
*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