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 沒了中國人消費,榴蓮還能成為明星水果嗎?,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信睿周報,作者:蘇敏,原文标題:《蘇敏|赤道的果實:榴蓮跨國流動中的知識審計網絡》,頭圖來自:AI 生成
2020 年 6 月下旬的一個上午,馬來西亞柔佛州雞溪村又下起了雨。透過一道小門望向後院,雨水正穿過一棵棵高大的樹木,落在密密層層的草叢中。我拉長鏡頭,試圖看清最早映入眼中的一簾綠葉,一旁的安政老師説:" 那個就是榴蓮。我注冊過的品種 D205。"
榴蓮,舊作 " 榴槤 ",是當前亞洲市場炙手可熱的熱帶水果,被東南亞人視作 " 水果之王 "。榴蓮一般樹高果大,氣味濃郁,渾身布滿荊刺,在温度為 27 攝氏度至 30 攝氏度、濕度為 75% 至 80%、海拔 50 米至 500 米的熱帶環境(如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等)中生長得最好。榴蓮對天氣頗為敏感,尤其是在開花和結果階段:強風可能折斷大樹枝,超過 20 天的幹旱會影響果實質量,花被大雨打落後再也不會結果。不過,自然生長下,只要無嚴重病害,也無過多的人為幹涉,果樹壽命可達 100 年或更長。(Tan & Su,2023:2)
三四十年前,榴蓮的商業價值并不高,由農民小規模種植,依賴天生天養,自然所得,聯結周邊的人與物。夜晚活躍的果蝠飛行穿越,為晚上開花的榴蓮樹傳花授粉;靈敏的松鼠更早捕捉到了果實的成熟,它們能在多刺的果皮上咬出一個洞,吃掉包裹着一個果核的果肉,其他部分仍是幹淨、可食的;猴子不僅偷吃成熟的榴蓮,還常常采摘未熟的果實,等過幾天果實能打開了再回來吃。其他動物也有自己的辦法:野豬找到掉落在地的成熟榴蓮,用它有力的蹄子和獠牙打開食用;馬來世界的太陽熊擁有強有力的爪子,據稱最擅長打開成熟的榴蓮,并且吃掉所有果肉,只剩下整齊的種子擺放一堆。(Tan & Su,2023: 5 — 6)種植者自然也是榴蓮的享用者,當地農夫、小園主自家食用或與親友分享,多餘的才進入地方市場。
榴蓮很早以前就被外來的旅行者所了解,不懂中文的研究者将之追溯至威尼斯商人和探險家尼科洛 · 達 · 康提(Niccolò de'Conti),之後則是 16 世紀以來各領網域的學者(如物理學家、植物學家)。熟讀中文文獻的研究者發現,15 世紀陪同鄭和下西洋的費信和馬歡是最早以文字記錄榴蓮的人,相關内容載于《星槎勝覽》(1436 年完成)與《瀛涯勝覽》(1451 年最終完成)。(Tan,2019:1)
有一等果,皮若荔枝,如瓜大。未剖之時,甚如爛蒜之臭,剖開取囊,如酥油,美香可口。(費信,1970)
有一等臭果,番名賭爾烏,如中國水雞頭樣,長八九寸,皮生尖刺,熟則五六瓣裂開,若爛牛肉之臭,内有栗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塊,甚甜美可食。(馬歡,2019)
盡管馬歡和費信的著作提到了榴蓮,然而,榴蓮真正為中國人認識,還要到幾個世紀之後。
約莫 1997 年,泉州人安羅博就品嘗到了榴蓮的味道,與很多中國人一樣,她也經歷了從倍感奇怪(" 這是什麼鬼東西 ")到痴迷熱愛(" 追着榴蓮跑 ")的品味過程。那時的她可能并未預料到,多年後,榴蓮會成為中國市場中的明星水果、南南貿易中重要的熱帶水果商品。
榴蓮的全球貿易量在 2003 年至 2022 年間增長了十幾倍,且仍在持續增長。(FAO,2023:2)這樣大的數據變化背後究竟書寫了怎樣的食物接觸與傳播故事?在國際貿易中,對跨文化市場的理解又怎樣形塑了種植者和其他從業者圍繞榴蓮的經營實踐?
安羅博早已忘記吃過的榴蓮姓甚名誰。如今,中文銷售平台上常見的知名榴蓮都有了自己的名字,如馬來西亞的黑刺、貓山王、朱雀、夢中情人,泰國的金枕,越南的幹堯。
幾種知名的榴蓮。圖片來自網絡
然而,實際上,僅馬來西亞本土的榴蓮品種就有 200 多個——這還只是已經由農業部登記過的,尚不包括那些未經注冊、有時被統稱為 " 甘榜榴蓮 " 的 " 土種 "。成為 " 名種 ",要經過國家的認證。" 他們來了很多次,每一樣都要檢查,才注冊成功。" 安政老師介紹道," 要測土壤,葉子的闊度、顏色,果肉的成色、甜度等,都要檢查 "。
20 世紀 30 年代,馬來西亞就有了第一個登記在冊的榴蓮品種。至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并于 1994 年正式将農業部定為國家品種注冊機構,馬來西亞更加強調植物品種保護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以承認和保護農民、當地社區和原住民的植物品種知識產權,在與其他國家進行植物品種交流時相互保護、推進改良商業品種。
不管是 " 土種 " 還是 " 名種 ",在 20 世紀 80 年代之前都賣不出什麼好價錢:一粒榴蓮可能只要幾毛錢(馬來西亞令吉),一車榴蓮運到吉隆坡,只能賣掉一小部分,其他的都要丢掉(黃勇業,2021: 47)。
随着市場拓展到更多的大城市,榴蓮才逐漸成為商業作物。榴蓮是 2000 年左右才開始火起來的,在中國人愛上榴蓮之前,崛起的新加坡中產階層曾掀起過一股榴蓮消費熱潮。現在的名種榴蓮(如黑刺、貓山王),一粒可能要賣 100 令吉,榴蓮芭(即榴蓮園)主不得不用鐵絲籬笆圍起園子,收獲季還要加強守護,防止被偷。榴蓮通常在夜黑風多時果熟蒂落,種植者一晚要去撿幾次,第二天清晨也要早早去撿拾,且最好穿着長長的膠鞋,戴着頭盔或安全帽,背起一個大大的簍筐,預防被恰好落下的榴蓮傷到。
我的榴梿種植筆記
黃勇業
布咕出版有限公司 2019
與工業生產需要的棕榈等經濟作物不同,榴蓮是消費資本主義下的經濟作物,在出口中首先滿足的是其他國家消費者的 " 口欲 ",且尤以幾個品種最為有名。
貓山王最負盛名的時候,很多馬來西亞種植園試圖嫁接或者大量種植這個品種,這也讓本地的一些組織產生了關于 " 基因多樣性威脅 " 的擔憂。有當地環保組織認為,榴蓮種植在加劇森林開發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同時,也導致老虎、大象、靈長類動物和犀鳥等動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壞。(The Sun,2019)森林砍伐現象的加劇和土地被占用的雙重進程,逐步激發并增強了原住民的土地權益保護意識。
一家自然遺產保護協會的負責人指出,由于中國想要更多的榴蓮,有很多錢可以賺,馬來西亞人都在瘋狂種植榴蓮;森林采伐也有錢賺,所以政府并不想把未充分利用的土地變成種植園,而更願意批準森林開發的提案,這對自然生态系統造成了影響。(Lakshana,2019)
還有自然保護專家表示,由于木材和棕榈油貿易的蓬勃發展,馬來西亞已經失去了大片的熱帶雨林,中國人對 " 臭榴蓮 " 的巨大需求正在成為下一個威脅。(The Sun,2019)因此,他們希望政府能夠給予大資本支持下的榴蓮種植更多法律監管,對種植點的規劃進行更多指導。(Taylor,2019)這也是當前中國榴蓮消費在當地自然遺產保護、熱帶雨林保護和氣候問題中激起的回應。
可以説,除了經濟價值,來自包含氣候安全、土地安全和自然遺產保護等關懷的價值體系正書寫着東盟榴蓮出口國的另一種意識。不過,有本地學者認為,這些説法有些誇張,實際上,馬來西亞政府對農業用地的發展是有管理的,大部分人也是在原有的農地或園地上改種榴蓮,都是相當有理智的種植行為," 我們所要反對的是官商勾結伐木掙錢 "。
與出口方(如馬來西亞)對于品種保護的需求不同,進口方(如中國)會更加關注其他需求。我将這一食物接觸過程中的互動稱為" 知識審計 ",即一種考查、生成、評估、運用和翻譯有關榴蓮的知識的實踐。馬來西亞本土的榴蓮知識更多指向如下特征:自然生長、遵循天時、品種登記、良好農業認證、跨國榴蓮出口規則等。而來自中國的榴蓮知識,除了經營者售賣 " 自然 " 這一面向,官方層面更關注 " 跨國安全 " 和 " 标準體系 "。
知識審計的實踐網絡至少由三個相互獨立且多元互動與聚合的層面構成:國家審計、企業 / 機構審計、草根審計。
從國家層面來看,基于 " 質量安全 "" 生物安全 "" 風險評估 "" 衞生安全 " 等概念生成的進口協定塑造的主要是以中方為主的 " 進口方權力 " 的信任模式;而基于 " 生物多樣性 "" 植物品種保護 "" 經濟發展 " 等概念生成的話語體系則更多映照出馬來西亞長期的自然與生物多樣性關照。
從企業 / 機構層面來看,馬來西亞的自然保護組織已有了新的擔憂,如原住民土地權益保護、氣候危機、基因多樣性威脅;而中方與馬方榴蓮企業家及其組織努力的方向更多表現為水果評級體系和質量标準的形成。
從最前線的草根審計來看,馬方種植者與中方消費者都構成了一線的基層。對種植者而言,工業化和商業化時代的榴蓮種植必須要想象遠方的消費者和構成競争的物(如泰國榴蓮、越南榴蓮等);出于中方對生物安全和衞生安全的需求,種植園對土壤、莖枝葉、細菌、病毒、寄生蟲、種子等都要更加留意," 加築網狀結構物 " 要提上日程,清洗工作也不能少,以便自家的榴蓮在市場上能夠賣出最好的價錢。從消費方來看,由于馬來西亞的高品質榴蓮價格甚高,其中方核心消費者一般為中產階層、新富人群,對他們而言,如何吃到 " 報恩榴蓮 ",避免 " 榴蓮刺客 ",才是更切合實際的關注點。
因之,我們可以把 " 榴蓮 "(durio 或 durian,榴槤 ……)看作多重的復合本體,它不僅僅是一種熱帶水果的名稱,對于進口國來説,它還是一個可能攜帶熱帶微生物、有生物安全風險的復合體,需要通過檢驗檢疫——包含對自然科學方法、實驗室科技、生物技術的綜合運用。在雙方進行知識對接、溝通與合作的過程中,中馬兩國也在形成新的規則和有關榴蓮認證的各項标準,其審查和抽樣的方式同樣充滿了科技監測内涵。
在榴蓮跨國流動的過程中,中國官方從多個角度強調了生鮮食品的物質屬性及其對 " 鎖鮮 "" 生物安全 "" 國際物流 "" 海陸通道 "" 效率 " 等常規保障的需求,因而,解決方案也集中在技術、生物科技、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然而,在跨國食品流動中,我們也不能忽略 " 概念基礎設施 " 的一面:無論是聯合國關于植物保護與氣候保護方面的認證制度,還是中方要求的榴蓮種植園與包裝廠必須注冊的做法,抑或東盟不同國家之間農作物審查标準的差異呈現,都指向了 " 溝通 " 與 " 翻譯 " 背後的文化情境與國家發展需求。标準的對接、衝突、協商與合作等後續生產,難免會出現在榴蓮跨國流動的多個環節與面向之中。這一 " 對接與聚合 " 的過程是多線索、多元化的,也不可避免地會觸及不同的價值體系與權力關系。
肖爾(Cris Shore)與萊特(Susan Wright)指出,如《牛津英語詞典》中 " 審計 "(Audit)詞條的第二個定義顯示的,審計所創造或暗示的關系的性質是等級式和家長式的。審計本質上是審查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權力關系,後者被視為信息的客體,而不是交流中的主體。(Shore & Wright,2000: 59)
基于不同的文化基礎、技術變革、社會機制而形成的種植傳統、消費實踐與認證标準合作之間的多重互動,必将會在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食物接觸與相關的審計實踐中繼續上演,其中的權力平衡與标準對接也有待更深入的考察。如此,我們才能在榴蓮知識的聯結中繼續建設平等、公正的國際合作,為考察區網域經濟合作全面深化過程中基于經濟作物生產與非主食消費的食物景觀,提供宏觀而綜合的價值公平視角。
如果中國人不吃榴蓮了,榴蓮種植的可持續性會怎樣變化呢?對此,既是學者又是榴蓮芭主的本老師持樂觀态度。在他那裏,榴蓮或許更是本地人的摯愛,深藏成長的記憶,傾注着情誼與友愛。一刹那,記憶中的一幕南洋街景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七八月份,成熟季來了,城市社區的榴蓮檔早早預告了回歸;寬敞的空地上,燈帶映照,音樂緩緩,一人一桌,三兩好友,家庭小聚,再來一杯甜品珍多冰(Cendol);晚風吹過二十七八攝氏度的赤道地區,裹着濃郁的榴蓮氣息,相告鄰裏。
[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 審計視角下的食品跨國流動研究 " 的階段性成果。文中部分内容已以英文發表于《亞洲文化》(Asian Culture);部分内容來自作者的項目結題報告。文中被訪者均為化名。 ]
參考文獻
費信, 1970. 星槎勝覽校注 [ M ] . 台北 : 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
黃勇業, 2019. 我的榴梿種植筆記 [ M ] . 雪蘭莪 : 布咕出版有限公司 .
馬歡, 2019. 瀛涯勝覽校注 [ M ] . 北京 : 華文出版社 .
FAO (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 ,2023. Durian Global Trade Overview [ R/OL ] . https://openknowledge.fao.org/handle/20.500.14283/cc8384en.
LAKSHANA M, 2019. China's Appetite for Durian Puts Malaysia's Forests under Pressure [ N/OL ] . Dialogue Earth. ( 2019-08-28 ) [ 2024-08-16 ] . https://dialogue.earth/en/food/11471-china-s-appetite-for-durian-puts-malaysia-s-forests-under-pressure-2/.
SHORE C, WRIGHT S, 2000. Coercive Accountability: The Rise of Audit Culture in Higher Education [ M ] //STRATHERN M. Audit Cultures: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in Accountability, Ethnics and the Academ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57-89.
TAN C-B, SU M, 2023. Using the Fame of Musang King: The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Malaysian Premium Durians in the Midst of a Growing China Market [ J ] . Asian Culture, ( 47 ) : 1-20.
TAN C-B, 2019. Early Chinese Accounts of Food Commodities and Foodways in Southeast Asia: Learning from the Records of Ma Huan and Fei Xin [ J ] . Asian Culture, ( 43 ) : 1-19.
TAYLOR M, 2019. INTERVIEW-China's Love of Stinky Durian "Next Big Threat" to Malaysian Rainforest [ N/OL ] . Thomson Reuters Foundation News. ( 2019-09-12 ) [ 2024-06-29 ] . https://news.trust.org/item/20190912135217-geqnq/.
The Sun, 2019. China's Hunger for Durian Threatens Malaysian Forests: Environmentalists [ N/OL ] . The Sun. ( 2019-02-06 ) [ 2024-08-16 ] . https://thesun.my/local-news/china-s-hunger-for-durian-threatens-malaysian-forests-environmentalists-MH485691.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信睿周報,原載于《信睿周報》第 132 期,作者: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