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搜索引擎顫抖?大模型秒變帶貨王,AI正在蠶食搜索蛋糕,歡迎閲讀。
最終,AI 大模型沒能逃脱植入廣告的命運。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多家廣告集團和技術初創公司正在開發新工具,幫助品牌在 AI 大模型的回復中植入廣告,并透露 Profound 和 Brandtech 的工具可以監控品牌被 AI 提及的頻率,通過向聊天機器人提供文本提示内容的方法,分析 AI 生成内容的情感導向。
廣告一直是搜索引擎公司營收的主要來源,以行業巨頭谷歌為例,剛披露的财報數據顯示,2025 年第一季度營收為 902.3 億美元,其中搜索業務營收為 507.02 億美元,占比超過一半,廣告業務總營收則達到了驚人的 668.85 億美元。
一個規模龐大市場擺在面前,相關企業考慮在 AI 大模型的回復中加入廣告也是順水推舟。繼 SEO/SEM(搜索引擎優化 / 營銷)、ASO(應用市場優化)後,市面上也将興起類似 AIO(AI 優化)等營銷產業。
搜索引擎競價排名眾所周知,無論是國内頭部廠商,還是谷歌這種海外巨頭,都無法免俗。對于搜索引擎公司而言,競價排名是最簡單有效的賺錢方案,而對于投放廣告的企業而言,則可以提高曝光率和產品銷量。
最關鍵的是,與開屏廣告、App 植入廣告不同,搜索引擎競價排名只有在檢測到關鍵字時才會推送,針對有需求的用户,而且無需下載特定 App,具有成本低、易傳播、易維護的優勢,得到了企業的高度重視。
然而 AI 大模型的廣泛應用,已經對傳統搜索模式造成了衝擊。企業需要增加新的廣告投放渠道,以便于提高品牌和旗下產品的曝光度,逐漸崛起的 AI 領網域無疑是這些企業最好的方向。
(圖源:豆包截圖)
Profound 聯合創始人 James Cadwallader 表示,AI 廣告植入的到來,就像 CD 到流媒體的轉變。的确,搜索引擎廣告植入主要是在用户搜索某些物品時,将產品鏈接或網站網址擺在前列,能夠提高點擊率,卻無法讓用户直觀了解到他們的優勢和特點。
AI 大模型則不同,不但會推薦具體的產品和網址,還會對其進行總結,方便用户快速、直觀地查看該產品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和預期。在小雷的實際體驗中,如果問兩款產品哪個更好,AI 大模型有時還會列出表格,以便于用户進行對比,體驗比搜索引擎更勝一籌,只是硬體配置常有錯漏。一些多模态大模型,除了文字總結外,也會給出產品圖片,貼心程度遠高于搜索引擎。
在 AI 大模型的回復中植入廣告,或将對企業提高曝光度、增加產品銷量起到重要效果。尤其是在 AI 衝擊到搜索引擎的情況下,企業更需要 AI 作為新的廣告投放視窗。對于 AI 企業而言,也應當考慮在 AI 大模型中植入廣告,包括但不限于 AI 應用生成的内容。
國内 AI 大模型眾多,文心一言、豆包、通義千問、混元、Kimi、DeepSeek 等均有大量用户群體,在文心一言免費向用户提供服務後,這幾款大模型已經沒有一家收費了。
營收模式方面,國内 AI 大模型普遍面向 B 端,比如與軟硬體廠商合作,定制相應的大模型,并發力垂直領網域,尋求在金融、醫療等方面取得突破。其次則是利用 AIGC 幫助企業提高工作效率,以百度為例,基于文心一言大模型,百度通過 AIGC 實現了從營銷方案、圖片、文字生成,到智能體、直播、轉化增強等經營方式,再到精準投放一條龍服務。
(圖源:百度截圖)
AI 大模型行業仍在發展期,企業正在全力建設數據中心,提高算力規模,用于大模型的訓練和推理任務,這些布局投入甚巨,現有的營收模式不足以抹平虧損。盡管互聯網巨頭們财力雄厚,也需要盡快提升 AI 業務的盈利能力,而廣告植入,或許是他們扭虧為盈的最好方案。
「互聯網的盡頭是廣告和放貸」這句話一度在網上十分流行,的确,搜索引擎、App、網站的廣告植入無孔不入,各類貸款 App 的廣告更是不斷騷擾着我們。小雷并非要為互聯網企業開脱,只是任何企業都不可能「用愛發電」,哪怕現階段國内 AI 企業還不敢在 AI 大模型的回復中植入廣告,但在小雷看來廣告的加入幾乎已成必然。
至于 AI 企業會以何種形式在 AI 回復中加入廣告,則值得我們深度探究。從 Profound 和 Brandtech 開發的工具中可以看出,他們正在通過定向提示詞,檢索 AI 大模型生成内容的偏好。
當我們向 AI 大模型提問即時性問題,AI 大模型會通過在線搜索功能查詢大量互聯網内容,并抓取内容進行分析和總結,進而生成回復,以提高準确性。Profound 和 Brandtech針對 AI 大模型抓取内容的偏好,在網上發布大量圖文内容,提高自家產品被抓取的可能性,從而對 AI 大模型生成的内容造成影響。
這點其實不難做到,例如此前 AWE 2025 大會召開時,雷科技報道團產出了大量報道,因而向 DeepSeek 提問 AWE 報道最強的媒體,DeepSeek 給出的回答中雷科技位列第一。只要文章數量足夠多,自然會被 AI 注意到。
(圖源:DeepSeek 截圖)
不過對于 AI 企業而言,這種行為卻似乎有點不夠意思,AI 大模型企業拿不到利益。察覺到利益受損的 AI 企業,可能會限制 AI 大模型輸出某些品牌的内容。投放廣告的企業與 AI 企業合作,聯合為 AI 大模型植入廣告,類似當前搜索引擎競價排名的形式,可能會是雙方最終的合作模式。
該模式下,AI 企業可以提高廣告投放企業相關内容在 AI 大模型回復中的優先級,并依靠大語言模型的總結能力和投放企業的準确數據,對產品優勢和特點進行歸納整理,幫助其提高獲客效率。AI 企業則有望通過廣告業務快速增加營收,讓 AI 業務不再是賠本的生意。
行業的起落興衰,總是伴随着企業的崛起與衰敗,僅在互聯網行業,曾經盛極一時的天涯社區、聚美優品、人人網等,如今都已少被提及。在 AI 大模型的回復中加入廣告,或許會導致 AI 大模型被用户唾罵,但生存才是這些 AI 企業的第一要務。
今天 AI 企業未必沒有在 AI 大模型的回復中加入廣告,只是行業競争激烈,文心一言都選擇了以免費吸引用户的方案,這種大環境下沒有企業敢于頂着網友們的罵聲為產品加入廣告。或許在行業更加成熟,且有一家企業起到帶頭作用,率先加入廣告後,其他企業才會跟進。
為了生存在 AI 回復中植入廣告無可厚非,甚至已經習慣了廣告的小雷,也不是不能接受。但與許多反對的網友相同,小雷擔心的是植入廣告後的 AI,生成的内容還值得信任嗎?
若是廣告在 AI 回復中滲透率太高,用户可能會無法得知產品的真實情況,以至于 AI 大模型在日常使用中的可信度大打折扣,淪為純粹的 AIGC 工具。相較于這種情況,小雷更願意接受類似 App 的廣告植入模式,在各類信息中插入廣告的鏈接,哪怕誤觸後會跳轉到廣告網頁,也比 AIGC 生成的内容不可信要強。
(圖源:豆包生成)
在小雷看來,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較低,準确性是 AI 大模型的立身之本,減少 AI 幻覺是所有 AI 大模型開發機構都在做的事。況且如果 AI 大模型的問題回答準确性不高,用户還不如用搜索引擎查詢答案,大不了多花點時間在茫茫多的網址中尋找有用信息。
除了内容準确性問題,網友擔心的另一件事則是破窗效應。一旦開始有企業在 AI 回復中加入廣告後,其他企業可能會更加肆無忌憚地在各個地方加入廣告,例如彈窗廣告、橫幅廣告等,大幅降低用户的體驗。
AI 企業在 AI 大模型的回復中植入廣告,小雷可以理解,但小雷不希望看到 AI 大模型未來充滿廣告,影響到用户的正常使用。互聯網的盡頭可以有廣告,但絕不能只有廣告。
AI 大模型把握好廣告與容質量之間的平衡性,要比搜索引擎競價排名困難許多,對于任何 AI 企業都不容易,但在眾多企業的競争下,小雷相信最終會有 AI 企業能夠完美平衡體驗、内容質量、廣告收入,并取得用户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