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培養一個鄭欽文,她家花了2000萬?别以訛傳訛了!,歡迎閲讀。
鄭欽文在巴黎奧運會網球女單加冕,繼年初澳網之後人氣又一次狂飚,引發的熱門話題也經久不衰,其中之一就是:為了培養鄭欽文,她家裏花了 2000 多萬。
由此展開,為了培養張之臻,足球運動員出身的老爸張衞華花了 2000 多萬。再展開,就變成了培養一個 ATP 或 WTA 排名前 100 的職業網球運動員,成本要 2000 萬。
在趕赴美網比賽之前,鄭欽文被問起這個話題時一笑了之:我家裏要是真有這麼多錢就好了。
就算她本人親自澄清,也不影響各路媒體人繼續拿 2000 萬説事。
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網球職業化充分、競争殘酷、門檻很高,在職業體育裏确實名列前茅。
活躍在四大滿貫賽場的世界名将們,成才路徑大致類似:五六歲時啓蒙,培養對網球的興趣;七八歲時扎童子功;十二三歲時候定大方向,決定要不要加大财力、人力上的投入。
如果行家評估孩子有運動天賦和職業前途,十二歲左右(初中)就會請高水平教練,去知名網球學校,在世界各地參加國際網球聯合會旗下的各種青少年挑戰賽,十二歲、十四歲、十六歲和十八歲不等。
學前和小學的啓蒙階段花費也不菲,一線城市網球興趣班,每小時收費少則三四百,多則上千,每年從四五萬到十萬,但這種投入,跟中產家庭在課外培訓和琴棋書畫、各類運動興趣班的投入類似,費用高低,取決于上課頻率和師資規格,就像買車,五六萬代步,五六百萬拉風。
兩年前吳易昺在美網闖進第三輪、實現中國男網歷史性突破時,有人測算過,國内職業網球運動員的培養成本,從五歲到十八歲,最少的花費是 250 萬人民币,最多是 900 多萬元,吳易昺媽媽曾提起過,兒子在十五歲之前家裏已投入一百五十萬元。
網球少年的培養成本,絕大多數都是在十二歲以後,有意向朝職業方向發展,去西班牙納達爾網球學校或美國的尼克 · 波利泰尼網球學校之類的開銷。
國際知名網球學校一年的學費在六十萬元人民币以上,在國内接受高水平專業訓練的費用,也能達到三十萬元。如果算上父母陪讀、參加各地挑戰賽的差旅費,每年開銷有可能上百萬。
世界一流的職業網球手,很多在西班牙或美國網球學校裏師出同門,類似武俠小説裏打小便拜在同一門派,研習同樣的武功,大致十八歲以後就此别過,青山不改,綠水長流。
二
納達爾網球學院畢業典禮。圖源視覺中國
即使五六百萬的投入,對普通家庭來説也是天文數字,國内國外都一樣。
職業體育界,比網球投入成本大的,可能就是 F1 賽車,那是真正的貴族運動、燒錢遊戲,家裏沒礦,根本别想。
去年決定打完 2024 賽季就退役的美國女将柯林斯,今年上半年取得十三連勝,半個月賺了一百三十萬美元獎金,她是網壇寒門逆襲的勵志榜樣。
柯林斯母親是幼兒老師,父親是園藝工作者(園丁)。父母囊中羞澀,柯林斯沒有走其他網球天才那樣的路徑,而是讀書為主,打球為輔,在大學裏奪得過兩屆 NCAA 網球女單冠軍。
大學畢業後,柯林斯覺得自己心智成熟,便嘗試打職業比賽,但沒有大紅大紫。柯林斯這樣的選擇,在職業網球運動員裏很少。男子選手裏,從大學裏打出來的最知名選手是巨人伊斯納爾。
他倆都沒有達到世界最超一流,不知道跟培養模式有沒有直接關系。NBA 球員絕大多數是大學畢業後入夥,職業網球歲月不等人,要是讀到大學畢業,黃花菜都涼了。
柯林斯在今年上半年的邁阿密和印第安納波利斯陽光雙賽上高歌猛進,被問及自己的職業選擇時,已三十歲的她動情地説,自己從小家境貧寒,像别人家孩子那樣早早選擇職業網球,父母拿不出那麼多錢。自己在加州陽光下比賽的時候,快 80 歲的父親還在剪樹枝、修草坪。
跟國外職業球手相比,中國的網球運動員要幸福不少。
國内成名的職業球員,父母大多有體育背景,在轉入職業球員單飛之前,或多或少都能得到體制的扶持;待成名後通過參加全運會等比賽回報所在省市隊。他們的培養模式是:家庭出一點,國家出一點,社會出一點,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如果從小天賦驚人,小小年紀被經紀人和贊助商慧眼識才,對家庭來説,那就太幸福了,但這樣的天才鳳毛麟角。
説到這兒大致明白了,培養一個 TOP 前 100 的球員,所謂的兩千萬成本,可能是個例;家庭自己掏兩千萬,微乎其微。真有這麼高成本,會吓退很多家有網球娃的家庭。
三
曾經網壇吸金第一人費德勒。圖源視覺中國
大眾眼裏的網球明星人氣高企,獎金和代言收入豐厚,真實的職業網球賽道狹窄、競争殘酷。
全球新冠疫情肆虐期間,職業網球賽事停擺不到半年,世界排名一百名之外的職業選手便陷入困境,有幾百人向男女職業網球組織申請救濟,但不管男子的 ATP 還是女子的 WTA 都訴苦,只能象征性掏點救濟糧款。
全球網球愛好者過億,但有排名的職業球員只有 3619 位,職業球員不到 9000 人,目前職業網球比賽的獎金總池子,也不到 4 億美元。
如果能穩住 TOP 前 100,就是四大滿貫賽的保送生,美網一輪遊也有 10 萬美元進賬。四大滿貫賽加上級别稍低的巡回賽都能參加,一年辛苦二十來站,可能就有上百萬美元收入。
職業網球看似比賽繁多、獎金豐厚,實際上頭部明星拿走絕大部分份額。男女 TOP5 球員的比賽獎金加代言,年入上億人民币。費德勒曾超過 7 億,世界排名第四的錦織圭,曾年入 2.4 億人民币。
有人對 2015 年— 2019 年男子職業網球選手的獎金作過統計,男一号是将近 1500 萬美元,前五的平均 800 萬美元。排名前 13%,就是世界前 195 位的,年度比賽獎金大致 10 萬美元。排名 200 到 270 名的,年度獎金 5 萬到 10 萬美元。
排名 300 到 400 名的,類似 NBA 最邊緣的球員,就很寒酸了,年度獎金在 2 萬到 5 萬美元。就是説,大約 74% 的男子職業網球選手,每年賺不到 2 萬美元。排名在 400 到 450 名的,不如去麥當勞打工。
無限風光的職業網球就這麼殘酷:不管是獎金還是代言,幾乎是赢家通吃——世界排名 50 開外的,除非有當年庫娃的網紅潛質,否則很難有商家來找你代言。
網球職業球員都是個體老板,自己搭團隊,最豪華的團隊有教練、陪練、康復師、營養師,有些還有心理師,費德勒團隊裏甚至有專職的穿線師。
德約團隊的維持成本超過 400 萬美元,各路自媒體説的 2000 萬培養成本,很可能是把進入職業行列後的開銷算進去了,張之臻、鄭欽文每年的團隊運營成本肯定超過 400 萬人民币。
低排名的球員,有人寒酸到請不起教練。那些單打、雙打、混雙連軸轉的球員,往往排名相對較低,靠單打賺獎金力不從心,只能廣種薄收,賺點辛苦錢。
網球這行業,跟直播帶貨差不多:最頭部的大 V 每年收入幾十億,前十位賺走市場份額的九成,其他千千萬萬人起得比雞早,幹得比牛多,啥也沒掙下,除了沒人疼,渾身哪都疼。
四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網球和足球、籃球等職業體育項目很大的不同是,通道狹窄、競争激烈、成才率低、投入巨大。
全世界有上億的網球愛好者,但走職業路的很少,不像籃球,打 NBA 的那 300 多人平均能賺 880 萬美元,打歐美聯賽的每年賺小幾十萬美元,CBA 裏打個主力,日子也蠻滋潤。
全世界吃足球、籃球飯的職業球員有幾十萬,但吃網球飯的就幾千人,其中的七成多解決不了温飽。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他們中的很多人不大會選擇網球。
前年美網吳易昺一飛衝天,今年鄭欽文火遍全球,四大滿貫賽出現兩位數的中國軍團現在是常态,于是有媒體和網民歡呼中國網球人才在井噴,中國人在瘋狂打網球,更多的媒體人津津樂道怎麼復制下一個鄭欽文。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很多青少年會因為鄭欽文、張之臻、王欣瑜們而拿起網球拍,要説很多家長因此送孩子們去打職業網球,可能太樂觀了。
目前在美國、西班牙等世界知名網球學校拜師學藝的中國網球少男少女們有 70 人左右,按 10% 的成長率,今後能成為 TOP100 的職業球員不大會超過 10 人,征戰四大滿貫的中國球員,也不可能像乒乓球、羽毛球運動員那樣浩浩蕩蕩。
日本的網球熱比我們早十多年,過了爆發期後,即便有綿織圭和大坂直美的示範效應,職業網球隊伍也沒有顯著擴容。網球比賽觀賞性強,深愛大眾喜愛,但歸根到底還是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在全世界都一樣。
潮新聞 記者 吳鵬
責任編輯:倪王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