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營收8621億元!華為5年時間重回高位,歡迎閲讀。
作 者丨倪雨晴
編 輯丨張銘心
3 月 31 日,華為發布 2024 年财報。報告顯示,華為 2024 年實現全球銷售收入 8621 億元人民币,淨利潤 626 億元人民币;經營活動現金流為 884.17 億元,同比增長 26.7%。
對比來看,2024 年營收同比增長 22.42%,2023 年為 7042 億元,核心板塊上終端業務持續恢復增長;淨利潤則同比減少 28.05%,2023 年為 870 億元。而 2023 年淨利潤頗高的一個原因是,華為處置子公司及業務形成的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變動為 558.53 億元,所以對比的基數較高。
若對照近年的業績起伏,目前華為的體量基本恢復到 2019 年、2020 年的高峰時期。2020 年華為的營收為 8914 億元,時隔 5 年,華為又重回 8500 億元以上的區間。
同時,公司架構上值得注意的是,華為在集團職能平台中新增了 " 半導體業務 ",由海思更新而來,和 2012 實驗室、供應體系等并列。對應的在區網域組織,也就是核心六大產業上,将原先海思更名為 " 芯片與器件業務 ",從中能看到華為的最新布局和技術實力。
整體業務進展方面,華為表示,2024 年,華為聯接產業克服行業投資周期谷底,經營結果保持穩健;計算產業得益于提前十年的布局,抓住 AI 機會取得較大增長;終端重回增長快車道,鴻蒙生态正在取得歷史性突破;華為雲持續優化業務結構;數字能源堅持質量優先;智能汽車解決方案首次實現當年盈利。
談及未來布局,華為輪值董事長孟晚舟指出,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呼嘯而來,未來 10 年,AI 算力的需求持續提升,将是巨大機會。未來三年,華為要加大戰略縱深投入,錯位發展,在根技術上壓強式投入。其中,華為将通過 " 天水計劃 "" 地水計劃 " 和 " 太平洋計劃 ",抓住智能時代的戰略機遇,在算力時代争取長期勝利。
六駕馬車驅動
近兩年來,華為都從產業視角來公布各業務的營收,分别披露 ICT 基礎設施業務、終端業務、雲計算業務、數字能源業務、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的業績。而第六個業務板塊,不論是此前海思,還是現在的芯片與器件業務,則從未公布相關數據。
具體來看披露的五大核心業務,每一個板塊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長,也帶動了華為整體的營收回到高點。其中,營收占比最高的是 ICT 基礎設施業務(約占總營收的 42.91%)和終端業務(約占總營收的 39.32%),終端的大幅增長進一步推升了華為的營收規模。
2024 年終端業務營收 3390.06 億元,同比增長 38.3%,大基數的高增長,受益于手機業務的高歌猛進和汽車的快速成長。
根據 Counterpoint 的手機銷量月度報告的數據,2024 年第四季度,華為位居國内市場份額榜首,其後是小米、蘋果、vivo 和榮耀。這是自美國禁令以來,華為首次重新奪回市場榜首地位,該季度中,華為銷量同比上漲 15.5%。在 2024 年中國手機市場銷售排名中,華為也已經攀升至第二名。
在汽車業務上,财報顯示,鴻蒙智行的問界、智界、享界、尊界 " 四界齊發 ",全年交付量超 43 萬輛,連續 5 個月蟬聯中國高端市場成交均價第一,拉動車部件等產品競争力提升。
再看 ICT 基礎設施業務,2024 年營收為 3699.03 億元,同比增長 4.9%。這是華為的大本營、壓艙石,涵蓋了運營商等業務,一直比較穩健,2023 年的營收占比一度超過 50%。
咨詢機構 Dell ’ Oro Group 數據,從 2024 年全球電信設備市場來看,整體市場集中度保持穩定,前四名為華為、諾基亞、愛立信和中興,其中華為以 31% 的市場份額繼續排名第一。
來到 2025 年,業内認為 AI 将為通信行業帶來增量。随着 5G-A 與 AI 技術進一步融合,在移動 AI 時代,通信網絡将邁向智能化新階段。
在百億級的業務上,基數較小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增幅最大,2024 年營收 263.53 億元,同比大幅增長 474.4%,并且首次當年盈利。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主要以汽車部件產品為主,财報顯示該業務去年發布了以智能駕駛為核心的乾崑系列解決方案,智能部件發貨量超過 2300 萬件。
華為雲和數字能源業務,都同比增長 24.4%。其中值得注意的是,2024 年,雲計算業務包含跨分部交易的收入金額為人民币 688.1 億元。也就是説,華為雲實際實現銷售收入 688 億元,其中海外公有雲收入增長超過 50%,昇騰 AI 雲服務實現 6 倍增長。
新命名的芯片與器件業務,主要定位于面向智能終端、家電、汽車電子等行業提供板級芯片、器件和模組解決方案,這也是原先華為内部被稱為 " 小海思 " 的相關業務。
眾所周知,海思是華為芯片業務相關部門,雖然此前名義上屬于 2012 實驗室,但是在内部的地位一直很高,堪比一級部門。多位華為内部人士向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如今從架構看,海思正式從 2012 實驗室獨立并更新,直接定位為 " 半導體業務 ",正式成為一級部門,在内部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在各大業務線齊頭并進的同時,華為在全球市場也在復蘇。尤其是中國市場,2024 年的營收同比增長了 30.5%,占總營收比例的 71%;歐洲中東非洲地區營收同比增長 2.1%,占總營收比例的 17%;亞太和美洲地區營收分别增長了 5.5%、2.7%。
布局 AI 時代
回顧 2024 年,華為繼續恢復業務、保持增長。雖然内外部的挑戰依然存在,華為并未停下研發的步伐和技術前瞻。
研發方面,華為 2024 年研發投入達到 1797 億元人民币,約占全年收入的 20.8%,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 12490 億元人民币。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研發員工約 11.3 萬名,占總員工數量的 54.1%。
年報中,孟晚舟大篇幅強調了 AI 的潮流。她表示:" 未來 10 年,AI 算力的需求持續提升,将是系統對系統的巨大機會。" 她還提到,最近 1 — 2 年,是 AI 終端格局形成關鍵期,随着模型推理能力在技術和成本上的快速進步,AI 終端的滲透率會在較短時間内顯著提升。AI 終端、智能網聯車、AI 智能體将會帶來海量的新聯接。
對于做聯接生意的華為而言,新的聯接将為各項業務帶來新的增量。從 5G 等網絡傳輸業務、雲和 AI 算力業務、AI 手機業務到企業級智能化業務等等,都藴含着發展機會。
具體來看,在網絡傳輸和存儲上,華為近年已經在内部啓動了 " 天水計劃 "" 地水計劃 " 和 " 太平洋計劃 ",這 " 三大計劃 " 欲尋找新的流量活水和市場空間。
其中," 天水計劃 " 主要是面向無線聯接;" 地水計劃 " 主要瞄準數據中心、園區、家庭三大固定網絡;" 太平洋計劃 " 以算、存、網打造數據解決方案,助力計算、存儲客户。
在雲和計算業務方面,和 AI 算力緊密相連,華為近年一直在構建算力底座。截至 2024 年底,鲲鵬、昇騰已累計發展 665 萬開發者、8500 多家合作夥伴。有報道稱,最新數據顯示,2024 年搭載鲲鵬 CPU 的伺服器在中國伺服器市場份額突破 20%。
華為雲則發布了 AI-Native 雲基礎設施架構 CloudMatrix,為大模型訓練和推理提供 AI 算力。在過去的一年中,華為雲盤古大模型已在 30 多個行業、400 多個場景中落地,在政務、工業、金融 3 個市場份額位列第一。可見,華為在算力生态上不斷蓄力,要在 AI 時代開辟第三種選擇。
在 AI 終端領網域,華為在軟硬體上不斷進階,尤其是在鴻蒙生态上。今年華為手機還在加速,并搶奪高端市場,最新發布的闊折疊 Pura X 剛剛在 3 月 30 日首銷。Counterpoint 高級分析師 Ivan Lam 告訴記者:" 今年整體華為的增長,我們認為其表現會比大盤好。華為新年後至今已經持續維持國内第一,對于推動新鴻蒙無疑是個強心劑。"
今年是華為鴻蒙的大年,在手機市場份額持續攀升的同時,鴻蒙系統的應用生态在迅速拓展,已上架的鴻蒙原生應用及元服務超過 2 萬個。面向 AI 和萬物互聯時代,作業系統格局也在變動中。
财報顯示,目前鴻蒙開發者超過 720 萬,生态設備超 10 億台,鴻蒙生态處于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歷史節點。
整體而言,華為以萬億級研發投入,在 AI 時代的關鍵賽道上率先卡位。從 " 三大計劃 "、到算力底座、再到鴻蒙生态,這些看似分散的布局,實則是圍繞智能化戰略主線展開的系統性突破。
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與 AI 浪潮的雙重衝擊,華為選擇在根技術上 " 壓強式投入 ",來穿越它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