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誰能根治二手回收亂象?,歡迎閲讀。
二手手機的水很深,僅黑貓上相關投訴就有上萬條,不是更換過電池,就是換過攝像頭,亂象為何頻出?「市界」在走訪時聽到最多的是:" 二手手機畢竟是一個非标品,尤其是對于瑕疵的判定難免主觀,100 個質檢師傅能檢驗出 100 個結果。" 對于一個非标品行業,如何才能根治行業沉疴痼疾?
作者 | 李丹 曾廣
編輯 | 陳芳
運營 | 劉珊
" 二手手機,本質上是知識付費。"
不到一個月時間,二手電商轉轉、蘋果官方回收商愛鋒派相繼被曝光。前者被網紅博主質疑出具 " 陰陽檢測 " 報告,在其線下店購買和回收同一部手機檢測結果有差異;後者被爆惡意壓價,本來估價 4900 元的 iPhone 13 Pro Max,硬是被壓成 "0 元回收 "。亂象為何不止?近日,「市界」走訪了多家線下二手手機回收點,并和幾位業内人聊了聊。大家不約而同,都提到了 " 知識付費 "" 信息差 ",以及由此產生的價差。
一位從業 8 年的手機回收商告訴「市界」:" 在這個行業,看機器不如看人 ",因為 " 只要做過兩年,想騙你肯定都能騙 "。另一位兩年前進入二手手機行業的從業者稱,除了賣問題機、翻新機," 低買高賣 " 是行業普遍現象," 收機器的時候雞蛋裏挑骨頭,賣機器時盡可能掩飾瑕疵,賺的就是差價 "。
但這種賺差價的商業模式,近期随着幾家回收頭部企業陷入争議,正在飽受質疑,社交媒體上不少用户對此進行了抨擊,讓行業玩家紛紛開始反思,如何才能解決行業非标準化帶來的諸多難題。
二手回收行業,從來不缺 " 錢景 ",在二手手機之前,二手房、二手車早已形成巨大產業。而二手手機這個存在多年的行業,其交易規模也在逐年攀升,進入互聯網時代後更是催生了閒魚、轉轉、愛回收等一批巨頭,還養活了包括愛鋒派、樂回收、愛換機、易機網、蘇寧回收等在内的諸多玩家。
但當下,面對市場争議和消費者的質疑,這些行業玩家們更需要回答的問題是,除了分蛋糕、賺差價之外,到底給這個行業帶來了什麼?又将如何解決整個行業不透明和非标準化的頑疾?
二手手機,亂象頻發
2020 年 12 月,因為工作需要,常偉琢磨着購入一台備用手機。刷了一堆攻略,最終在閒魚上選了個 " 芝麻信用良好 " 的個人賣家,花 1550 元,拿下一台紅米 K20 Pro 至尊版。
" 買個人自用的二手手機比較靠譜。" 這是不少人查攻略都會看到的一句話,常偉同樣如此。比這個更靠譜的,只剩一種渠道——身邊親戚朋友換下來不用的舊手機。但讓常偉沒想到的是,還是翻了車。
" 平時看不出大問題,但會間歇性黑屏重啓。" 為了盡量挽回損失,常偉把這台手機挂上閒魚,最終以 1300 元的價格出手。一買一賣之間,還是那部問題機,但 " 受害者 " 新增一人。
個人對個人的 C2C 模式下,二手手機交易缺乏信任背書,給了行業玩家崛起的機會。和個人賣家相比,資金更雄厚、品牌更大的 B 端企業能給用户帶來更多信任,出了事可以找平台,也可以直接去門店售後。但它們入局後讓行業朝着标準化方向進化的同時,也誕生了新的問題。
行業最近爆發的兩大事件,一是轉轉的 " 陰陽檢測報告 ",一名博主曝光稱轉轉在同一部手機售賣和回收環節出售的質檢報告不一樣,認為其存在回收 " 蓄意壓價 " 的行為;另一件是蘋果官方合作的回收企業愛鋒派被爆出 " 白嫖回收 " 和 " 惡意壓價 ",一部原本值 4900 元的 iPhone 被平台砍價至 0 元。在更早之前,愛回收等企業也曾陷入 " 回收壓價 " 的争議中。
如果把所有問題匯總到一起,得到的數據很驚人:僅在黑貓投訴上," 二手手機 " 相關投訴就接近 1 萬," 手機回收 " 相關投訴多達 1.7 萬條。
" 很多所謂模式,在二手手機行業根本不适用。" 李華強跟二手手機打交道近 8 年,他告訴「市界」,作為非标品,手機是 " 一機一況一價格 ",不存在 " 丁是丁卯是卯 " 的情況。這也意味着," 不懂行 " 的用户,注定是弱勢的一方。
" 絕大多數用户都不懂手機,頂多就知道哪個拍照好,哪個充電快,但這些都只是表象。" 李華強坦言,二手手機行業類似老中醫,不是光靠看教程、看測評就能會的。更何況,市面上能找到的所謂測評,各家説辭不一。
而且,二手回收與商家向消費者的出售行為,在法律關系上并不相同,平台的二手回收行為,這一過程屬于民事行為,買賣雙方建立的是 " 民事合同 ",二手產品持有人才是真正賣方,任何一方都不屬于消費者,所以不屬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管轄範圍。
國标律師事務所主任姚克楓強調,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權益範圍主要包括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财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商家或平台回收二手手機,用户并未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所以雙方屬于自願的民事合同關系。雖然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無法調整這一行為,但電子商務法、民法典等法律能夠調整,對于買方和賣方的權益,都會受到法律保護。
在手機行業摸爬滾打近 7 年的吳楠則向「市界」透露,當前大家都在用的愛思助手、沙漏等軟體,也談不上絕對權威。
" 舉個例子,愛思助手判斷 iPhone 有沒有換過螢幕,主要是對照看 IC 碼。" 吳楠向「市界」解釋,iPhone 的核心零部件——電池、尾插、螢幕、攝像頭等,都有對應的 IC 碼," 大概 40 多位數,相當于一個密鑰 "。但問題是,現在的黃牛不僅能給手機換零部件,還能把原有的 IC 碼裝回去,軟體根本識别不出。
亂象從何而來?
為何二手手機回收亂象頻出?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市界」進行了多方探訪。在吳楠看來,行業之所以亂象不斷,一方面是因為有利可圖,另一方面是因為行業集中度還比較低,仍處于 " 草莽 " 階段。
" 目前國内,二手機的回收量大概在 4.8%,比歐美 35%、日韓 40% 的水平差遠了。但就是這 4.8% 的市場,已經養活了大小幾十家公司,還有一家上了市。" 吳楠告訴「市界」。
回溯中國不算長的二手機交易史," 華強北 " 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流傳最廣的説法莫過于," 哪怕只有一顆螺絲,也能在華強北組裝出一台蘋果手機 ",當然,還有其間無數個或實現或破滅的财富故事。
作為全國最大的二手機交易市場,華強北以成熟的產業配套著稱。用業内人的話來説," 那些最先進的壓蓋、磨平、翻新技術,對手機壞了想維修的人來説,是福音,但對想買二手機的人來説,可能是噩夢 "。
" 這個行業,從本質上來説是知識付費,只要存在信息不對稱,就有人用信息差賺錢,區别在于吃相好不好看罷了。" 多位從業者都對「市界」表達了這一觀點。
事實上,綜觀如今的二手手機產業鏈,真正和消費者打交道的環節,并不多。吳楠告訴「市界」,二手機所有的出貨路徑裏面,直接 to C 的比例不到 10%。之所以吐槽聲不斷,一來因為消費者直接參與其中,二來因為商家 " 的确牟利空間更大 "。
針對行業亂象,李華強則向「市界」補充了另一個視角。" 從某種角度看,二手機市場和二手車很像,市場亂象是消費者和賣家共同造成的,當然根源還是信息差 "。
" 就拿一台 2020 年的 iPhone 12 來説。按理説手機用了幾年,電池健康度不會太高,但就有消費者想要它‘電池效率 90 多’。" 李華強表示,一些商家也就 " 順勢而為 ",動手刷刷電池健康度,轉頭賣高價。
其實,進入互聯網尤其移動互聯網時代後,随着轉轉、閒魚、愛回收等平台的出現,通過互聯網技術等逐步增強了信息透明度,一些行業亂象也在漸漸改善。就像網約車的出現,給傳統出租車行業帶來改變一樣。只不過這些巨頭的出現,同時也提高了行業的曝光度,讓市場對于整個二手手機多年的亂象有了情緒出口。
" 以前這一行更亂,各種水貨、山寨機、翻新機更多。" 一名從業者坦誠,那時大家踩坑了,都只能認栽,很難去找黃牛、背包客們維權,更不用説炒成全網熱點了。但現在三個平台都算是大企業,一舉一動會被無限放大,大家直接把板子打在有知名度的企業身上就行。
雖然轉轉、愛回收在發展中都在試圖制定企業、行業标準,但是因為二手手機畢竟是一個非标品,在執行的過程中還是難免走形。在多名行業人士看來,目前的技術水平下,盡管二手手機回收的多個環節,尤其是功能檢測方面已經實現了自動化,但是涉及到成色、劃痕等細節的時候," 人測 " 依舊無法替代。
人測會導致另一個問題——主觀性。就像足球比賽裏,雖然有标準,但不同的裁判對同樣行為的判定并不完全一樣,就算同一場比賽裏同一個犯規,主裁和邊裁的結論很可能也不一樣。回到二手電商,雖然轉轉等平台都有自己的檢測标準,但對于瑕疵的判定難免主觀,結果有可能是 "100 個質檢師傅檢驗出 100 個結果。"
總體而言,不管是轉轉遇到的 " 陰陽報告 " 事件,還是愛鋒派被稱為 " 白嫖 " 的 0 元回收,企業方肯定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傳播過程中也不乏噱頭成分,将一個低買高賣的商業模式夾雜着檢測人員主觀不同導致的 " 差異 ",在輿論層面放大,讓外界誤以為企業是主觀故意的。
标準化之路任重道遠
對于一個主要售賣 " 非标品 " 的行業,要想實現行業的标準化,談何容易。其實在此之前,行業頭部的轉轉、閒魚、愛回收等企業就已經推出了諸多措施,試圖解決行業頑疾。
在出售環節,目前行業内最大的難點,是解決信任問題,目前行業内的亂象,主要還是集中在容易買到翻新、造假的機器。" 其實很多客户缺的不是那幾百塊錢,而是想買的放心。" 李華強對「市界」表示。
為了解決背後的信任問題,以轉轉和愛回收為例,目前這兩家公司均推出了 " 一年質保 " 服務,消費者購買的二手手機在一年内出現質量問題可以保修。轉轉還推出了 " 官方驗 " 服務,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交易過程中的信任問題。
和新品電商一樣,大多數二手電商也有 " 七天無理由退貨 " 服務,近期,轉轉還把這一服務從線上延伸到了線下,這是目前二手行業首次在線下推出該服務。此前,由于線下是面對面交易,一般廠商都不會輕易推無理由退貨服務。
" 七天内不喜歡了随時可以退,中間產生的折價損失我們來承擔。" 一家轉轉回收門店店員告訴「市界」,和新手機價格不同,二手手機價格往往一天一變,這一服務對廠商而言意味着較大的成本投入。
而針對回收過程中的壓價行為,目前行業通行的做法,是盡可能把回收和售賣環節盡可能拆分開,回收環節提成和回收價格挂鈎,回收價格越高店員提成越高,這樣店員就沒了壓價的動力。以轉轉為例,其每一台機器回收之後不當場賣,先送回總部,經過質檢,再分配到門店、線上等不同渠道。
在國家和社會層面,也在推進二手手機回收的标準化。此前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2023 年度實施企業标準 " 領跑者 " 重點領網域》的公告,其中在消費零售行業中就提到了 " 舊貨零售 " 領網域,成為國家層面推動二手回收行業标準化的一個積極信号。
而深圳市 2022 年也曾公開發布向社會征求《二手手機交易規範》地方标準意見的通告,着力推動二手手機行業的交易過程标準化。
對于一個 " 非标品 " 行業而言,标準化的過程确實充滿艱辛,就拿這次轉轉陰陽檢測報告事件來説,有多名行業人士認為,其實是因為标準定得太細," 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坑 "。
據了解,轉轉的質檢過程包括 367 道工序,涉及功能、成色、有沒有進水等 75 大項,其中針對劃痕就分了無、細微、輕微、明顯和嚴重五個層級。業内人士認為,分得太細,區分不同層級時會出現難以判斷、容易混淆的情況,導致誤差會越大。" 試想如果只有三個等級,誤差就會小很多。但如果一些标準定得太寬,同一個等級浮動太大,一些買家又會覺得不公平。這就是兩難。"
但這并不意味着行業就應該放棄标準化,在不少二手手機從業者看來,整個二手手機行業的标準化、規範化志在必行,尤其是對于質檢标準的細化,很大程度上也是保障消費者利益的基礎。
" 很多行業都有鑽空子的黃牛,他們的產品流入市場最後損害的是所有人的利益,只有标準越來越嚴,才能把這些人趕出市場。" 一名二手手機從業者坦言。
在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劉遠舉看來,二手產品的流通,對經濟、對環保,都是有好處的,行業标準化之路還是應該繼續向前推進,而不是因噎廢食、回到過去。就像網約車出現後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誰也不願意回到只有出租車的時代。任何事情,都必須在安全和自由之間權衡、在市場缺陷和市場繁榮之間權衡。不存在一個完美監管去消除所有弊端,那樣做整個市場就沒有了。
(文中常偉、李華強、吳楠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