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遊戲經驗:《明日方舟》音樂會與心之壁,歡迎閲讀。
1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一些越是熱鬧的場合,自己反而越是感覺難以融入,就像是猛然被抛擲于異鄉,耳邊都是聽不懂的話語,倍感孤獨。對我來説,這種感受統治了青春歲月。在回想它的源頭時,我會想起兒時校園裏在節日時舉辦的類似于聯歡的活動,小朋友上台表演些節目,大家都很快樂的樣子,或許在外人看來我也是其中一員,可我在内心裏卻覺得自己與這番場面格格不入。
我很難理解,這一切到底有什麼意思呢——這是兩個問題,感覺 " 沒意思 " 是不那麼重要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 " 不理解 "。在我看來,其樂融融的氛圍中,大家似乎對彼此、對這個環境都存有相當高程度的相互理解,所以才能共享一片歡樂時光。可事實上,據我的了解,同學們之間的理解都很有限,即便朋友之間也是如此,證據是我自己——顯然我并不真正了解我的同學們,他們對我也是如此。這群人如此不了解,卻在一個場合下表現得其樂融融,我不知道為什麼能夠如此。
許多年後,我想到另一個可能性。或許只是因為那天的節目表演确實很爛,完全不好看,而情商更高的小朋友顯示出贊許的态度以鼓勵台上的同學。至于我當天的感受,也不過是瞎想而已。事情和 " 人的了解 " 這樣深刻的命題毫無關聯,我只是一個有點别扭的小孩。
然而,發現這點為時已晚,我當日之所見早已成真。從那時起,每到一個熱鬧的場所,我就會不受控制地開始思索,人們在聚集中表現出的熱鬧與開心是發自内心的嗎?他們真的了解彼此了嗎?如果沒有,為什麼并不相知的人能湊在一起如同知己?後來我讀到卡夫卡的《一條狗的研究》中狗的發言:" 我不會死于飢餓,而将死于孤苦無依。" 于是把自己的困惑和糟糕感受歸結為 " 人與人之間永遠不可能獲得真正的了解 "。
人與人之間總是存在着隔閡,這種隔閡具有相當強大的力量,比如它能造出 AT 力場。在《新世紀福音戰士》(以下簡稱《EVA》)中,這種隔絕被稱為 " 心之壁 ",它是 " 将自我意識與他人的自我意識分割開的一堵牆 "。往外説心之壁能抵擋使徒的攻擊,往内説它暗示着精神的閉鎖、徹底了解的不可能。這個命題和設定大概是我喜歡這個系列的原因之一,它給我了一個我願意相信的解釋。
奇怪,我為什麼會在《明日方舟》" 音律聯覺 " 的演奏間歇想到《EVA》和這些東西?
2
現場的音響震耳欲聾,眼前五彩的射線晃動,回頭望向看台,黑暗中緩緩變色的點點光亮匯聚成閃爍的星海。
音律聯覺是以《明日方舟》的音樂為主題的大型線下演出活動,自遊戲上線以來已經舉辦過 3 屆。自 4 月 29 日開始的最新一屆《明日方舟》音律聯覺依舊一票難求,現場氣氛也如同預料般熱烈。呼喊與歡呼幾乎從不停止,以致于結束時許多觀眾體力不支。
舞台大致是這樣,由于演出禁止拍攝,這張圖片為官方發布在社交媒體上的返圖
我也揮舞着手中的應援棒。我不常揮舞這種會發光變色的柱狀物體,自從一位飯偶像的朋友給我科普過一套打 Call 應援的流程後,我就一直對此心懷敬畏——除了節奏外,一系列復雜的流程需要考慮場合、色彩、肢體動作、呼喊和團隊配合,聽起來比 " 接化發 " 困難很多。不過,會不會是另一回事,總有些時候你會不自覺地想要一同揮舞,比如音律聯覺中維多利亞主線曲奏響時(其實這才剛開場)。聽着節奏和旋律,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一套音遊的譜面,于是開始揮舞着應援棒,敲擊着空中飄閃而來的虛拟重音節拍。
揮舞是參與的一部分,而 " 參與感 " 是件玄之又玄的事情。由于在媒體工作,我去過不少遊戲相關的活動現場:比賽、展會、音樂會、發布會、試玩會……比起直接交談采訪,我總是更喜歡暗中觀察參與者們。我發現,對于同一件事,人們在做的事情和抱持的心情确實是大不相同的。不少活動會專門提供媒體席或嘉賓席,這既有便利也有不便——對于那些有大量玩家參與的活動,你能非常清晰地分辨出會場氣氛的不同,一面火熱,一面冷靜,分界線常常就是席位的不同。
有一次,我參加一款我在玩的遊戲的現場活動,不幸(在一些時候這其實是幸運,但那次不是)落座媒體席。活動氣氛也相當熱烈,以至于我也特别想要揮舞起應援棒、大聲呼喊。但與我同座的一整排同行都特别冷靜,這種冷靜在僅此一排形成了一種結界、一片力場,讓我也冷靜下來。于是我緊急刹車,沒有表現得和周邊不一樣。我當然不是在説同行們不夠熱情,不夠喜歡遊戲——這可能只取決于你玩不玩,以及恰好是否喜歡某款特定作品。我想,在另一些場合,我或許也曾是阻攔他人熱情參與氣氛的一部分。
我的意思是,人們往往對某個場合有個特定的認知,這個看法總是幾近于死板。但實際上,無論哪裏都匯聚着大不相同的人們。媒體席上的同行在活動進行中敲擊鍵盤的速度比舞台上的燈光移動速度還快,飛舞的手指在螢幕前形成一片殘影。對那些玩家玩上一整夜還嫌不夠的活動,領導或嘉賓們在致辭後常匆匆退場。活動主辦方總是緊張地投入工作,某次活動結束後,我問一位工作人員活動時在想什麼,她説,她犯了一個小錯誤,錯誤并不重要,幾乎可以忽略,但她整場都在祈禱着人們不要注意到那個錯誤。
所有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參與同一件事,也只有這麼多種的方式才能構成這些事。你能夠想象沒有參與者的活動?或是沒有組織的一萬名玩家參加的線下聚會?這些聽上去都是荒謬的事情。有時候,這些視角讓我思考,或許一定的 " 隔閡 " 是件好事,既然所有人都是個體,我們本就無法讓所有人協調一致;又或者,當我們所有人都協調一致時,我們反而什麼都不需要去做了。
3
在眾多參與方式中,我當然最喜歡玩家的視角。《明日方舟》音律聯覺的現場提供了這樣的環境,我的座位在内場西區的第 18 排,還不錯的觀看位置,而且身邊坐滿了玩家。
作為開服玩家,我體驗了《明日方舟》的幾乎所有内容,但依然談不上對一切熟稔于心。最起碼,遠遠做不到像後排的老哥一樣,多半曲子一響起就能説出來歷:這是章節主題曲、那是誰的個人曲,哪些又是此前沒公布的新曲子……他可比節目單(現場沒這玩意兒)靠譜多了!他似乎是與一位朋友一同前來,每説一句話,鄰座老哥總是穩定地以 " 确實 " 作為回答。
從愚人曲開始有了跟唱,零碎的跟唱很快合流為全場的合唱。合唱最高潮來自于 " 危機合約 " 系列曲目——危機合約是遊戲中一個高難挑戰模式,幾乎是《明日方舟》成型最早的固定玩法,以賽季為部門限時開放,每個賽季都會有一首主題曲,以搖滾居多,許多曲目的質量相當高。在音律聯覺開始前,危機合約的最後一個賽季正式宣布完結。或許是因為這些原因,這部分的合唱最為熱烈,串燒形式讓歌曲切換得很快,但台下的合唱也總能順滑切換。許多曲子我許久沒聽了,可聽到時總會驚訝自己仍然清晰地記得旋律。可惜也只記得旋律,當我試圖參加合唱時,因為完全記不住歌詞,只能發出類似于溺水者掉入水中的咕噜音節作為替代——從唱得讓人聽不清歌詞這點來講,或許确實很搖滾。
在本文标題中,我使用了 "《明日方舟》音樂會 " 一詞,這是個相當不準确的描述。我猜鷹角自己也弄不清楚叫什麼比較合适,因此總是堅持使用很難解釋含義的 " 音律聯覺 "。這當然也算合理的處理方式,無論是 " 音樂會 "" 演唱會 ",都不足以準确概括表演的全部内容。如果用傳統的音樂表演形式來概括的話,開場的序曲有些交響的感覺,随後一邊念着中二台詞一邊唱着歌還搭設各種場景又有點舞台劇的意思。至于可以被歸入 " 演唱 " 的内容,風格就更是多樣了:海量的搖滾(既有日系搖滾也有歐美搖滾)之外,還有日系流行的曲調(ACG 常見的那一套!)、韓團風格的舞蹈、搭配 3D 特效的電音。在琅環玄機的一首曲子(應該是新曲目)中,中式傳統吹奏民樂卻搭配上極重的鼓點,聽起來不那麼習慣,卻有相當獨特的風味。
盡管在 Hi-Fi 設備上花了不少冤枉錢,但我對音樂理論的了解相當有限,上面的概括大概有許多不确切甚至胡説八道的地方,但音律聯覺風格的多樣化是顯而易見的。有些神奇的是,這麼多元素真糅到了一起時卻并不别扭——如果你是《明日方舟》玩家的話,一定會這樣覺得。它的統一性源自主題,而不依賴于某種形式。
也由此,音律聯覺帶來的的确是獨屬于遊戲的音樂形式。引發全場熱烈反響的可以是演奏、唱功、舞台特效、遊戲角色形象、舞台專屬的 CG 動畫中的任何一項。在這裏,一曲奏罷大喊 "Bravo!" 絕對算古怪行為,但在現場大螢幕上瑪恩納騎乘摩托帥氣登場時,左邊不遠處的大哥高呼 " 别踩油門踩我吧!" 則屬合理贊美。
全場歡呼最猛烈的時刻差不多就是瑪恩納(圖中右邊人物)騎乘摩托的片段
4
在 29 日的音律聯覺結束時,觀眾們坐在座位上等待退場," 畫了不賣,心胸狹隘 " 的口号連續喊起來。桐生一馬失戀曲《像笨蛋一樣》則正如同計劃一般成為了最後的大合唱。這首曲子因為此前各處的鬼畜早已有相當高的認知度,在《明日方舟》玩家這裏,它又尤其以一部海貓的鬼畜視頻而廣為人知。
"DAMEDANE" 奏罷時,又響起了零零星星的 " 畫了不賣,心胸狹隘 ",随後匯聚到全場。再然後,又來了一遍《像笨蛋一樣》。然後又來了一遍。整整唱了 3 遍!
所有梗都有冷熱周期,這個至少到今年還是挺熱
但真正令我心胸狹隘的是 190 抽才獲得缪爾賽斯——這是《明日方舟》的周年限定卡池,期望出貨率大概在 100 抽出頭
人的本質是復讀機。我不由得又想起這句話,正當我這麼想時,後排的兩位老哥又聊了起來,我沒聽清前半句,只聽回答的老哥再一次説出 " 确實 ",語言簡潔有力,我确信他今晚 " 确實 " 了不下 10 次。
我得説,復讀是件很爽的事情,事實上,我們的語言本身就是一種 " 復讀 "。我們的詞語、句子、語法,都是一致的。所有人都必須説同樣的話語,才能确保自己被他人理解。不,更準确的説法是,我們必須説同樣的話語,才能接近于被他人理解。通過復讀,人們獲得了一種外在的力量,一種聯結的感受。其本質是一種自内而外的壓力,是一個群體是一個群體的原因。它曾創造過美好的世界,也犯下過難以被歸責的罪行。音樂會中的歡呼就是這樣,人們從復讀中得到了某種東西,這種東西在不能理解的人看來或許不值一提,甚至荒謬,可身處其中的時候卻不由自主,心甘情願。以《明日方舟》的表達來説,大群在呼喚着你;以《EVA》的表達來説,心之壁略有松動。
這種感受甚至讓不滿都變得復雜起來。29 日的音律聯覺有一些不妥當之處,交通擁擠到難以預料的程度,連官方安排的接送大巴都排着零星的隊伍堵在路上,以致于活動在有原本充足的預留時間的情況下還整體推遲 15 分鍾舉行。除此之外,内場前排的座位安排也不算合适,内場前排的觀眾既看不見螢幕也看不見舞台,還得全程大角度仰視,很費脖子——可他們購買的票原本體驗應該是最好的。但另一方面,全場的氣氛又确實相當好,以我在現場和網絡上的觀察來説,内場前排觀眾獲得了相當復雜甚至矛盾的體驗:很 High、很生氣,很 High、很生氣,一些片段很開心,然後又因為看不清楚而很生氣……
在第一天的演出結束後,鷹角很快發布道歉聲明,并依據座位位置為内場觀眾進行部分退款。這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玩家的部分憤怒,但也不是全部。就和所有事情一樣,一切都有兩面。歸根結底,人們很容易相互理解,也會為不合适的一切事物而不滿。共同的情感是既容易創造,也容易破壞的東西,心之壁總是牢固且脆弱。
這讓我想起了和真正的安可曲《像笨蛋一樣》有關的一件小事。在作為一段好笑的網絡梗火遍社交媒體時,一些 " 如龍 " 玩家對這種網絡傳播頗為不滿,認為它過于戲谑,還無視了歌曲和劇情原本所有的悲劇内涵。可以想象,玩梗的人們和 " 原教旨主義者 " 產生過一些激烈問候。交流的細節我全然不記得,但網易雲一版原曲下的最高評論卻令我印象深刻:
看了那麼多換臉的,聽到原曲時候草不出來反而流下了眼淚。
有時候互相理解也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吧?
安可曲目特别允許拍攝,許多觀眾們放下了應援棒,取而代之的是,往前望去,前方大量拍攝中的電子看板也成了現場光影的一部分,視覺上相當賽博朋克
5
對于相互理解這件事,《EVA》有過于激進的演繹,它直接終結了心之壁。LCL(Link Connect Liquid)之海是人類補完計劃的終點,一片沒有心之壁、沒有 AT 力場,全人類都融為一體,再無任何隔閡的場網域。
我相當喜歡《EVA》的結局, TV 版改拍前後的兩個版本都很喜歡,心之壁、LCL 之海、人類補完計劃,甚至是那段成梗的圓圈鼓掌都很棒。可唯獨不喜歡對 LCL 之海的具體描繪:在終點的 LCL 之海實在是一片過于温柔的世界,充滿了寧靜與靜谧,仿佛暗示着只要消除了心之壁,人類便會迎來彼此間真正而徹底的理解,從而再無任何障礙,永享至福。
可這真是個蠢到不行的想象!讓我們扪心自問,如果完全坦誠,互相了解的人們就會互相認同麼?如果不加掩飾,其他人就會接受并包容另一個人的全部想法嗎?不,真正的 LCL 之海必然是納垢會晤撒旦,巨魔各逞其能,相比之下不加管制的百度貼吧的氛圍都像是地上天國。
随着時間的推移,我愈發感受到,忍耐與妥協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理解 " 是可貴而難以獲得的東西,随着人的成長,我們終歸會獲得些許。但是 " 完全的理解 " 就不僅不存在,而且也不應存在。如果你将其比喻為光明,那它也過于灼熱。這多少也是我對于文章開頭提到的那種感受的最終答復。
許多年過去後,當經歷了更多場景後,一切變得普通起來,那個場景不再具有特殊的含義。有些時候我仍然會感到格格不入,有些場景則會讓我相當享受。但大家都是如此,在某個時刻,人們總會漂流到一個不屬于自己的位置,而在另一些時刻找到家的感覺。
每當遇到熱鬧的場景,我仍然會想起 20 多年前的那個下午,這已經是個習慣,那一瞬間的感覺依然清晰。但時間卻消磨了随之而來的疑問。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些疑問,為什麼我在有段時間裏竟會把 " 彼此徹頭徹尾的理解 " 提升到一個相當重要的高度,甚至誤認為這是其他人都享有,而我未曾觸及的境界呢?那時我只是一個有些别扭的小孩而已。
這件事情已經不再困擾我。實際上,在這片音樂奏響的會場中,我們共享着一片共同的情感,可只有小小一片。在每個人這裏,這份情感只占據内心一片很小的角落,或許不到 1% 吧——這個比率換成概率的話,意味着你第一次免費單抽就獲得缪爾賽斯——卻足以帶來一夜的歡愉。人們在一個場景中很快樂,這并不是因為心之壁不復存在,而只是因為心之壁中的心靈的小小共性。這種共性可能是任何東西,比例或大或小。
在此刻,它是一點兒音樂。于是事情就變得簡單起來:或許人與人之間永遠不可能獲得真正的理解……但這首曲子真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