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押注配送速度,Temu在韓國卷出新高度,歡迎閲讀。
文:習芮,編輯:小戎,出品:增長工場
Temu 在韓國的 " 加碼 " 還在繼續。
繼年初開放韓國賣家入駐,2 月在韓國布局本地倉後,3 月 21 日,Temu 宣布與韓國樂天集團旗下物流子公司樂天全球物流籤署長期租約,租用位于京畿道金浦市九來洞的大型物流中心。
從 2025 年以來的動作來看,在低價商品的基礎上,Temu 正在不斷加強韓國的本地化布局,力求進一步提升在韓國的業務競争力。
一、Temu 也開始卷物流了
公開資料顯示,該物流中心占地面積約 16.5 萬平方米,配備标準倉儲及冷鏈設施。地理位置優越,緊鄰仁川港、金浦機場等交通樞紐,可覆蓋首爾都市圈(占韓國 50.2% 人口)及全國主要城市。
該物流中心投入使用後,中國直購商品的配送周期将大幅縮短。如果将韓國市場需求大的商品提前存放在物流中心,可實現 1 至 2 天内配送至買家,距離物流中心較近的首都圈有望實現當日達。
Temu 加碼物流的直接原因,在于韓國電商對物流配送的要求與日俱增。
據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 2024 年報告,韓國核心城市次日達覆蓋率超過 80%,韓國本土電商平台 Coupang 的配送服務支持凌晨下單、次日早 7 點前送達生鮮商品。
不僅如此,Coupang 還在今年年初落地了兩大 AI 物流中心建設項目,投資額接近 3000 億韓元(約合 2.05 億美元)。其 " 火箭配送 " 依托在韓國 30 多個城市的 100 多個物流倉儲中心,實現其 70% 的目标消費人群居住在物流中心 7 英裏的範圍内。計劃到 2027 年,Coupang 将實現 " 火箭配送 5000 萬人 " 目标。
事實上,韓國物流之所以發達,主要在于韓國消費者對商品快速配送的執着追求。據研究數據顯示,在韓國網民中,有 24.7% 的人将快速且便利的配送視為網購時的重要考慮因素,僅次于商品價格優勢(占 44.5%)和整體購物便捷性(占 33.1%)
FedEx 此前的研究數據就顯示,有 50% 的韓國受訪者表示,較長的交貨時間是影響其做出購物決定的主要擔憂因素之一。另外,有 46% 的韓國消費者曾因配送時效過長而產生消費糾紛。
面對韓國市場的效率競争,當前中國跨境電商平台采取的仍然是在隔海相望的中國沿海港口城市布局倉儲,以減少跨海運輸的距離,來盡可能縮短韓國市場的配送時間。
例如速賣通依托山東威海、煙台優選倉,韓國訂單平均時效為 3-5 天。2025 年計劃再擴容 6 萬平方米倉庫。SHEIN 則主要通過跨境直郵的方式配送,将在 5 到 8 天内到達,受限于快時尚品類,物流網絡覆蓋面弱于品類平台。
這對于跨境電商平台,特别是需要在韓國打開市場的電商平台來説,增強了本地布局的重要性。而從中國國内的情況看,只要倉儲布局完善,達成讓韓國消費者滿意的的配送效率并非難事。
據韓國媒體報道,Temu 是首個在韓國國内确保大型物流中心的中國電商平台。未來,Temu 計劃将通過公開招标或協定方式與韓國物流企業籤訂協定,并考慮在物流中心内成立負責韓國業務的辦公總部。
二、韓國電商競争進入白熱化
作為一個人口不過億的國家,得益于電商基建發達,韓國是全球第五大電商市場。據韓國統計廳數據,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2024 年韓國網購交易額同比增長 5.8%,為 242.9 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币 1.08 萬億元),創自 2001 年開始相關統計以來新高。
2023 年 8 月,Temu 上線韓語網站,較先進入韓國市場的速賣通晚了近 4 年,但擴張速度迅猛。按月活躍用户(MAU)計算,2023 年,韓國本土電商平台 Coupang、11 号街、Gmarket 位居前三,而今年 1 月,Coupang 之後的兩大平台已變為速賣通和 Temu。
2025 年,Temu 明顯加強了對韓國本土化的布局。
2 月,Temu 推出 L2L 模式(local to local),招募擁有本地庫存的韓國賣家。此舉旨在将部分訂單時效壓至 1-2 天,直接對标韓國本土電商 Coupang 的配送模式。
實際上,Temu 從去年底就開始招聘韓國員工,包括人事、總務、營銷、物流等核心崗位。
韓國媒體報道稱,Temu 在物流方面的動作,令國内電商業界尤為緊張。本地電商業内人士稱,物流時效性一直是韓國電商的核心競争力,若 Temu 在商品基礎上加持快速物流商品服務,可能會成為韓國電商競争格局的遊戲規則改變者 。而加碼物流,顯然 Temu 不僅僅是試探市場反應,而是決心通過韓國業務實現盈利。
但要吃掉更多 Coupang 等本土電商平台的蛋糕,Temu 面臨的處境和速賣通、SHEIN 類似。
在韓國,消費者對商品質量和安全較為看重,監管标準也更為嚴格,去年下半年,首爾市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電商平台銷售的部分聖誕兒童玩具中,檢出遠超韓國标準的有害物質,暴露出商品短板。
一份面向使用過中國電商平台的韓國消費者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用户總體滿意度僅為 41.8%。其中,價格滿意度較高,為 80.8%;但商品質量滿意度僅為 20%。
此外,低價策略能否助力中國電商平台拿下更多的份額還需要驗證,當地分析人士稱,中國電商此前通過激進的低價戰略吸引用户,但韓國電商企業在國内多年來建立的信任體系起到決定性作用。消費者更傾向在本土電商平台購買重要商品,而把中國電商平台用于購買季節性商品或一次性商品。
當然,終局可能會改寫,現在只是戰事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