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40年前的經典,主演被稱80年代第一女神,因流氓案退圈,歡迎閲讀。
八零年代的内地影壇有兩大國民級女神,南龔雪北朱琳。
其實 80 年代的美人還是挺多的,像劉曉慶、潘虹、張瑜等為代表。
她們也許在演戲方面可能更成功,但若單論美貌氣質則不如朱琳與龔雪。
相比 " 女兒國國王 " 朱琳,龔雪在八十年代的内地銀幕上知名度更高。
她被譽為 " 八十年代内地銀幕第一美人 ",從小出身于藝術世家,優雅娴靜的氣質和那一雙靈動的大眼睛,讓她成為那個年代的國民女神。
當時的女孩們紛紛模仿龔雪的衣着和造型,男孩們則把她視作夢中情人,據説當年上影廠收到的給龔雪的求愛信都得用麻袋裝。
1982 年,龔雪與當時還沒有成為 " 皇阿瑪 " 的張鐵林,一起主演了一部現實題材都市愛情電影《大橋下面》,上映後風靡一時,感動無數觀眾的同時,也讓龔雪與張鐵林成為當時内地銀幕上的偶像演員代表。
本期「被遺忘的國產片」,就來聊聊這部 40 年前的經典電影——
《大橋下面》
Under the Bridge
八十年代上海的蘇州河畔有一座水泥拱橋,大橋下面是一片鱗次栉比的住宅區。
秦楠是一位勤勞簡樸温婉善良的上海姑娘,今年 28 歲。
她下鄉插隊十年,不久前才回到上海,回城後自謀生路,做起了個體裁縫。
秦楠的父親是位退休教師,老伴已經去世,家裏只有父女倆相依為命。
秦楠将縫紉機推到弄堂口,幫人做些縫縫補補的針線活貼補家用。
可街道上的執勤人員過來批評秦楠,説弄堂口不能擺攤,讓她另找地方做生意。
秦楠正在為難的時候,馬路對面的一位青年高志華正好看在眼裏。
高志華是個忠厚正直、熱情樸實的青年,他和秦楠一樣是 " 個體户 ",在自家門口擺了個自行車修理攤,他看到秦楠為難的神色,主動提出讓秦楠将縫紉攤擺在自家門口。
秦楠對此十分感激,兩人因此認識。
街道上熱心的鄰居周大媽,知道秦楠和高志華如今都是單身,因此有意撮合兩人的關系,主動告訴高志華秦楠過去經歷的不幸遭遇,希望他今後能夠多多關心和幫襯秦楠。
高志華的母親年青時守寡,含辛茹苦将兩個子女拉扯長大,最操心的就是兩個孩子,秦楠的細心與能幹,讓高母十分喜歡。越看越覺得秦楠是一位端莊娴熟的姑娘。
兒子高志華已經 30 歲,卻還沒有成家,已經成了高母的一樁心事。
自此以後,高母開始有意無意地在兒子面前經常誇秦楠,高志華看到秦楠替自己縫補好的衣服後,内心忍不住升起一股暖流。
與秦楠認識以後,對方的賢惠勤勞,讓高志華從心底裏對她產生了好感。
只是對于高志華的追求和照顧,秦楠卻表現得十分抗拒,态度一直表現得很冷淡。
秦楠每個月要去蘇州兩次,附近的街坊鄰居對此深感奇怪。
誰也不知道,秦楠去蘇州是去看望寄樣在舅舅家裏的兒子冬冬。
兩天的時間很快過去,秦楠舍不得與孩子分别,好不容易将孩子哄睡着以後,秦楠将一些錢交給舅舅,作為冬冬的生活費,狠下心來離開了舅舅家裏。
秦楠回到上海以後,得知昔日好友肖健被送去勞教,托付高志華照顧自己的妹妹。
秦楠得知以後,坐車趕到了郊區,找到了肖健妹妹肖雲的住址。
讓她意外的是,肖雲竟然是個雙腿不便的殘疾人。
秦楠驚訝于肖雲的樂觀,對方身殘志堅,靠着扎實的繪畫功底和篆刻手藝貼補家用。她對哥哥的行為很痛心,但她又很樂觀地表示,自己會等哥哥回來重新做人。
"我要等着他回來,我相信他會重新做人的。
一個人不怕摔倒,只要有勇氣站起來。"
自此以後秦楠經常抽空來看望肖雲,從肖雲口中秦楠得知了肖家過去的悲慘遭遇。
但她身殘志堅樂觀開朗,在街道幫助下辦了執照,在家裏刻圖章自食其力。
秦楠看到肖雲樂觀頑強的精神,讓她在内心深處也感受到一種鼓舞。
秦楠回到家裏突然收到舅舅的消息,冬冬得了急性肺炎,住進了醫院。
她前思後想,覺得不能再這樣躲躲藏藏地生活下去,終于下定決心要把冬冬帶回上海。
高志華得知冬冬是秦楠的孩子,内心也感到十分意外。他猜想秦楠有許多難言之隐,這才意識到自己對秦楠并不了解。
街道上開始傳起秦楠的風言風語,高志華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在面對秦楠,高母的态度也大轉變,回到家裏也不再和秦楠説話。
秦楠對于這種變化早就做好了思想準備,只是默默地忍着。
秦楠的縫紉攤已經從高家屋内搬回到外面,她和高志華每天總是各忙各的。
不久以後,高志華收到了肖健的來信,高志華得知秦楠經常替自己過來照顧肖雲,讓他内心大受觸動。本想向秦楠訴説自己的心事,可話到嘴邊還是沒有繼續説下去。
秦楠明白高志華的心意,可她卻不敢輕易接受對方的真情告白。
高志華擔心母親反對他與秦楠的關系,來到了田徑隊找妹妹英華商量。
高英華是個思想進步的女青年,她很支持哥哥追求秦楠,決定替哥哥開導母親的封建思想。經過女兒的一番勸説,高母總算松口,答應不再幹涉兒子的愛情與婚姻。
高志華正準備去找秦楠告白的時候,沒想到秦楠卻驚慌失措地找上門來,到處尋找冬冬的下落。高志華和母親聽説冬冬走丢了,立刻分頭去附近的街道尋找。
高志華騎着自行車到處尋找冬冬,最終在派出所問到了下落。
原來,冬冬在路上玩的時候被人騎車撞傷,已經送到中心醫院去了。
高家母子陪同秦楠趕到醫院,看望受傷的冬冬。
在接冬冬出院回家的路上,秦楠親眼看到高志華和冬冬親昵的樣子,内心湧起一種欣慰踏實的感覺。高志華鼓起勇氣想要向秦楠表露心迹,秦楠卻打斷了她。
三人回到家裏,秦楠把一本陳舊的日記本交給了高志華。
裏面字迹清秀,記錄着秦楠的一段坎坷經歷。
1969 年,秦楠被下放農場。就在這時,她認識了同隊的知青孟彬。
孟彬因為與秦楠相同的遭遇,讓兩人在黑暗歲月裏開始相互扶持。久而久之,兩人產生了感情,秦楠本以為孟彬會是自己的依靠。
但沒想到的是,孟家平反以後,孟彬在國外的父親為兒子辦好了移民手續。
當時秦楠已經懷孕四個月,孟彬告訴秦楠自己先去國外安頓下來後,就會回來接她和孩子。秦楠信以為真,可當孟彬走後,秦楠卻再也沒有等來她的消息。
秦楠預感到孟彬背叛了兩人的愛情,只好在蘇州的舅舅家裏,生下了孩子冬冬。
等到兩年以後,孟彬才從國外寄回一封信,原來他出國不到兩個月,就遵從父命與一個闊小姐結婚了,只是給秦楠寄過來一些錢,自稱想要彌補對她們母子兩人的愧疚。
高志華看完了秦楠的日記,他終于明白秦楠這些年内心隐藏的痛楚。
兩人在燈下展開了一次開誠布公的談心,在明白了秦楠的經歷之後,高志華的眼眶濕潤了。他真心愛上了秦楠,覺得這些年對方過得太苦了。
高志華向秦楠鄭重地表達了對她的愛慕。
這個夜晚是如此美好,燈光下的高志華和秦楠只是彼此凝望着對方。
在燦爛的陽光裏,他們徹底擺脱了昔日的陰影,走向了新的生活。
《大橋下面》拍攝于 1983 年,由上海電影廠制作完成。
影片的導演白沉是新中國影史上的傑出電影工作者,青年時期就演出了眾多愛國話劇,四十年代去往香港,師從當時的大師級導演朱石麟,五十年代由周總理派人接回大陸,擔任上海電影制片廠導演。
白沉導演是編、導、演全才,1955 年執導電影《南島風雲》,獲得文化部優秀影片二等獎,《大橋下面》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影片不僅獲得了文化部優秀影片一等獎,更入圍第 41 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這是内地電影首次入圍威尼斯電影節。
演員方面,電影中的女主角秦楠的扮演者,是當時的著名女演員龔雪。
龔雪的演藝事業在 1983 年迎來巅峰,先後在影片《快樂的單身漢》、《張衡》,《大橋下面》中擔任主角,尤其是《大橋下面》中的出色表演,讓她獲得了金雞獎和百花獎的 " 雙料影後 "。
然而就在龔雪成為當時中國内地最知名的女演員的時候,她的演藝道路卻因一場突然的 " 謠言 " 被毀,1986 年,上海發生了轟動一時的陳小蒙流氓案。
嫌疑人陳小蒙是高幹子弟,他和同夥以工作和聚會為名誘拐猥亵女性,陳小蒙被捕以後,曾經供認受害者當中有一名龔姓女星。很快謠言開始迅速傳播,很多觀眾認為龔姓女星就是龔雪。
盡管龔雪在報紙上發表聲明澄清,還請律師出面辟謠,她和陳小蒙并不認識。
但就像電影中的 " 秦楠 " 一樣,圍繞她的謠言越演越烈,很多人寧願相信謠言也不相信龔雪的辟謠,在各種謠言的攻擊下,龔雪不堪其擾,最終選擇黯然淡出演藝圈,遠走美國結婚隐退。九十年代,龔雪曾短暫復出銀幕,但電影反響不佳,龔雪因此心灰意冷再未出現在銀幕上。
電影中與龔雪演對手戲的男演員,是當時還沒有成為 " 皇阿瑪 " 的張鐵林。
張鐵林是科班出身,剛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就被大導演李翰祥挑中出演古裝片《火燒圓明園》,在片中飾演鹹豐帝的兄弟恭親王,《大橋下面》讓他成為當時内地銀幕上青年偶像的代表,因此與龔雪二度合作了電影《多彩的晨光》。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飾演小男孩冬冬的演員,是當時内地銀幕上的著名童星方超。
從兩歲開始,他就先後出演了《啊!搖籃》,《牧馬人》和《泉水叮咚》等電影。
作為一部八十年代早期的現實電影,《大橋下面》具有當時國產現實題材電影的鮮明風格,傷痕反思是故事的底色,但又推崇健康積極、細膩含蓄的藝術美學。
導演白沉希望影片能展示生活中的普通人,所以他決定采取樸實的導演手法。
影片不僅是講述一對青年男女衝破世俗觀念的愛情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反映當時很多青年群體命運的現實題材影片。
電影中的兩位主角高志華與秦楠都是 "個體户",導演白沉曾經在電影的創作筆記中説過,他希望用一部講述 " 大都市裏的小人物 " 的影片,去反映八十年代青年群體的生活和命運。
整部電影圍繞高志華與秦楠的感情經歷,反映了當時的青年對待心靈創傷的态度問題,向封建思想殘餘和舊的世俗觀念作鬥争的問題,婚姻戀愛觀的問題,對待個體户經濟和勞動的看法和認識問題,以及如何對待失足青年等問題。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轟轟烈烈的 " 知青下鄉 " 結束後,随着大批青年的回城,造成了嚴重的就業壓力。在那個大學招生數量非常有限的年代,城市裏出現了很多無法找到工作的 " 待業青年 "。
與此同時,随着改革開放的政策推行,當時的社會對于經濟體制的看法也在改變,在此背景下,一些城鎮待業青年選擇自謀生路,走上了個體經營的道路。
" 個體户 " 成為八十年代經濟改革的一種時代縮影。
但是在《大橋下面》發生的八十年代初,當時的社會對于 " 個體户 " 存在一種復雜矛盾的心态,因為 " 個體户 " 是遊離在體制之外的職業,這意味着它沒有穩定的收入,他們可能因為經營不善而傾家蕩產,也可能因為創業有道、趕上機遇而成為 " 暴發户 "。
白沉導演在當時觀察到了這些 " 個體户 " 青年們的生活,他希望通過這個故事展現當時青年群體的精神面貌。因此電影通過高志華和秦楠兩個人的周圍,也詳細刻畫了以妹妹高英華、肖健和肖雲兄妹兩人等青年群像。
在八十年代流行一種説法,認為當時的青年是 " 垮掉的一代 "。但白沉導演卻在電影中塑造了一群年輕朝氣、努力生活的青年形象,主角高志華憨厚樸實、樂于助人,相信只要勤奮勞動,生活就會一天天富裕起來。
秦楠雖然遭受過情感創傷,但她外冷内熱,性格堅強獨立自主。
肖健雖然因生活所迫走上歪路,但他本性善良一直照顧同父異母的妹妹。
妹妹肖雲更是身殘志堅,她雖然身居陋室,精神世界卻很富足強大,甚至用自身的經歷鼓舞了飽受精神創傷的秦楠。
因此整部電影在最後結尾的那場戲裏,導演白沉借男主角高志華之口,向所有青年們傳遞出電影的核心主題:
一個人在一生中,都會經歷許多困難,甚至坎坷或創傷,但在這些遭遇面前,不應消極地逆來順受,随波逐流頹廢沉淪,而應該充滿信心地去搏擊奮進,敢于追求新的生活,勇于創造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