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劉永好“護盤”民生銀行,沒有帶來“新希望”,歡迎閲讀。
文 | 道總有理
前幾日,民生銀行的股價經歷了小小的起伏。
11 月 18 日,民生銀行披露重要股東增持公告,新希望拟通過二級市場增持該行,增持後的持股比例将超過 5%,成為該行第四大股東。這一消息讓民生銀行股價連續兩天上漲。
18 日當天更是創出去年 5 月以來單日最大漲幅 7.43%。19 日收盤再次上漲 2.72,兩個交易上漲了 10%。但是,僅僅飄紅 2 個交易日,20 日— 22 日,民生銀行的股價便開始連續三個交易日收跌,累計回撤 7.13%。
截止 11 月 25 日,該行股價收于 3.89 元,較 2014 年 12 月最高點(前復權)下跌約 35%。
作為民生銀行的創始股東之一,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與民生銀行關系匪淺,此前他持續減持,總持股比例低于 5% 的舉牌線,如今突然增持,多少讓人有些意外。
但意外之餘,市場對于民生銀行的未來,似乎依舊沒有提高預期。因為在很多人看來,劉永好此番進擊舉牌,只是為了擴大在民生銀行中的話語權。
可面對深陷泥潭的民生銀行,劉永好能否利用話語權改變其所處的困境,目前仍未可知。
爬不出房地產的 " 深坑 "
今年,民生銀行再次交出了一份營收與利潤雙降的難看财報。
作為中國第一家民營股份制銀行,從風頭無限到如今的艱難度日,往前追溯,可以發現這個轉捩點在 2020 年。
2020 年,民生銀行的淨利潤首次出現下滑,跌幅約 36%,同期不良貸款總額 700.49 億元,增幅 28.69%。往後,民生銀行迎來了連續三年的業績下滑,根據财報,2021 年— 2023 年,該行營業收入同比增速分别為 -8.73%、-15.60%、-1.16%;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别為 0.21%、2.58%、1.57%。
這一年發生了什麼大事,很多人或許還記得。9 月,網上突然傳出一份恒大集團的 " 求救信 ",引爆地產圈,這個房地產行業曾經的 " 巨人 " 就像是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幾乎所有房企緊跟着暴雷,摔倒在一片驚呼之中。
恒大事件發酵,與恒大存在交易來往的銀行紛紛被挖出,民生銀行出現在被列出的銀行首位,作為恒大最大的銀行債主,對其債務規模高達 293 億元。但民生銀行的地產圈朋友不止許家印一個,從 2015 年起,民生銀行開始和房企頻繁建立合作,包括正榮、陽光城、金科、佳兆業、寶能 …
當時時任董事長的洪崎,激進地增加了在地產行業的貸款額,2019 年,房地產業貸款占比居首位,為 13.66%,民生銀行資產規模也膨脹到 6.68 萬億元。可誰也沒想到,房地產大動蕩就在前面等着它。
民生銀行一股腦兒扎進房地產市場的泡沫中,是銀行普遍與房地產巨頭捆綁的一個縮影,不過它之所以大膽冒進,和其背後的大股東們或許有些關聯。尤其是泛海系實控人盧志強,這位在國内構建起龐大金融帝國的大佬,原本就是靠房地產業務迅速積累起财富,進而把手伸進了更加暴利的金融產業。
而民生銀行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 " 提款機 " 的角色。
2006 年,盧志強當選民生銀行副董事長後,泛海系被曝光了約 33 億元的關聯貸款,金融危機的時候,他靠減持套現約 45 億元,撐過了凜冬。2020 年末至 2022 年末,泛海系一度是民生銀行貸款規模最大的關聯方,貸款餘額更是連續 3 年超過 210 億元。
如今,這些錢成了民生銀行的難言之痛,泛海系的暴雷,讓其對民生銀行的巨額欠款已然力不從心。
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已然是大勢所趨,而民生銀行至今仍被困在房企暴雷帶來的債務危機之中。2020 年末至 2023 年末,民生銀行房地產業不良貸款餘額分别為 30.4 億元、95.74 億元、155.45 億元、170.38 億元,對應的不良率分别為 0.69%、2.66%、4.28%、4.92%,兩項數據都是逐年增長。
民生銀行需要一個強勢大股東?
對于銀行業長期看好,是新希望舉牌民生銀行給出的解釋,可劉永好在民生銀行的起起伏伏以及與其他大股東的明争暗鬥,讓這次舉牌看似沒有那麼簡單。
1999 年至 2000 年的一年多時間裏,民生銀行開展了規模空前的股權大變更,此次股權變更後,民生銀行持股數量排行前三位的股東變成了:新希望、東方集團和泛海集團,劉永好、張宏偉、盧志強自然成了當時市場公認的民生銀行股東 " 三巨頭 "。此後盡管民生銀行的股權變動非常頻繁,可這三人作為民生銀行的元老級人物,地位依舊穩固,看似三足鼎立。
但中間也發生了點小插曲。2006 年,劉永好一度被踢出局,直至 2009 年,新希望增持,他才又重歸董事會。
而今新希望舉牌,擺在劉永好面前的局勢已經非常明朗:民生銀行與泛海系撕破了臉皮,盧志強也消失在董事會的名單裏,而另一位以相似的方式也 " 塌房 " 了,東方集團今年接連 " 暴雷 ",至 2023 年,負債總額達 490.28 億元,其中欠了民生銀行 98.89 億元。換句話説,原來的三位元老,只剩下了劉永好一個。
這也難怪外界紛紛質疑劉永好是在謀求民生銀行的控制權。但謀求更大的控制權,對劉永好及新希望而言,有些力不從心。
因為新希望本身也是負債累累。自 2016 年以來,新希望的總負債便逐年上升,資產負債率更是從 31.65% 增長至今年第一季度的 74.02%。2020 年 -2023 年,新希望的總負債分别為 580.73 億元、862.55 億元、929.64 億元和 936.8 億元,節節攀升。
另外,2024 年 3 月末,新希望貨币資金為 109.37 億元,短期借款為 188.67 億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 86.47 億元,長期借款甚至高達 264.65 億元。
盧志強、張宏偉帶給民生銀行的一堆壞賬,還牢牢壓在頭頂上,新希望的負債雖然比不過泛海系和東方系,可如果劉永好在民生銀行的話語權越來越大,誰也無法保障民生銀行會不會繼續成為大佬的 " 提款機 "。
相比盧志強、張宏偉等人,搞實業的劉永好看似更謹慎也更務實,在其他人拿着銀行的錢,沉迷于資本遊戲時,劉永好反而退避三舍。不過這幾年,養豬及飼料的主營業務越來越虧,新希望的利潤幾乎都由投資回報支撐起來的,而民生銀行正是新希望最大的投資對象。
今年中報數據顯示,新希望營業利潤為虧損 13.11 億元,這是在實現了 10.2 億元投資收益的前提下,而民生銀行的投資收益則在其中貢獻了 9.4 億元。
劉永好曾對外表示," 民生銀行沒有絕對大股東,優點是沒有大股東控制、關聯交易相對較少,缺點也是沒有一個大股東全身心為其投入。" 如果可能,劉永好會是那個全身心投入的大股東嗎?
重新押寶小微企業還來得及嗎?
民生銀行曾一度成為了股份制銀行的老大。2013 年 2 月 4 日,民生銀行收盤市值 3270 億元,招行收盤市值 3140 億元,民生銀行首次超越招行,坐上股份行老大的寶座。而如今,招行遠遠地把民行甩在了身後。
從 2024 年三季度來看,以營收和淨利潤衡量,民生銀行均排在股份制銀行的第七位,處在中下水平。在淨利潤上,招商銀行的淨利潤已經來到了 1140.39 億元,是十年前的兩倍還多,在股份制銀行中可謂遙遙領先,但民生銀行的淨利潤僅為 307.16 億元,比十年前的 347.3 億元還低。
民生銀行的高光時刻,其實不是集結了地產圈的大佬們,而是靠着給小微企業放貸,一路狂奔。有數據顯示,截至 2013 年年末,該行零售業務分類下的小微企業貸款餘額突破 4000 億,小微客户總數達到 190.49 萬户,2014 年又大幅漲至 291.19 萬户,這讓民生銀行有了個 " 小微之王 " 的稱号。
在接連踩了房地產、金融等行業巨頭的坑之後,重回小微企業會是民生銀行的新選擇嗎?
三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用于小微企業的貸款餘額 79.8 萬億元,其中單户授信總額 1000 萬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 32.6 萬億元,同比增長 14.7%。
但是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中小微企業整體的發展情況不容樂觀。根據騰訊研究院發布的《中小微企業經營狀況與數字化轉型調研報告》,2024 年三季度,樣本企業盈利水平指數為 71.4,較上季度微升 0.4,結束連續三個季度下降的趨勢,而營收增速指數為 53.0,較上季度微跌 0.5,較去年同期的 58.0 下降 5.0,顯示增長停滞的情況仍未明顯改觀。
更重要的是中小微企業的信心不足。除大灣區外,各地樣本企業未來市場預期均有所下降。2024 年三季度,京津冀、長三角地區樣本企業市場預期指數分别為 71.5 和 68.1,較上季度分别下降 0.3 和 1.5,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 3.6 和 1.1。
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增長乏力,也是民生銀行要面對的問題。2022 年,民生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幅為 8.76%,2023 年,增幅提升到 11.51%,但今年前三季度,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僅 6.79%。當初,民生銀行抓住了金融危機後中小微企業高速成長、成為中堅力量的時機,才在股份制企業中異軍突起,如今中小微企業的增長活力尚未恢復,被接連暴雷搞得焦頭爛額的民生銀行,看似找不到新的增量。
民生銀行與其他銀行不同,它的誕生就是服務于民營企業,這也決定了它背負着比其他銀行更大的風險。尤其是近兩年,深陷債務危機的巨頭們越來越多,民生銀行總是精準 " 踩雷 ",而原本大佬們給其加持的光環,似乎也變成了沉重的代價。
民生銀行想要重回第一梯隊,還需要新的契機。
【道總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聯網與科技圈新媒體。本文為原創文章,謝絕未保留作者相關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