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數萬億資金潮湧:銀行開始追着給科技公司放貸了,歡迎閲讀。
當信貸資金湧向科創,科技型企業有望在幹涸的一級市場獲得水源,銀行則要在搶占自身并不熟悉的科創新版圖的同時,控制不良修煉内功。
作者|蔡鵬程
編輯|劉洋雪
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
" 從去年 10 月到現在,連續有幾家銀行主動找到我們,長期以來都是默認和投資機構打交道,對于來自銀行的主動信貸服務比較陌生,甚至有一些不習慣。"
一位創業公司 CEO 向钛媒體 App 如此描述了近期見聞," 銀行還提供了各種創新信貸產品。比如可以先參考當前的估值提供信貸,公司可以在 3 年後再還貸,也可以提前還貸。" 這位 CEO 透露,其公司定位硬科技,有比較穩定的現金流,但仍在盈虧線上波動。
無獨有偶,峰瑞資本創始合夥人李豐也表示,在從事風投行業近 20 年以來,其投資的初創科技型企業在實現規模化以前,幾乎從未有一家公司獲得過銀行貸款。但 2022 年至今,在所有投資的 B 輪前企業中,有 30% 獲得了不同規模的銀行授信和貸款。抵押物是知識產權、科技產權,而非固定資產。
李豐稱,銀行信貸投放方向的轉變讓他 " 體感上有一些詫異。"
銀行信貸轉向科創型企業的政策大背景是,2023 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确提出金融 " 五篇大文章 ",科技金融位列首位。其後,央行聯合科技部等多個部委召開科技金融工作交流推進會,要求推動完善包括信貸在内的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當信貸資金湧向科創,科技型企業有望在幹涸的一級市場獲得水源,銀行則要在搶占自身并不熟悉的科創新版圖的同時,控制不良修煉内功。
信貸資金湧向科創
1 月末,中央和各地監管部門接連公布銀行信貸相關數據,針對科創企業的貸款數據是其中重點,且增幅顯著。
1 月 25 日,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政策研究司司長李明肖介紹,截至 2023 年末,全國高新技術企業貸款餘額同比增長 20.2%,其中,中長期貸款和信用貸款占比均超過四成。
1 月 26 日,央行發布的《2023 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中,首度單列 " 貸款支持科創企業 " 一節。《報告》指出,2023 年末,科技型中小企業本外币貸款餘額 2.45 萬億元,同比增長 21.9%,比同期各項貸款增速高 11.8 個百分點。高新技術企業本外币貸款餘額 13.64 萬億元,同比增長 15.3%,比同期各項貸款增速高 5.2 個百分點。
分地網域來看:
北京:2023 年全年,北京轄内科創企業貸款餘額 9577 億元,同比增長 18.4%;
廣東:2023 年全年,高新技術企業貸款餘額 2.2 萬億元、同比增長 22.4%;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 3227 億元、同比增長 23.1%。
深圳:截至 2023 年 11 月末,高新技術企業貸款、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同比分别增長 32.9%、26.1%,分别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 24.5 個和 17.7 個百分點。
上海:截止 2023 年三季度,高新技術企業貸款、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同比分别增長 14.9% 和 31.7%。
相關新興產業貸款規模及占比(部門:萬億元)
監管部門也連續發布相關細則,具體指導金融機構服務科技型企業。
比如,國家金融監管總局近期發布《關于加強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的通知》。這份《通知》專門提到," 小微型科技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可較各項貸款不良率提高不超過 3 個百分點 "," 要豐富融資模式,包括抵質押擔保,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發展供應鏈金融等幾個方面。"
可以參考的是,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日前公布的數據,2023 年全國專利商标質押融資額達 8539.9 億元,同比增幅高達 75.4%。
以上《通知》還提到," 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在科技資源集聚的地區,規範建設科技金融專業或特色分支機構,專注做好科技型企業金融服務。"
在這一方面,深圳于 2023 年 11 月出台《關于推進深圳銀行業金融機構科技支行建設的指導意見》,為首個科技支行建設指導意見。這份指導意見提到,引導銀行機構對科技支行适當下放授信審批、利率定價等業務權限,在信貸資源和績效考評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持續豐富科技信貸產品,提高科技信貸的獲得水平。
需要強調的是,在中小企業中,科技型企業才是當前銀行信貸資金重點傾斜的方向。
一位消費行業 B 輪創業公司總經理助理告訴钛媒體 App,其公司賬上趴着數千萬現金,并且有持續現金流,但近期在招商銀行僅獲得了 500 萬元授信,在其公司注冊地的城商行也僅獲得了 1000 萬元授信," 銀行認為我們沒有可抵押資產。"
新風險需要新風控
以銀行傳統的信貸服務标準來看,科創企業并不是優質的貸款對象。
核心原因在于,傳統風控原則下商業銀行的信貸模式是基于三張報表和抵押物,但現實中,絕大部分科創型小微都無法提供清晰的财務報表和合格的抵押物。
一位城商行對公信貸經理向钛媒體 App 表示,一方面是科創型小微的技術轉化周期長,經營風險較高。另外,該類企業的最核心資產是人才、專利等無形資產,傳統銀行很難去精準評估其實際價值,也無法授信。
除此之外,科創型小微還時常面臨着臨時、大額的資金需求。例如在某個特定研發階段,或原材料供應緊張時囤貨等,他們必須迅速籌集大量資金。
對于科創企業的貸款風控,一些銀行結合科創型企業的特點進行了優化和調整。
以人行深圳分行推動轄内銀行機構推出的 " 騰飛貸 " 為例,與傳統信貸模式相比," 騰飛貸 " 在授信模式、利率設定上均有一定創新。
在授信方面,在 " 騰飛貸 " 模式下,銀行更關注技術、知識產權、科研人才等體現科技型企業價值的指标。在利率設定上,将貸款成本與企業發展成果挂鈎,在更長的金融服務期間平衡風險溢價。
在該模式下,平安銀行推出了适用 " 停機坪 " 企業的中長期流動資金貸款產品——所謂的 " 停機坪 " 企業,指的是處于中間階段的高成長期企業。產品期限為 2 年期及以上;貸款利率以 " 固定 + 浮動 " 方式計息,約定前期收取固定的基本利息,貸款結清當年收取浮動利息,挂鈎企業的營收增長率并設定上限。如企業營收實現增長,則按約定進行發展成果共享,否則無需支付浮動利率。
總而言之," 騰飛貸 " 試圖在前期先通過利率定價和收息上的靈活安排讓利于企業;在企業盈利能力增長後,銀行再适當分享企業發展成果,從而實現整體貸款收益與風險的平衡。
評級模型也在更新。一家城商行客户經理向钛媒體 App 表示,在對一家物聯網企業的服務中,他們沒有按照傳統企業完全靠資產抵押的信貸模型,而是通過與企業共享數據,在貸前、貸中、貸後實時監測企業運營數據,把握企業現金流動情況,動态追蹤企業規劃的進展情況,确保資產的有效性。
不良容忍度也在提升。上述客户經理表示,一般而言銀行貸款的不良率都是限制在 1% 左右,最高不超過 2%,但是對于科創類的企業,尤其是中小型的科創類企業,往往對不良的容忍度會提升到 3% 以上。他還表示,其所在銀行内部在強調,在做科創貸款時會落實 " 盡職免責 "。
一家股份行分行行長向钛媒體 App 分享了實操經驗,在他看來,對于潛在風險暴露問題,可以通過幾種手段來降低:
一是通過額度來控制風險。建立額度分級審批機制,比如 500 萬以内的融資,銀行建立風控模型,采用線上審批模式;1000 萬要增加線下流程,随着額度提升則風控标準也提升。
二是通過标準來控制風險。把科創企業的共性标準找出來,比如國家認可度(如小巨人,國家高新等标準)、資本認可度(如股東中 PE、VC 的層級)、税務情況(反應經營情況)、輿情信息等标準的劃分,在經營部門展業營銷中予以指導,過濾掉高風險企業。
三是通過行業來控制風險。首先是判斷行業成長性,比如商業航天、量子計算、AI、大數據等領網域,這是結合理論基礎和實踐積累才做出的判斷。其次是關注行業供應鏈,定位核心企業、鏈主企業,用供應鏈金融切入科創企業服務。再次是關注資本投資鏈,将股權投資作為行業的風向标,提升銀行對行業的認知。通過投貸聯動的方式深化對科創企業服務。
" 與其抱怨監管環境,不如着重錘煉内功 "
除了直接提供信貸資金外,銀行業也在圍繞科技型企業提供其他金融和非金融服務。
微眾銀行科創金融部總經理助理梁煥向钛媒體 App 表示,除了提供科創貸,微眾正在試圖出傳統銀行的思路,用非金融的服務來幫助科創小微企業獲得更多資源。
比如,政府希望把優惠政策傳導至產業,但企業并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一項貼息政策。微眾銀行接入深圳南山區、香洲區等政務平台,企業通過一鍵貼息功能即可完成備案。再如,在創投方面,微眾推出了微創投平台,幫助科創企業深入了解創投機構的偏好賽道、風格和過往戰績,也能為企業精準匹配合适的創投機構。甚至微眾銀行還在與招聘平台合作推出科創企業人才招聘等服務。
長期以來,企業、政府、投資平台與銀行之間缺乏可直接對接的有效平台載體,以上的探索正是為了試圖搭建起這一平台。
" 投貸聯動 " 模式也在加速推進。所謂投貸聯動,是融合銀行信貸和股權投資的一種業務模式,商業銀行和 VC/PE 等投資機構合作,或通過銀行自身的投資子公司,以 " 股權 + 債權 " 的模式對中小企業進行投資。
2023 年 5 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發布檔案,鼓勵銀行機構創新開發信貸產品,在風險可控前提下與外部投資機構深化合作,探索 " 貸款 + 外部直投 " 等業務新模式。
有業内人士表示," 如果大型銀行要做投貸聯動,同時要向一家企業進行貸款和股權投資,可以輕松實現。當然,我國這一業務目前處于試點階段。"
以民生銀行為例,其與下屬子公司民銀國際已在寧波設立科創母基金,并在蘇州、杭州成立科創股權投資基金,與母行協同為客户提供投貸聯動創新產品服務。目前已完成對多家中小科創企業的股權投資。
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通過對比中美之間關于科創金融的監管條件指出," 我國銀行在目前的監管條件下,從事多種類型的科創金融似乎障礙并不大,甚至有些細節比美國還寬松。" 例如,以上我國大型銀行可以從事的投貸聯動模式,在美國并不允許。
王劍認為,關鍵在于 " 我們的銀行們有沒有能力完成對各種科技企業的行業和個體的深度研究,掌握這個行業最新的技術前沿,及其行業前景。同時員工‘個人能力’能不能轉換為‘組織能力’,比如一線經營人員搞清楚了科創企業,行内有沒有順暢的業務流程去完成審批、投放和管理。"
在他看來," 與其抱怨監管環境,還不如着重去錘煉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