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我們為什麼不會缺鹽?井礦鹽資源夠14億人吃兩萬多年,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日本宣布福島第一核電站啓動核污染水排海後,許多地區出現了食鹽搶購現象,對缺鹽的恐慌也從沿海地區蔓延到内陸地區。許多城市貨架上的食鹽被搶購一空,8 月 24 日下午,钛媒體 APP 發現多個電商平台上的食鹽商品已經售罄。
圖:叮咚買菜(左)和永輝超市(右)APP 上的食鹽產品售罄
多地政府及鹽業企業見此情形紛紛發表聲明,表示食鹽供應充足,且不受核污水影響,呼籲群眾不要盲目囤鹽。
我國的食鹽產品有三大來源,分别是井礦鹽、海鹽和湖鹽,其中井礦鹽和湖鹽生產均不受日本核污染影響。據央企中鹽集團發布的聲明,在我國食鹽產品結構中井礦鹽占比 87%、湖鹽占比 3%,而可能受到核污水影響的海鹽只占到我國食鹽產品結構的 10%。
那麼我國的食鹽產量、產能有多大,能否保障國内需求的同時穩定鹽價?國内的鹽礦儲備又有多大,如果拒絕海鹽,井礦鹽和湖鹽能夠保障我們未來的食鹽供應嗎?
全國年產能近 5000 萬噸,萬億噸井礦鹽夠 14 億人吃兩萬多年
短期來看,最直觀的一組數據是需求量和產量。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推薦的标準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議,成年人每日攝入食鹽應不超過 5 克,照此計算我國 14 億人口每年需要的食鹽為 255.5 萬噸。不過事實上我國北方地區飲食習慣多鹽多油,部分城市食鹽攝入量能夠達到人均 15~16 克 / 日,再加上一些腌制食品用鹽多,我國近幾年食鹽表觀需求量維持在 1150 萬噸左右。
同時,據民生證券分析,近年來由于減鹽運動的推進以及人口規模整體穩定,國内食鹽消費總量有着緩慢下降的趨勢。
而與此同時,食鹽的產量近幾年卻呈上升趨勢,且自 2019 年以來就一直維持在 1200 萬噸以上,完全能夠滿足國内基本的食鹽消費需求。
不僅如此,我國存在 30 餘年的食鹽儲備機制,也能夠保障在遇到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發生時食鹽的安全穩定供應。
食鹽產品有着消費高度分散、無任何替代品等特殊性,極易受各種突發事件影響,因此我國在 1991 年就頒布了《國家儲備食鹽管理辦法》,此後又不斷健全食鹽儲備體系。目前我國的食鹽儲備體系由政府儲備和企業社會責任儲備共同組成,并規定政府儲備食鹽,儲備量不得低于本省(區、市)1 個月食鹽消費量;企業社會責任儲備食鹽,儲備量不得低于本企業正常情況下 1 個月的平均銷售量。
近期由于各地出現 " 搶鹽潮 ",多地及時公布了當地的儲備鹽情況,山東省表示所產食鹽以井礦鹽和地下滷水制鹽為主,不受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影響,全省省、市、縣三級食鹽政府儲備和 11 家食鹽(多品種食鹽)定點生產企業、125 家食鹽定點批發企業社會責任儲備合計超過 17 萬噸,可以滿足全省半年多的正常銷量;廣東省、市兩級食鹽政府儲備量和企業社會責任儲備共 10.8 萬噸,百分百覆蓋全省各市縣行政區網域,能迅速及時響應,保障廣東省人民食鹽充足供應。
即便完全抛除占比 10% 的海鹽來源,從占比最高的井礦鹽來看,據 2017 年國家發改委數據,探明的井礦鹽儲量有大約 1.1 萬億噸,按 25% 的回采率計算,可以產出 2750 億噸食鹽,夠全國人民吃兩萬三千多年。同時我國的食鹽產能在 2019 年就已經達到 4800 萬噸,是需求量的近五倍。
十年間產能翻倍,鹽業生產量、質齊增靠什麼?
食鹽的強大供應能力一方面得益于技術的發展,大大改善了食鹽的上遊原鹽的生產情況。
根據中國鹽業協會的數據,1949 年我國原鹽產能只有 1000 萬噸,從 70 年代起,鑽井技術的發展使井礦鹽得到廣泛推廣,原鹽產能随即飙升。增長最快的十年裏,原鹽產能從 2000 年的近 4000 萬噸,增長至 2010 年的 8200 萬噸。2022 年我國制鹽產能達 11980 萬噸。產能的增長也帶動了產量的上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 年中國原鹽累計產量達到 4986.4 萬噸。
這部分增量主要來自井礦鹽,因此過去幾十年中,各鹽種原鹽產量的比例也在發生變化,當下最令消費者感到欣慰的就是,海鹽的比例從超過八成降至了一成。
圖:1950 年我國鹽種原鹽產量比例 數據來源:中國鹽業協會
來源:中國鹽業協會
按省份看,山東因有着豐富的井礦鹽資源,多年產能排在第一位。蘇北地區曾以海鹽生產為主,現在海鹽企業利用原有鹽田,把井礦鹽滷水引入鹽田進行曬制產鹽,如今江蘇省井礦鹽產能也占 80% 以上。河南和湖北也以井礦鹽生產為主。青海則是湖鹽生產代表,產能儲備豐富,可以根據下遊需求随時調整產量。
另一方面鹽業改革的推動倒逼鹽企改革創新,展開激烈競争。
過去我國對食鹽實行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食鹽專營制度,1996 年,國務院頒布了《食鹽專營辦法》,對食鹽生產和食鹽的分配調撥實行計劃管理,從生產到批發、運輸、銷售都受到嚴格管控,食鹽定點生產企業才能生產食鹽,批發食鹽要有食鹽批發許可證,托運或者自運食鹽要有食鹽準運證。
二十年後,鹽業改革拉開序幕。2016 年國務院日前印發《鹽業體制改革方案》,并于 2017 年修訂施行了新的《食鹽專營辦法》。這兩份檔案取消了食鹽產、運、銷環節的計劃管理,放開了鹽產品價格,取消了食鹽準運證,食鹽定點生產企業進入了流通銷售領網域,批發企業能夠開展跨區網域經營。
鹽改意味着鹽業市場由原來的地方專營轉變為全國市場充分競争。此前,食鹽行業缺乏市場活力,食鹽品質和服務難以提高,而且食鹽品種單一,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鹽改後,跨區經營企業不斷增多,產銷企業活力逐漸增強,企業開始發掘消費者的細分需求,不斷研究開發新的產品,我國食鹽品種也日漸豐富,除了加碘鹽,還有無碘鹽、低鈉鹽、加鈣鹽、竹鹽、風味鹽等等。行業整體的產品質量有所提升,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也得到滿足。
與此同時,企業之間競争加劇,各企業紛紛通過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兼并重組,或通過資本市場或公開上市等方式融資,為搶占市場儲備 " 彈藥 "。
如中鹽集團通過混改引入投資者 13 家,總投資額 30.6 億元;湖南鹽業跑馬圈地,接連收購江西九二鹽業、河北永大食鹽,并購重慶湘渝鹽化,并在 2018 年登陸上交所,此後撕下區網域性标籤更名為雪天鹽業(600929.SH)……經過鹽改,行業的資產總額、效益、利潤等方面有了整體提升。如今食鹽相關上市公司有中鹽化工(600328.SH)、江鹽集團(601065.SH)、蘇鹽井神(603299.SH)、雲南能投(002053.SZ)等。
" 鹽業系天下 ",2003 年非典疫情、2008 年特大冰雪災害以及 2011 年日本大地震都引起過全國性的搶鹽潮,但都平穩度過,有巨大的產能和資源儲備做後盾,缺鹽幾乎是不可能的。(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僅代表個人觀點,與平台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