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9.7分神作要涼,誰還沒看?!,歡迎閲讀。
關注我,淘好片,刷好劇
在太空放置一面面積達三萬平方公裏的鏡子。
通過超級計算機的運行,使它反射太陽光,照射地球指定區網域,以此調節全球氣候。
這就是劉慈欣筆下的"中國太陽"工程。
一個來自西北地區的少年"水娃",走出農村,去礦區當礦工,去小城市擦皮鞋,去北京做"蜘蛛人"——給寫字樓擦玻璃。
命運在此交匯。
太陽噴出的粒子流給太空鏡子蒙上霧,需要有人上去"打掃",水娃成了首批進入太空實操的清潔工之一。
他們被稱為"鏡面農夫"。
故事到這還沒有結束。
這個只有小學學歷的農村娃,學到了什麼是大爆炸、黑洞、量子引力......
在"中國太陽"結束使命的那天,早過不惑之年的水娃作為代表演講,他提議将太空鏡子作為恒星際飛船,替人類去探索太空。
有人反對,因為它需要駕駛員,且有去無回。
水娃自願啓程。
後來,這面鏡子通過火星軌道,掠過木星,飛出冥王星軌道,繼續加速......水娃與同伴經歷冬眠與蘇醒。
直到他們向地球發出一聲呼喚,要等上千年後才能得到回音。
值得嗎
大多數人,到死都沒向塵世之外瞥一眼。
而有的人選擇,在宇宙中乘坐鏡子飄蕩。
Stuart Lippincott 作品
巨物、宇宙、神性異度空間場景
借此故事,開啓今天的宇宙人文紀錄片超強盤點,這些沒有熱度的片子,幫助我們回答宇宙。
認識宇宙
曾經,什麼力量誕生了宇宙?
以後,什麼力量将毀滅宇宙?
整個宇宙不過是百億年前一次壯麗煙火的餘燼。
大爆炸發出的光線,現在仍在向外傳播,你可以通過無線電裏的噪音聽到,從電視上出現的雪花點看到。
《宇宙探索編輯部》劇照
我們看到的一切奇觀,都是大爆炸噴出的火花。
恒星、行星、不同星系......所有都是宇宙的殘片。
我們的太陽只是銀河系2000億顆恒星中的一顆,我們的銀河系也只是可觀察的宇宙範圍内100億個星系中的一個。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難道我們人類對宇宙也是如此?
彗星與日珥
三部作品讓你置身宇宙之中。
絢爛、壯麗......入門級必看。
《旅行到宇宙邊緣》
2008年
豆瓣評分:9.3
影片時長:90min
《宇宙的奇迹》
2011年
豆瓣評分:9.5
集數:4
單集片長:60min
《宇宙時空之旅》
2014年
豆瓣評分:9.7
集數:13
單集片長:45min
我們深處太陽系之中。
時至今日,人類依然沒有實現飛出太陽系的目标。
了解太陽系,就要深入了解太陽系的八大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這三部紀錄片帶你了解太陽系。
比災難片宏偉,比藝術片精美。
《太陽系的奇迹》
2010年
豆瓣評分9.5
集數:5
《行星旅行指南》
豆瓣評分:9.3
集數:6
單集片長:40min
《行星》
2019年
豆瓣評分:9.6
單集片長:52min
如果你想了解更深層的宇宙理論。
這部紀錄片将滿足你。
它用三集探讨二十世紀物理學一項重大發現——弦理論。
弦理論指宇宙原本有十一次元空間,後來發生大爆炸,使當中一些次元收縮到基本粒子的空間之中,造成天文物理學家在觀測天象時出現差距。
>《優雅的宇宙》
2003年
豆瓣評分:9.0
集數:3
探索宇宙
上世紀20年代,第一個成功的火箭項目在德國實現。
上世紀30年代,納粹德國研發并建立操作性彈道導彈,并嘗試制造液态燃料火箭,且取得成就。
二戰結束後,美國、英國與蘇聯競相逮捕了德國火箭工程師,并俘獲了設計圖與數據資料。
随着冷戰爆發,美蘇争霸,太空競賽拉開帷幕。
1955年,美國發表聲明,稱計劃在國際地球物理年發射人造五行,蘇聯對此回應:我也發!
這場競賽被稱為"史詩級氪金對決"。
科羅廖夫,蘇聯太空計劃主導人
馮·卡門、錢學森和馮·布勞恩
馮·布勞恩,美國太空計劃主導人
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的人類第一顆人造衞星斯普特尼克1号進入地球軌道。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尤裏·加加林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人類。
1969年7月20日,美國的阿波羅11号完成人類首次登月任務。
太空競賽達到頂峰。
1972年,美蘇冷戰短暫和解,兩國達成阿波羅-聯盟測試計劃。
1975年,阿波羅飛船與聯盟号飛船對接,雙方人員見面握手并交換了禮物。
蘇聯太空競賽宣傳《以和平的名義》
這部紀錄片讓你了解太空競賽背後的兩位大佬——
科羅廖夫與馮·布勞恩。
《太空競賽》
這部紀錄片讓你了解蘇聯與俄羅斯航空史。
從東方号到和平号,從首次載人飛行到探索火星,從加加林到科馬洛夫。
《太空探索之路》
豆瓣評分:9.1
單集片長:43min
這部紀錄片讓你認識美國航空史上重要人物。
從水星計劃到雙子星計劃,從阿波羅計劃到太空實驗室,從美蘇航天飛機對接到人類的第一次無繩太空行走。
《從地球出發:NASA人物50年》
2008年
豆瓣評分:9.4
阿波羅11号作為人類首次登陸月球的載人航天任務,是人類航天史無法繞過的話題。
1969年,指令長阿姆斯特朗與登月艙駕駛員巴茲·奧爾德林組成的美國登月組乘"鷹号"登月艙在月表着陸。
6小時39分後,阿姆斯特朗在7月21日2點56抽成為月表第一人,奧爾德林19分鍾後跟進。
兩人在月表活動約135分鍾,收集21.55千克月岩樣本帶回地球。
阿波羅計劃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結束。
歷時11年,耗資255億美元。
如果你想更詳細了解阿波羅計劃。
如果你想知道登月是否是個謊言?
就看這部紀錄片。
其中不僅包括原始素材的膠片修復,飽和度與顆粒感完美。
也包括從未曝光的70mm珍貴片段,以及超過11000小時記錄了整個登月人物的對話記錄。
《阿波羅11号》
豆瓣評分:8.8
影片時長:93min
繼續航行
1977年9月,NASA向太空發射了一艘飛行器——
旅行者1号。
1980年11月,旅行者1号經過土星時,傳回其高解像清晰照片。
陰差陽錯。
1990年,旅行者距離地球60億公裏,此時,它最後回望了地球,并拍下一組照片"暗淡藍點"。
2012年,旅行者1号繼續飛出日球層頂,脱離太陽風影響,朝太陽系外飛去,到達了距地球230億公裏的位置。
成為人類歷史上飛行最遠的人造探測器。
旅行者一号探測器概念圖 圖自NASA網站
探測器上搭載着一張銅質磁碟唱片。
這張唱片不僅刻錄了音樂、圖片,還刻錄了世界上55種語言的祝福。
其中包括中國的語言:"朋友啊,吃了嗎?有空上家裏來坐坐。"
旅行者1号預計将在300年内抵達理論中的奧爾特雲,并花上三萬年才能完全通過。
研發專家曾説:
「我們的工作不僅僅會比我們活的更長,甚至會比太陽系更漫長。當40 億年後太陽變成一顆紅矮星,旅行者1号依然會穿過星群,而我們時代的歌曲依然會停留在那裏。」
這兩部紀錄片讓你了解旅行者号。
《旅行者号:衝出太陽系》
2012年
影片時長:60min
《最遠的地方》
2017年
豆瓣評分:9.2
時長:121分鍾
正如劉慈欣所寫的"黑暗森林法則"一般。
向宇宙發送地球信息,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我們無法預料外星生命,即使最大膽的想象力。
《X特遣隊:全員集結》劇照
抱有同樣想法的人,還有霍金。
這部紀錄片将讓你看到霍金對宇宙的理解。
>《與霍金一起了解宇宙》
單集片長:44min
1946年,天文學家萊曼·斯皮策論證了在太空中放置光學望遠鏡進行天文測試的可行性。
1990年,哈勃太空望遠鏡由"發現号"航天飛機搭載升空,萊曼·斯皮策在現場見證了這一時刻。
"哈勃"之名是為紀念天文學家埃德温·鮑勃兒·哈勃。
他證實了銀河系外其他星系的存在,是公認的星系天文學創始人和觀測宇宙學的開拓者。
埃德温·鮑勃兒·哈勃
但哈伯望遠鏡傳回來的第一張照片就顯示聚焦不準。
1993年,7名宇航員搭乘"奮進号"進入太空,其中4人冒着生命危險用5次太空行走完成維修任務。
此後哈勃望遠鏡經歷多次維護,繼續工作運營。
在過去的30多年中,哈勃望遠鏡完成了超過130萬次觀測任物,并為15000多篇科學論文提供了研究基礎。
其拍攝的照片包括:
1993年,天鵝座的巨大超新星殘骸。
1995年,老鷹星雲,被稱為"創生之柱"。
1997年,蝴蝶星雲,兩顆恒星以非常接近的距離相互繞行。
2005年,渦狀星系,以從核心向外延伸的旋臂而得名。
太美了,忍不住再多放幾張......
2013年,紅外波段的馬頭星雲。
2015年,氣泡星雲。
2021年,毀滅邊緣的巨星。
這三部紀錄片讓你了解哈勃望遠鏡——
可以説是視覺的極致盛宴。
《哈勃的15年科學探索》
2005年
豆瓣評分:9.0
影片時長:89min
《哈勃望遠鏡 3D》
影片時長:44min
《哈勃三十年:揭示宇宙奇觀》
2020年
豆瓣評分:8.9
影片時長:100min
2001年,伊隆·馬斯克誕生了建造"火星綠洲(Mars Oasis)"的念頭。
即向火星發射一個小型試驗温室并種植植物。
他曾嘗試向俄羅斯購買火箭,因為太貴而罷手。
2002年,馬斯克與火箭發動機天才湯姆·穆勒在一間倉庫成立了公司SpaceX,用以生產火箭。
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其設計制造的獵鷹一号三次發射均以失敗告終。
一個多月後,第四支獵鷹一号發射成功。
同年12月,SpaceX獲得NASA高達16億美元的國際空間站巨額貨運合同。
此後一路開挂。
2020年5月,SpaceX成為歷史上第一家實現軌道級載人航天的公司,并将發射價格降至十分之一且擁有70%毛利率。
11月SpaceX載人1号将首批4名乘客送往國際空間站,标志着商務航天的開始。
這三部紀錄片讓你了解SpaceX。
《火星時代:深入SpaceX》
2018年
影片時長:46min
《NASA&SpaceX:未來之旅》
影片時長:83min
《回到太空》
2022年
豆瓣評分:8.6
影片時長:128min
就像馬斯克自己所堅持:"人不能永遠待在搖籃裏。"
為什麼探索宇宙?
因為生存,因為我們即是宇宙一部分。
正如卡爾·薩根所寫:
"我們DNA裏的氮元素,我們牙齒裏的鈣元素,我們血液裏的鐵元素,還有我們吃掉的東西裏的碳元素,都是曾經大爆炸時的萬千星辰散落後組成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星辰。"
2023/08/13
監制:探長
Supervisor: Tan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