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2024年,誰還戴 AirPods?,歡迎閲讀。
在這個白牌藍牙耳機都能做出高質量降噪的時代,在這個名創優品都能買到開會耳機的時代,在這個眾多人已經不在乎設計的時代,仍然還有一個品牌堅持把優秀的設計理念植入 TWS 藍牙耳機裏。
Nothing,如其名。
你可以有很多種理解角度," 純粹 "," 無印 ",甚至 " 沒有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 "......Nothing 公司在做智能手機的時候并不被看好,直到依照相同的理念推出了一系列真無線藍牙耳機:Nothing Ear。
初次見面,在高端禮品店
我最早在一家高端禮品店裏看到第一款 Nothing Ear ( 1 ) 。
彼時的產品還采用邀請制發售,想必是公司對市場需求不确定,屬于試水操作。但它之所以會出現在高端禮品店,與其出眾的設計感息息相關。
2022 年,禮品店裏的 Nothing Ear
店内所陳列的產品,無不充滿新鮮感。即使是最普通的充電寶,也能給你搞個 " 探索版 " 外殼。簡單説,就是看起來像 " 美麗廢物 ",主打一個有品位、有格調,精致的選品。
其實 TWS 這個品類早已被兩種產品所占據,一個叫做 AirPods,另一個叫做長得像 AirPods。不過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外觀千篇一律。
于是這給了 Nothing 機會,也恰好是 Nothing 做產品的理念:在無聊的行業,做出反無聊的產品。
當你看慣了長得一樣的耳機,亦或是想不出送朋友什麼禮品,到一些創意禮品店、高端禮品店,你總能獲得一些新鮮感。在這裏,你才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如此有趣的東西那麼多。
Nothing Phone 與 Nothing Ear ( 2 )
因此無論拿什麼大牌耳機與 Nothing Ear 對比,前者都會遜色一籌。半透明設計,克制的色彩選擇,燈光下閃閃的亞克力外殼,能抓住每個人的眼球。
一款能讓你目不轉睛的設計作品
我當前展示的是 Nothing Ear ( a ) ,比 Nothing Ear 定位更低,更容易入手。
先説缺點。
外觀顯而易見,透明亞克力材質的外殼,在長時間使用之後容易起劃痕,長年累月光亮不再。也正由于是亞克力,Nothing Ear ( a ) 有很強的塑料感。
盡管如此,在其設計構思之下,一切的缺點都不算缺點了。
Nothing Ear ( a ) 同 Nothing 所有產品一樣,絕對能在一眾黯淡的產品中脱穎而出。不僅因為它不走尋常路的透明視覺效果,更在于各個細節上,Nothing Ear ( a ) 都在努力地反常規,但又保持了品牌的個性。
各位有沒有想過,為什麼 Nothing Ear ( a ) 有着透明的外殼?
我給的答案很簡單,因為其它的耳機都是不透明的。因此 Nothing Ear ( a ) 的透明給了用户一種新鮮感。哪部分透明也有分寸,從外殼上來説,Nothing 讓用户看到需要被看到的耳機,而不必看到耳機倉内部雜亂的線路。
" 透明 " 的異曲同工,讓人聯想到 Nike。
Air 氣墊可以説是 Nike 逆天改命的一次技術革新,但時間節點是在 Nike 決定把這項創新的緩震技術做成可視化之後。
其次是耳機的左右之分。在耳機和耳機倉上,左為黑色,右為紅色,普通耳機則是印上 L/R 而已。這能夠讓你有非常直觀的視覺感受——這裏倒不在于紅色的意義,而是由于 Nothing 幾乎所有的產品主體色都為黑白透明,這裏的一抹紅,就是極佳的點綴。
恰到好處的紅色運用,貫穿了 Nothing 的 CMF 以及 UI 設計,與點狀的 Nothing 字體一樣,構成了 Nothing 的标志性視覺效果。
不是好看的廢物
消費群體有種偏見:好看的往往不好用,就像有人形容小折疊屏手機那樣。
盡管 Nothing Ear ( a ) 保持了極高的設計水準,但考慮到它是一款相比旗艦更低價的產品,人們通常也會覺得它應該不好用。
話説在前面,Nothing Ear ( a ) 售價 699 元,比常見白牌 TWS 耳機貴了不少。因此,在保證設計水準的同時,Nothing Ear ( a ) 依舊提供了良好的音頻體驗。
下載了 Nothing X APP 後,你便能看到 Nothing Ear ( a ) 的所有功能。
45dB 主動降噪,分為高中低和自适應四個檔位;當然,通透模式它也有。支持藍牙 5.3,提供均衡器可調整,還有耳機柄的壓力模拟控制。
從功能上,你似乎找不到 Nothing Ear ( a ) 的任何缺點。因為 AirPods Pro 有的,它也有。
如果真要説缺點,就是它在國内很難擁有最佳的适配體驗——因為 Nothing Phone 目前在國内的體驗并沒有那麼好。詳情可見文章《拆後蓋,換電池,被抛棄的手機玩法又被重新撿起來了?》。
只是單聊 Nothing Ear ( a ) ,它一定是一款值得嘗試的數碼玩具,也是值得被更多人了解的設計理念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