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全球第一惡女,殺回來了,歡迎閲讀。
最近,一樁離奇的案件,刷新了人們的三觀。
2010 年,一對夫婦收養了一個小女孩。
但這個小女孩,實際上是一個患侏儒症的成年女性。
而且,她還有強烈的反社會人格,一直對領養家庭懷有殺意 ……
等等,這難道不是《孤兒怨》的情節嗎?
沒錯,多年前,這起案件被媒體稱為「現實版《孤兒怨》」。
當年看過新聞的人,無一不對養父母深表同情。
但沒想到,13 年過去,這起案件居然來了個驚天反轉。
倒黴的養父母,一眨眼又成了遺棄、虐待兒童的惡毒父母。
最新調查表明,他們為孩子篡改年齡、編造故事,只為達到棄養的目的。
這事成功引起了魚叔的好奇心。
不扒不知道,這些年,類似事件不止發生了一次。
今天咱們就來看看,與《孤兒怨》相關的奇聞異事。
由此出發,魚叔也對這部經典電影有了新的想法——
這出現實版《孤兒怨》,比電影還要波折。
不止這一層反轉。
最初曝光時,養父母就被很多人指責虐童。
2010 年,美國的巴奈特夫婦領養了 6 歲的烏克蘭女孩娜塔莉亞。
在知道她患有嚴重侏儒症的情況下,他們主動帶她回了家。
然而,僅僅三年後,這對夫婦移民到加拿大居住。
不滿 10 歲的娜塔莉亞被獨自留在公寓,只能靠社會補助金生存。
慢慢地,公寓租金也斷繳了,她得不到任何經濟援助。
她先是靠熱心鄰居的救濟填飽肚子,後來被趕出公寓後,又被一對牧師夫婦收留。
2014 年,娜塔莉亞報警稱自己被父母抛棄。
然而,受質疑的巴奈特夫婦卻聲淚俱下地表示,「根本不存在兒童」。
而後他們就講出了他們所經歷的《孤兒怨》故事。
他們稱,剛領女孩回家時,就已經察覺到了不對勁。
和《孤兒怨》的女主一樣,娜塔莉亞有着遠超年齡的成熟。
一個 6 歲的女孩,生殖部位竟然毛發旺盛。
7 歲時,已經來了月經。
她的詞匯量遠高于同齡人,而且對同齡孩子的玩具都不感興趣,更喜歡和年長的人交流。
母親回憶,她曾完全以成年人的口吻對她説,「照顧小孩實在是太折磨人了,我都不知道你是怎麼做到的。」
最可怕的莫過于,娜塔莉亞和電影中一樣,會經常做出瘋狂的舉動。
比如半夜提着刀站在夫婦倆的床頭;
把釘子擺在樓梯上;
往咖啡杯裏倒消毒水等等。
養父母帶她去醫院檢查了一番後,更是冒出一身冷汗。
診斷結果表明,娜塔莉亞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還隐瞞了真實年齡,實際上早已成年。
因而,養父母一再表示,考慮到她已經成年,才讓她獨自生活。
但沒想到,2019 年,警方還是以「遺棄兒童」的罪名将這對夫婦逮捕。
因為,經過 5 年的調查後,警方認為養父母在説謊。
最近,一部新出的紀錄片,采訪了已經長大的娜塔莉亞。
原來,她的年齡是被養父母篡改的,那些故意傷人的事也是子虛烏有,她 60 公分的身高根本做不到故意傷害兩個高大的成年人。
她的鄰居以及後來收留她的牧師夫婦也作證,説她是個善良的孩子。
最重要的是,骨齡測試和檔案資料都顯示,她的年齡沒有異常。
警方的結論是,巴奈特夫婦遺棄了身患殘疾的養女。
并且編造謊言,操縱輿論,将小女孩包裝成恐怖片中的女惡魔。
説到這裏,再将這一案件稱為現實版《孤兒怨》其實已經不合适了。
畢竟,整整 13 年,人們已經極盡臆測附會之説。
讓一個本就出身不幸的無辜女孩承受了數不盡的輿論傷害。
但要説真正稱得上現實版《孤兒怨》的案件,其實也不少。
最著名的,是2007 年的捷克虐童食人案。
由于時間、内容,甚至很多細節方面的相似性,這一案件一直被傳是《孤兒怨》的原型。
案件中,一個 33 歲的女子偽裝成 13 歲的小女孩安娜,以養女身份進入一個家庭。
她受養母百般照顧、愛護。
但又像個邪教頭目一樣,一步步操控她虐待自己的兩個兒子,将其囚禁在狗籠、地下室,用各種殘酷的手段虐待他們。
和電影中一樣,如此邪惡的她隐藏在一個乖巧、懂事的外表之下。
成年人只看得到她傲人的藝術才能,知道她愛彈琴、畫畫。
電影中的伊斯特多次易裝,更改身份。
現實案件中的女子更勝一籌,她甚至能變換性别。
一次,在已經被抓後,又從警察的眼皮底下逃了出去。
搖身一變成了一個胖小子,出現在另一個國家,潛入了新的家庭。
她非常善于用精湛的演技博取同情 。
被警方逮捕後,她曾試圖洗清自己的所作所為,説自己是遭遇了多次性侵,才被迫隐姓埋名的。
但警方有充足的證據表明,她沒有任何被侵害、被施虐的痕迹。
不同的是,電影中的伊斯特被疾病限制了身體發育。
但現實中,女子完全靠減肥、手術和一張天生的娃娃臉瞞天過海。
中國也有現實版《孤兒怨》,專題紀錄片曾在央視播出。
2003 年時,事件主角劉安童還被稱作「天使女孩」。
據稱,她先天殘疾,無父無母,但堅強樂觀,整日在北京地下通道賣唱,一邊賺醫藥費一邊追求音樂夢想。
多家媒體的報道中,她是身殘志堅的勵志偶像,還被一個藝術學院破格錄取。
很多人被她的事迹打動,都曾向她伸出過援手。
一些熱心的哥哥姐姐,還主動上門照顧她,組成一個沒有血緣的大家庭。
沒料,她卻裝神弄鬼,騙錢騙色。
謊稱自己是仙童轉世,騙取周圍人十幾萬。
還對救濟自己的姐姐恩将仇報,奪走其男友。
被告上法庭後,她的真實身份才被揭露。
原來,這個自稱 15 歲的「小女孩」,是一個三十多歲的,已經結過婚的成年女性。
而且她并不是孤兒,母親尚在世。
整件事完全是她利用别人的善意,借助媒體炒作出來的。
還有東南亞版《孤兒怨》。
菲律賓的一對夫婦出于好心,領養了一個 18 歲的女孩。
他們沒有想到,好心收留的養女,成了殺害自己孩子的兇手。
後來警方發現,這名養女根本不是孤兒,她的雙親都在世,只是沒有給她足夠的愛。
她為了獲得家人的愛,偽裝為身世凄慘的孤兒,登堂入室。
僅僅為了争寵,就精心布局了一場謀殺案,以極度殘忍、血腥的手段将姐弟兩人害死。
上面這些案子,部分發生在《孤兒怨》上映前。
但無一例外都是在電影上映後才被翻出來,冠上了「現實版《孤兒怨》」的名頭廣為流傳。
為什麼一部恐怖片的情節會在現實中不斷上演?
借此契機,魚叔又重刷了一遍電影。
才發現它在驚悚之外,的确揭示了一些現實問題。
譬如,影片最核心的領養問題。
一個 33 歲的連環殺人犯,居然能逍遙法外,偽裝成 9 歲小女孩進入一個又一個領養家庭。
不禁讓人對相關機構產生懷疑。
而這也帶出了蔓延在當下社會的信任危機,放大了很多人心中的不安。
黃渤曾在拍綜藝時遇到一個家境貧寒、心懷夢想的女孩,他很受觸動。
朋友提醒他可以資助這個女孩時,他卻回絕,説這件事沒有這麼簡單。
按理説,此舉可能會折損明星的公眾形象,但這件事反而得到了很多人的理解。
很多網友還提到,孫俪、鄧超夫妻倆資助貧困生卻被反咬的事。
而這種「農夫與蛇」的叙事,至今也依然是很多恐怖片的起筆。
同時,《孤兒怨》也暴露出父母的失職問題。
片中這對夫妻,領養動機是希望填補孩子早夭給家庭造成的裂痕。
這本身就是很自私的。
自己還處于創傷後應激狀态中,家庭裏還有許多隐憂沒有解決。
又怎麼能給新到來的養女提供一個穩定的成長環境?
這在很多現實案件中,也都有所體現。
比如,娜塔莉亞的養母,家中已經有了三個兒子,但在最後一次懷孕期間出現了嚴重的并發症,無法再生育。
夫妻倆想要一個更大的家庭,最後決定領養一個女孩。
但領養娜塔莉亞幾年後,他們又離婚了。
説白了,他們的領養行為,本來就缺乏深思熟慮。
換做是自己生的孩子也一樣。
如果只是因為被長輩催生,或者一時衝動,就匆匆讓小生命來到世上,卻沒有長遠的考慮。
那只會埋下不幸的種子。
其實,《孤兒怨》能夠長紅十四年,成為現象級電影。
正因為它的驚悚本身,就根植于我們的内心。
如果我們把「暗黑蘿莉」伊斯特這個形象拆解開來,會發現她早就集齊了互聯網幾大腥風血雨元素:
兒童,女性,殘疾人。
作為兒童,她易失控、充滿破壞力。
活像個一不小心就會被觸發的炸彈。
正切中了當下社會整體的「厭童」情緒。
有意思的是,伊斯特不僅能激發觀眾的厭童情緒。
還能幫觀眾發泄掉這種情緒。
因為她親手幹掉了熊孩子。
片中,養父母的兒子被塑造成了一個不明事理、招人讨厭的小孩。
于是,伊斯特把他騙到樹屋,試圖放把火把他燒死時。
給觀眾帶來的就不止是恐懼,還有一絲或許不願承認的快感。
這種又怕又爽的觀感本身,就是由于「懲治熊孩子」的厭童心理。
而作為女性,伊斯特更是厭女症的極端顯現。
她被刻畫成了一個陰晴不定,易怒善妒的女人。
對養父乖巧温順。
對養母則充滿敵意。
片中的主要衝突,都發生在她和養母之間,説難聽點,就是撕 ×。
戲裏,她被養母罵「賤人」。
戲外,又被觀眾罵「綠茶」。
也恰恰印證了,伊斯特身上濃縮了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厭惡情緒。
同時,沒有人能否認伊斯特的魅力。
因為這個角色本質上是按蛇蠍美人的路線來塑造的。
神秘,危險,誘惑。
片中還有一場戲讓魚叔印象深刻。
在把養母逼到住院後,伊斯特給自己做了一身性感短裙。
她款款走向沙發,依偎着養父,語氣暧昧挑逗。
這不是性化幼女嗎?
真刑啊。
但,導演高明就高明在充分拿捏了「不适」和「刺激」之間的尺度。
要知道,此時電影已經進入高潮前的鋪墊,觀眾其實都已經猜到了伊斯特的真實身份是成年女子。
所以,就像火燒熊孩子場面一樣,這場戲也把人性的張力撩撥到了一種極致。
最後,伊斯特作為殘障人士,她的生理缺陷本身被打造成了一種奇觀。
這早已是恐怖片中屢見不鮮的元素。
前不久,《消失的她》帶火的「畸形秀」(Freak Show)也是異曲同工。
《畸形人》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實際上,正是社會上對女性、兒童、殘疾人的排斥心理,造就了伊斯特這個形象。也讓《孤兒怨》成了一代流行文化符号。它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能夠影響現實。在娜塔莉亞的案件中,養父母僅憑一家之言,就讓很多人對可怖養女的故事信以為真。
媒體傳播時也帶着極強的傾向性,貼上《孤兒怨》的标籤,選擇有誘導性的照片,讓女孩完全處于輿論劣勢。
娜塔莉亞的悲劇,不正是社會的惡意所造成的嗎?
而所有博人眼球的獵奇故事,出人意料的反轉情節。不過都在逼迫我們直視人性的醜惡,甚至是自身的醜惡。《孤兒怨》作為一部小眾類型的影片,一次次照進現實。也不過是再次證實了——我們生活的世界,本就布滿真實的恐懼,遲疑的希望。
全文完。如果覺得不錯,就随手點個「贊」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