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理财經驗:強制跟投:VC的羅生門,歡迎閲讀。
" 上班返貧 " 多是當代打工人人的吐槽用詞,存不下錢歸存不下錢,但總不至于真的返貧,但是做一級市場投資的可不一樣,一不小心就血本無歸了。
" 辛辛苦苦搬磚,每年到手的工資不如交給公司的多,老板總是想着法把發出去的工資要回來。" 投資人真是花錢上班的冤大頭嗎?是什麼讓投資人又愛又恨,上班比坐過山車還刺激?
是跟投。
行業上行周期,它讓投資人以最快速度實現資產翻倍,甚至是财富自由;在行業下行周期,它成為了投資人的 " 至暗時刻 ";在機構看來,它是最能證明自身專業的 " 信物 ";在 LP 眼中,它是防範道德風險的一條鐵鏈。
跟投仿佛成了行業 " 羅生門 ":每個人都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對它進行表述和解讀。
一個怪圈
普遍來説,跟投分為基金跟投和項目跟投,其中基金跟投是針對合夥人及 VP 以上,直接或間接持有基金份額;項目跟投則大多針對中基層投資人,直接持有目标項目的股權,跟投額度普遍在項目總投資金額的 1%-30% 之間。
雖然美其名曰,跟投機制的設計是讓管理人和一線投資團隊都充分分享資產增值的紅利,但其背後另一層含義卻是一份保險:LP 對 GP 的信任度不夠,要求合夥人或者管理層跟投基金,以此希望 GP 把 LP 的錢當作自己的錢;同樣,機構對一線投資人的信任度不夠,要求一線投資人跟投進項目,以此希望投資人對自己的項目更加負責。
不信任感自上而下貫穿整個行業鏈條,尤其是在下行周期裏,每個人都感覺渾身不自在,形成一個怪圈。
楊揚(化名)所在的機構就設定了強制跟投機制,兢兢業業推盡調、推流程、推審核合同,付款流程的審批剛過,還沒還上一口氣,跟投通知就來了。
" 還有上限 300w 的通知説明,公司對我們是不是有什麼誤解?" 楊揚和朋友吐槽道。朋友回復:" 還好,只是設上限,不是設下限。" 強制跟投、設定下限的情況在行業遇冷時期越來越多。
" 想升職又害怕,當個投資經理跟投項目就算了,畢竟是自己看着投的,也想衝着高回報去,要是升到上面,讓你跟你投基金怎麼辦?"
基金清算一般在 7、8 年左右,比具體的項目跟投存在更多不确定性,有人開玩笑:投資人離破產只差一步 --- 升職。
" 周期太長了,用 20 歲手上的幾十萬去賭 30 歲虛無缥缈的幾百萬,這個賬我是算不過來的。"
過去有人跟投早期項目賺了幾十倍,提起跟投大家都很積極,并不是人人都有資格入局,如今跟投已經淪為投資人的 " 噩夢 ",被機構硬性要求,投資回報更是不知道有沒有、哪年哪月能到手。
" 二級市場行情低迷,一級市場又能好到哪裏去?行業紅利消失,五成投資人忙碌大半年一個項目投不出去,還有五成在為過去的非理性投資收拾爛攤子,誰有心思跟投。"
吊驢拉磨,大餅難咽
早年間,跟投作為吸引或留存優秀投資人而開出的一種激勵機制,在行業上行周期時,的确很有吸引力。
理想狀态下,投資人的薪酬結構為基本薪資 +carry+ 投成獎 + 跟投回報,然而現實總是不那麼性感。
首先投資人的基本薪資不如外界想象中的高,據《2020 年 VC/PE 機構薪酬與運營機制報告》顯示,分析師 / 研究員為 1.5 萬,投資經理為 2 萬,投資總監為 3 萬。
2020 年雖説已經過了 VC/PE 行業遍地撈錢的時期,但也還沒有出現降薪、裁員的慘狀。我們假定今天行業的薪資水平與 2020 年持平。
Carry 在近幾年一直被戲虐地稱為 " 都市傳説 ",只聽過沒見過。早年,機構怕投資人因為長期拿不到 Carry 跑路,用投成獎來留人,今天行業狀況兩級反轉,投資人提心吊膽生怕被裁員,投成獎自然也就取消了。
此種背景下,一次跟投差不多是普通投資人小半年的口糧。
" 自己的錢都不敢投進去,公司憑什麼把錢交給你投?" 一句萬能公式,公司直接占領道德高地,問得投資人啞口無言。" 再者説了,大家都是有頭有臉的投資人,沒錢跟投這話也説不出來。"
跟吧,總感覺自己被割韭菜,不跟又説不過去,投資人陷入無限内耗的跟投困境。
現在,大部分投資人的薪資機構幾乎只剩下基礎薪資 + 跟投回報,可跟投回報在多數投資人看來是遙遙無期的。
當國資 LP 成為資本市場的主力,他們訴求已經不再是追求投資回報最大化,反而在招商引資上對 GP 提出了更多要求。
GP 在精力分配上,劃出了一大塊交給招商,對于基層投資人而言,抱怨強制跟投機制也是對項目收益率的一種擔心,到底能不能賺錢自己心裏也在打鼓。
一方面,硬科技時代的投資回報率相比互聯網時期大幅下降,短期看不見回報,且很難講出資產大幅翻倍的故事。
從另一個角度來説,即使 LP 追求投資回報,但 LP 的錢本就是閒置基金,用于私募股權投資只是資產配置的一種手段。
風投之所以為風投就在于它是高風險高回報的事,行業對 LP 設有合格投資者門檻,風險嚴格設定在 LP 的承受範圍之内,但強制跟投的風險投資人是否能承受,就得問問投資人自己了。
" 想賺快錢去二級,一年連幾十萬的跟投風險都扛不住還做什麼一級?" 有投資人言辭犀利。
話是這麼説,一級市場本就是個吃資源的行業,不可否認在這個行業中大部分都是站在金字塔尖兒的 VIP 玩家,倒不是拿不出錢跟投,核心原因還是在于拿出去了,還能不能拿回來?
" 畢竟,公司砸了多少項目在手裏,心裏還是有數的。"
" 跟投無非是吊驢拉磨,行業紅利期,驢的脖子夠長,偶爾也能吃到前面吊着的蘿卜,行業一副一本萬利的‘和諧’場面。到了行業下行周期時,索性就把真蘿卜換掉,直接畫個假蘿卜貼在驢的臉上以蒙蔽雙眼。"
過去所謂跟投機制是激勵投資人,可提升對基金運作整體的專業管理水平和審慎盡職能力,有助于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等官方話術,在今天這個環境中已經不起作用了。
" 實在是大餅難咽。"
為何強制跟投?
年輕投資人吐槽起跟投倒是滔滔不絕,但也有更資深的投資人持相對觀點。
" 覺得跟投機制扯淡的投資人不是太年輕就是太純潔了。" 合夥人林宇(化名)認為,機構設定強制跟投是非常必要的手段。
" 跟投明面上的優點和缺點大家都懂,但背後也有行業不願意擺上台面來説的故事。前些年,投資人和 FA、創業者一起做局,騙投資拿回扣的事件比比皆是,甚至有些小機構的合夥人自己都幹這樣的髒活。作為 LP、作為機構合夥人要求強制跟投,防的就是内幕交易、利益輸送的風險。"
做投資除了專業還要正直,專業有硬性的指标可參考,至于正直,無從考量,只能防患于未然,将不正直的投資動作扼殺在搖籃。
" 在利益面前,不要太高估人性。一項機制既能防範道德風險,又能一定程度上降低收益風險,那麼它存在的意義就非常必要了。" 林宇説:" 不怕你菜,就怕你壞!"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不得不説,就是一線投資人是否有強制跟投,已經被很多 LP 當作機構投資決策認真負責的标準之一了,甚至成為了出資與否的關鍵因素。
行業這麼一卷之後,更沒有什麼商議空間了,也别管這個機制到底合不合理,在募資如此困難的今天,為了争取 LP 的認同,别人有的,我們也必須得有。
跟不上強制跟投要求的朋友們,那也不好意思。你對投資回報的野心、對 LPGP 的責任心,對自己決策的信心有一分的動搖,都説明你并不适合這個行業,或者説當下環境的這個行業。
強制跟投之所以會引起争議,核心原因還不是因為 " 強制 " 二字。某件事一旦被冠以 " 強制 " 二字,即使它再合理合法,也會顯得不太合情。
有些人性化的機構,提出了一些居中的解決方案,比如進一步降低強制跟投的起投金額,讓它看起來更加像一個表态,而不是一筆投資;又比如為一線投資人提供免息貸款,來降低個人的财務壓力,雖然并不能弱化所需要承擔的投資風險。
但是,接受的依然接受,诟病的依然诟病。
" 大水澆灌的時代過去了,行業在出清、去泡沫,日子的确難過,但那些能迎來收獲期的投資人大多都是懂得坐冷板凳的。" 林宇説。
創投家認為強制跟投最大的問題,在于未來一線投資人退出權益的保障。
" 你讓我負責,我願意負責。投賠了就認賠,但是如果賺了,機構們能保證一線投資人真正拿到收益麼?"
到時候,會不會又上演一波類似于回購糾紛的集中爆發呢?
説到底,還是行業裏有太多浮躁和焦慮。(本文首發于钛媒體創投家,作者|張翌楠 編輯|陶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