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劉昊然輸給許光漢,真不怪小黃鴨,歡迎閲讀。
這幾天全網都在圍觀許光漢的光屁股。
小看他了,但不覺得比翹臀更難得的,是他的少年感嗎?
(嚴格來説,是連屁股都透出少年感。)
就連曾經的少年感代名詞劉昊然,也輸給了 90 年生人的許光漢。
前陣子網友考古許光漢前女友的社交平台,生活化的女友視角,讓不少人無縫代入。
恰巧前兩天《燃冬》放出預告,網友卻對劉昊然和周冬雨一場浴室情欲戲倒了胃口。
來源 | 微博 @電影燃冬
比起對倆人绯聞戀情的反感,更多人惋惜的是,當年的牆頭昊然弟弟竟變成了油膩大叔,少年感蕩然無存。
少年感本不為年齡所限,而剛 25 歲的劉昊然卻已然像被奪了舍,怎麼捯饬氣質都不對味。
倒是最近《關于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簡稱《鬼家人》)流媒體上映後,主演許光漢和林柏宏這倆 30+ 台灣男星,反讓人品出了清新的少年感。
電影講述的是直男吳明翰(許光漢 飾)和名副其實的 " 死 gay" 毛邦羽(林柏宏 飾)因一場冥婚結緣的故事。
許光漢演一個年輕氣盛的直男警察,身材健碩,舉手投足都是大男孩的躁動氣性。
被毛邦羽附身後跳《舞娘》那段,明明是當街裸奔的戲碼,愣是被他演得搞笑又可愛。
林柏宏的少年感,憑的則是柔而不油的本事。
他演許光漢的鬼新郎,還是一個可愛鬼,常常下意識托腮、偷笑,既有姐妹感,又不矯揉造作,賣起萌也不會油花四濺。
哪怕作為背景板,各種小表情也很抓人眼球。
哭起來,又化身眼睛濕漉漉的卷毛小狗,我見猶憐。
比許光漢還大兩歲的他,也能精準诠釋出少年感的精髓——
氣質可以多變,但一定得清爽。
説起來,有一個發現是,台灣男星多少有點少年感牛逼症。
如果説香江美男的普遍氣質是一種神秘蘇感,那寶島男星則是一種輕盈的少年感。不管是台娛早年的實力派小生,還是新生代後起之秀,都有迹可循。
像林志穎、胡宇威這類天生娃娃臉的男星,本身就自帶少年感,且不以年齡為轉移。
少年感長相容易受戲路限制,但氣質上的輕盈不會。
可以説,少年感與厚重油膩感相對,但又不單純指奶氣,具象化來看,大概是一種動物感,靠粗粝的野生感提供靈氣。
大框架大五官的粗眉奶狼,比如金城武,還有早年台偶裏不大出名的劉至翰。
自帶霸總氣場的邱澤,則是氣質憂郁、安靜警覺的小鹿。
今年在《不良執念清除師》走紅的新生代演員曾敬骅和彭千祐,則是奶兇的哈士奇和獨自開朗的乖順金毛。
若再細化,還可以氣質的冷暖作區分。
像彭于晏和陳柏霖,這類男星屬于暖系少年感,明朗又健康,笑容極具親和力。
許光漢和林柏宏也可歸于此類,但更加清瘦有棱角,也更有男友感。
來源 | 哔哩哔哩 @甜菜地的守望者
而冷系少年感,氣質更迷離陰郁,情緒感染力主要集中在眉眼之間。
這就不得不提少年感的始祖級代表,張震。他靠的,便是幾十年如一日的澄澈眼神,像一汪清泉,讓對視者瞬間平靜。
即便打扮成硬漢形象,也不會讓人覺得氣質變了,還是能從清透的眼神裏品出熟男的少年感。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裏,飾演單刀赴會的跛腳老大 Honey 的林鴻銘,則是一種孤寂哀傷、" 少年也識愁滋味 " 的氛圍冷感。
但甭管冷系暖系,合而為一的共通特質,又可歸為一個純字。
比如同樣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裏,飾演小馬的譚志剛就有種心中無憂慮的純真,在昏暗的影院裏也擋不住他發亮的眼神。
此外,還可以表現為易解讀的純情。
比如陳昭榮。在《青少年哪吒》裏,他是像風一樣不問歸期的混沌少年,江湖感滿滿。
但在《征婚啓事》裏,埋頭講話的時候一邊小心翼翼抬起眼眸試探對方,一邊自嘲似的輕笑着,隔着螢幕都能共感到他的難為情。
如果説,陳昭榮的少年感多少沾了鈍感長相的光,那再來看看被稱為最帥馬文才的陳冠霖。
按理説,他本是長相更有侵略性、氣質自帶蘇感的一類男星,熟男氣重于少年氣。
但早年在台灣鄉土劇演配角,就顯露了帶點狡黠氣的少年感。
30 歲出演《風摧邊關》裏的匡連海,被高圓圓偷親後從不确信到竊喜的抿嘴一笑,仍仿佛一個情窦初開的少年,初戀氛圍呼之欲出。
你看,性張力和少年感并不相斥,相反,少年感還能為性張力助益,相輔相成。
其實以上所列舉的台灣男星本身類型各異、底色不同,而少年感不過錦上添花罷了。
換言之,少年感和原生氣質是不衝突的。
説回開頭,劉昊然為什麼會輸給許光漢?
某種程度上來説,少年感是路人緣的代名詞,而路人緣則是一種玄學。
劉昊然當年被封四大牆頭之一就是因為路人緣好,長相是鄰家弟弟既視感,綜藝裏又是高智商顯眼包,成了不少人的夢中情弟。
可一旦路人緣翻車,少年感自然也會受影響。
比如,因《想見你》莫俊傑一角走紅的施柏宇,也曾被誇過有少年感。
但前不久在綜藝裏陷入強吻風波後,形象也随着濾鏡稀碎,看起來油膩不少。
再往前追溯,柯震東曾也是備受追捧的少年感代言人。
可在罪行東窗事發後,觀眾便再無法将他和少年二字聯系上了。
之于劉昊然,若把他少年感(路人緣)的丢失全然歸咎于周冬雨,屬實有點冤。
更别扭的地方在于,氣質的錯位。
如今的劉昊然哪兒變了?
單看臉,他本不缺少年感,被嘲的不修邊幅也不影響質樸的原生氣質,甚至早些年這種穿着校服素顏走機場的粗糙畫風還曾作為少年感的力證。
但對年輕男藝人來説,蓄胡 + 放棄身材管理,就是比歲月更鋒利的殺豬刀,年齡感飙升得比發際線上移的速度還快。
説白了就是,氣質不輕盈了。
當然,也不必強求少年感,可劉昊然真正尴尬的地方在于,失了少年感,但又沒完全失。
少年的裏子披着中年的皮,看似成熟又稚氣未脱,給人故作成熟的尴尬觀感。
來源 | 微博 @電影燃冬
内娛小生的轉型思路大多是,擺脱少年感标籤,想辦法變糙。
能理解為角色服務的初心,但轉型并不等于割舍少年感。
況且也不是説割就能割,倒容易陷入成也少年感,敗也少年感的僵局。
反觀台灣男星,大多是随着年齡增長不同氣質的疊加,從而形成更豐富耐品的氣質。
比如彭于晏早期也是氣質單薄的奶氣小生,23 歲和楊謹華搭戲時姐狗感就很重。
而後期的 plus 版彭于晏,拍《邪不壓正》時已經 36 歲,哪怕一身腱子肉平添了成熟男人的氣息,笑起來也不妨礙臉上的少年氣。
和許晴搭戲時,則成了更有性張力的姐狗感。
少年感之于他們,不是轉型路上的障礙。
不需要硬凹,也不需要刻意擺脱,因此不容易被它束縛住,少年感反而成了不管什麼年齡都能自然流露的魅力。
來源 | 哔哩哔哩 @初三八班小朋友
因此,我們總看到這些 " 大齡男星 " 還能毫不違和地出現在校園題材裏,不顯老氣油膩地飾演意氣風發少年郎,甚至駕馭不同題材裏風格各異的角色。
正如當年 29 歲的許光漢既演得了 17 歲的明朗少年,同樣 hold 住了 37 歲的熟男李子維。
吳慷仁戲路就更廣了,比如 37 歲出演《俗女養成記》時,就诠釋了什麼叫集少年感和小叔感于一身。
非但沒讓人覺出不對味,還能在少年感之外咂摸出新鮮感,這大概便是對少年感的有效利用。
當然,少年感并非台灣男星限定,但如何駕馭,的确是目前内娛男星所欠缺的。
對于本身少年感濃厚的男演員來説,轉型看似更難,但也有優勢。
難的是,少年感可能限制戲路的寬度,但也可能走得長遠,前提是,得有控制自己不變油膩的能力。
好比内娛的日系感少年代表,彭昱暢,就總因彈性身材管理導致顏值不穩定。
當年出演《燃野少年的天空》男主,就被吐槽和清爽少年 " 胖若兩人 ",畫風都變油膩了。
然而,在高适配度的青春片裏折戟,卻在另一部颠覆形象的電影裏有效轉型(僅指造型)。
在另一部未上映的電影裏,他演一個重症病人,造型也無甚少年感,乍看還讓人幻視潘斌龍。但最關鍵的是,他能讓人相信這就是角色本身,一個因患病而形象潦草的普通青年。
變糙了,但不會有人説油膩。
來源 | 微博 @電影我們一起搖太陽
少年感,其實可以是很精神層面的東西。
台灣新電影時期,叛逆男孩是導演借以表達時代情緒的核心題材之一。
《青少年哪吒》中的李康生處于青春期的陣痛與迷茫中,認不清自我,找不到價值。
但,他偶然聽到廟裏的神婆説自己是哪吒三太子轉世。
于是他尾随混混,打擊邪惡,釋放難以壓抑的欲望與激情。
少年氣,是隐秘又不可一世的英雄主義。
又如《少年吔,安啦》裏的阿國阿兜,盡情放縱,揮霍青春。
可偷偷在日記裏寫下的,卻是無法掩飾的哀傷和孤獨。
少年氣,亦是英雄主義下的凡人愁苦。
台灣男星提供的啓示其實是," 少年感 " 一詞,已經轉化為男明星的一種精神面貌。
它不單寫在臉上,還關乎言談舉止、心态、業務能力和人格魅力 …… 以多維的定義存在。
就像内娛也不乏像樸樹這樣真摯的赤子之心。
港娛也有像哥哥這般温柔坦蕩,既純真又成熟的精神符号。
大眾喜歡少年感,并非對 " 男人至死是少年 " 和男性白瘦幼審美的吹捧,而只是對不沾染有毒男子氣概的、自律的合格男藝人的渴求。
如今的内娛,也頗有些尋回少年感的迹象。
好比最近的《封神第一部》,烏爾善的訓練營成了男菩薩制造機,從外形上給男演員去油。
除了帶火一批質子團之外,楊玏飾演的伯邑考戲份極少,卻也讓人印象深刻。
不少人驚覺,此前都市劇裏的 " 渣男專業户 " 竟成了 " 新晉白月光 "。
30+ 又怎樣?依然能在他眼裏看到少年感。
來源 | 微博 @電影封神第一部官方微博
從自來水的狂歡盛況來看,本質同樣是給少年感買賬。
説到底,評判有沒有少年感的權力,最終還是掌握在大眾手裏。
而今天圍繞男星少年感的讨論,不斷印證的一個事實卻是——
男星的職業壽命比女星的花期更長。
如今互聯網常見的一種雙标現象是,無論是身材管理還是道德底線,在對女明星吹毛求疵的同時,卻對男明星一再寬容。
娛樂圈從不缺少年,也總會出現常品常新的少年感,且不受年齡所限。
因而少年感之于男明星,是一種褒獎,更是一種責任。
年齡優勢和環境的寬容降低了他們的試錯成本,但畢竟不是長期飯票。
倘若不被大眾買賬,那可就跟 " 男人至死是少年 " 一樣,真成一句諷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