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補貼新政下的廣州:造車第一城,不做“偏科生”,歡迎閲讀。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宋豆豆、鞏兆恩、見習記者 焦文娟,廣州、北京報道
跨越 406 公裏,從潮州到廣州,汪晨只為用最實惠的價格買到一輛新車。
汪晨的家鄉位于廣東省潮州市,這裏只有一家鴻蒙智行體驗中心,只售賣問界旗下產品,問界 M5、M7 等車型都是 SUV,但汪晨更想要一輛轎車。今年 4 月,新款智界 S7 上市後,他心動了,但遲遲沒有下手,直到廣州市最新的補貼政策來臨。
9 月 1 日,廣州市發布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包括汽車報廢補貼和置換更新補貼。其中,報廢舊車購買新能源車,補貼 2 萬元 / 輛;購買 2.0 升及以下排量燃油車,補貼 1.5 萬元 / 輛。
置換補貼分為三檔:按照 7 萬元(含)~15 萬元、15 萬元(含)~25 萬元、25 萬元以上,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分别補貼 9000 元 / 輛、1.3 萬元 / 輛和 1.6 萬元 / 輛;購買燃油車分别補貼 8000 元 / 輛、1.2 萬元 / 輛和 1.5 萬元 / 輛。該政策持續到今年 12 月 31 日。
" 政府補貼的 1.6 萬元疊加廠家補貼,原本近 27 萬元的智界 S7 MAX 優惠 3.6 萬元。" 一名鴻蒙智行體驗店的銷售向 21 世紀經濟報道介紹。汪晨認為,這樣的價格值得他奔赴百公裏去買車。
放出 " 補貼大招 " 背後,廣州正拼命提振汽車市場的消費活力。
廣州曾是 " 中國汽車第一城 ",擁有包括廣汽集團、廣汽豐田、廣汽本田、埃安汽車、小鵬汽車等近 20 家整車制造企業、500 家汽車零部件企業。燃油車時代,中國每 10 輛汽車中,就有一輛來自廣州。在中國中高級轎車市場最快達到 200 萬輛的凱美瑞,也誕生于此地。
但在新能源轉型浪潮中,廣州漸落下風,影響了廣州汽車整體銷量。據中汽數研,今年前 7 個月,廣州汽車銷量 29.18 萬輛,落後于北京(34.98 萬輛)、成都(34.20 萬輛)和上海(32.14 萬輛)。
恰逢 " 金九銀十 " 銷售黃金期,新一輪 " 以舊換新 " 政策公布首周,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走訪了廣州多家 4S 店、商超直營店,實探新政效果如何。
" 地補 " 疊加 " 廠補 ",傳統車市旺季有望回歸
補貼新政公布後的首個周末,走進廣州越秀區北京路,原本服裝店、小吃店扎堆的商業街被熱門新車占據——智界 S7、寶馬 i4、小米 SU7、方程豹豹 5 等新車扎堆亮相。為了拉動汽車消費,廣州越秀區商務局等主辦方舉辦了一次汽車消費活動。
新車旁邊大多是最新的宣傳海報," 廣東省汽車置換補貼重磅來襲,燃油車最高達 1.5 萬元 / 台,新能源最高達 1.6 萬元 / 台 ",寶馬電動車旁邊的海報寫道。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走訪發現,大約 1500 米的步行街,這樣的宣傳海報超過 10 張。他們響應着新政的号召,無聲地提醒着走過的路人——該換車了。
"9 月 1 日補貼新政公布後,我所在的門店 MONA M03 的下單量達到 100 多單,現在下定需要等 8-10 周。" 一位小鵬銷售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而在 9 月 1 日之前,"3-5 周就能交付 "。
但政府補貼的發放相對緩慢," 消費者按照正常價格買車後,3 個月甚至半年才能到賬 ",上述小鵬銷售稱。為了打消意向車主在下單環節的猶豫,車企紛紛出台了 " 廠補 " 政策。
小鵬銷售介紹,現在下定小鵬汽車 MONA M03,消費者除了可以享受廣州市置換補貼 9000 元外,還有小鵬提供的置換優惠 3000 元。原本需要 12.98 萬元的 620 續航的 MONA M03,消費者申請補貼優惠後,總計便宜 1.2 萬元——相當于打個九折。
21 世紀經濟報道在小鵬門店拍攝
距離北京路最近的鴻蒙智行體驗店,人頭攢動。一位鴻蒙智行銷售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9 月 1 日,廣州的智界 S7 MAX 版本有 70 餘台," 在各種補貼刺激下,現車賣光了。"
上述銷售表示,消費者下定智界 S7 MAX,疊加政府 1.6 萬元的置換補貼,總計能優惠 3.6 萬元左右。
據 21 世紀經濟報道不完全統計,寶馬、吉利幾何、岚圖、比亞迪、廣汽豐田、埃安等近 10 家車企均推出了 " 廠補 ",廠補優惠在 3000 元 ~2 萬元,基本是車價的 8~9 折。
" 補貼額度和售價及成本成比例制定,比如 Aion Y 售價較低,部分車型提供 3000 元置換補貼,最高配置的 Aion LX Plus 補貼達到 1 萬元。" 廣汽埃安内部人士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他指出,埃安給出的額外補貼和今年以舊換新補貼并沒有強關聯,前兩年也一直有推出相關補貼。
但也有銷售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在補貼政策刺激下,實際置換有所增長,但消費者的咨詢量更多。為了等待更高的 " 廠補 ",部分購車者仍在觀望。
廣州天河區,一家比亞迪汽車王朝網 4S 店内,為了幫助顧客提供最佳的優惠方案選擇、操作置換手續,比亞迪安排了專門的工作人員對相關政策進行講解與評估。
一位比亞迪工作人員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政策開始首周,店裏人流量和上月相比有一定回升,尤其休息日,以家庭為部門過來看車的人很多," 大約有将近一半的人,看車時會詳細咨詢‘以舊換新’補貼的具體内容。"
" 很多上一輪補貼猶豫的消費者在更高的補貼下選擇即刻置換,實際置換有所增長。" 上述比亞迪銷售稱,但目前店内留存的意向置換客户更多,大多在考慮選擇報廢更新補貼還是置換更新補貼、入手車型價格,以及等待更高的 " 廠補 "。
" 畢竟補貼一直到年底,目前大家還是在咨詢了解階段。" 上述銷售人員判斷。但他預計,此次 " 以舊換新 " 力度非常大,牌照限制也沒有那麼嚴格,預計接下來較長一段時間内,置換用户會顯著增長,從而進一步帶動銷量提升。
華泰證券在研報中指出,地方補貼跟進下,觀望需求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釋放效果好于預期,行業逐步進入 " 金九銀十 " 傳統旺季。據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新一輪 " 真金白銀 " 補貼下,廣東目标全省汽車置換更新力争達到 14.3 萬輛,汽車報廢更新力争達到 13.5 萬輛。
過去 5 年,補貼重點從低價車到高價車
如此大力度的補貼,廣州也是第一次。
廣州市實施汽車補貼政策始于 2020 年。當時," 國補 " 仍是汽車市場的補貼主力,補貼的對象是新能源車企,而非消費者。疫情期間,為了拉動汽車消費,廣州于 2020 年 3 月出台了 " 地補 " 政策——對置換或購買 " 國六 " 新車的消費者給予 3 千元補助,對買新能源車的消費者綜合性補貼 1 萬元。
2022 年,新能源國補進入最後一年,各地大規模補貼開始接力。
當年,廣州市實施依據價格分檔補貼的政策,經濟型市場新能源車型是補貼主力。按照 10 萬元至 20 萬元(含)、20 萬元至 30 萬元(含)兩檔,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的補貼金額分别為 1 萬元 / 輛、8000 元 / 輛。
2023 年國補取消,廣州市再次加碼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持續補貼經濟型下沉市場。按照 10 萬元(含)至 15 萬元、15 萬元(含)至 20 萬元、20 萬元(含)以上價格區間分為三檔,補貼金額分别為 1 萬元 / 輛、8000 元 / 輛和 6000 元 / 輛。
補貼效果立竿見影。10 萬元至 20 萬元的經濟型市場是廣汽集團新能源車型所在的主要價格帶,在補貼政策的影響下,廣汽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持續走高。據廣汽集團公告,廣汽集團新能源汽車 2022 年、2023 年銷量分别為 30.95 萬輛和 54.96 萬輛,分别同比增長 116.7% 和 77.55%。
随着廣州市居民的汽車保有量上升,增量市場不再,為盤活存量市場促進汽車消費,今年以來,廣州推出兩輪汽車 " 以舊換新 " 補貼政策。補貼主力也由低價車轉向高價車。
5 月 1 日,廣州市發布《廣州市申報 2024 年汽車報廢和置換購新車相關補貼操作指引》,鼓勵消費者将老舊汽車通過報廢和置換方式更新為新車。其中,消費者報廢更新新能源汽車補貼 1 萬元,報廢更新燃油車補貼 7000 元。
置換則分為三檔,按照 7 萬元(含)~15 萬元、15 萬元(含)~25 萬元、25 萬元以上,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分别補貼 3000 元 / 輛、5000 元 / 輛和 8000 元 / 輛;購買燃油車分别補貼 2000 元 / 輛、4000 元 / 輛和 7000 元 / 輛。
" 政策落地初期,刺激效果未及市場預期,對車市拉動效果不突出。" 浦銀國際在研究報告中指出。據中汽數研,今年 6 月,廣州汽車銷量環比微降 0.41%,今年前 6 個月,廣州汽車銷量為 24.70 萬輛,同比增長 6.81%,不及北京、成都、上海。
浦銀國際的調研指出,部分車企的反饋顯示,本次汽車以舊換新政策補貼的力度處于中間水平,低端價格段的消費者仍買不起新車,而對高端價格段消費者的刺激則略顯有限,車企端對于此前補貼政策帶來的額外銷量預期不高。
7 月,國家發改委、财政部印發《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幹措施》的通知,統籌安排 3000 億元左右超長期特别國債資金。汽車則是以舊換新政策的重要支持領網域。9 月 1 日,《廣州市用好超長期特别國債資金加力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實施方案》的通知正式施行,再次加碼汽車以舊換新補貼。
相比第一輪,廣州響應國家提高了補貼标準。報廢更新新能源汽車補貼 2 萬元、報廢更新燃油車補貼 1.5 萬元,較之前分别上漲 1 萬元、8000 元。置換更新補貼方面,第二輪相較第一輪增加 6000 元 ~8000 元。
第二輪以舊換新補貼正在全國多地陸續開展。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比了包括北京、上海、重慶在内的 9 個城市汽車以舊換新補貼政策後發現,就置換補貼的最高金額而言,和廣州補貼力度相當的是深圳、武漢,其次是北京、上海,後兩個城市買一輛車最高補貼 1.5 萬元。
" 中國汽車第一城 " 易主後,廣州的焦慮和雄心
補貼力度位居全國城市前列,廣州想要奪回 " 中國造車第一城 " 名号的雄心呼之欲出。
今年前 5 個月," 中國汽車第一城 " 名号易主,據國家統計局,廣州汽車總產量 94.73 萬輛,同比下降 19.9%,被重慶反超。同期,重慶汽車產量 99.71 萬輛,同比增長 16.1%。
而汽車產業是廣州三大支柱產業之首,今年上半年,由于汽車制造業生產承壓,實現的增加值下降 16.4%,拖累了整體工業表現——廣州規上工業增加值下降 0.8%,導致廣州 GDP 僅同比微增 2.5%。廣州 GDP 也被重慶反超。
過去五年,廣州曾蟬聯 " 造車第一城 " 的美譽。2019 年,全國汽車市場仍在下行期,但憑借 292 萬輛的汽車產量,廣州超過上海榮登 " 中國汽車第一城 ",并在此後連續四年保持正增長,2020 年 ~2023 年,廣州汽車產量分别為 295.21 萬輛、296.44 萬輛、313.68 萬輛和 317.92 萬輛。
第一名背後,是廣州汽車近 30 年的布局。廣州是 " 市場換技術 " 策略的早期受益者,廣州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于 1997 年成立,之後鎖定日系車聯姻,首個聯姻對象是本田。豐田、三菱、日產等品牌也陸續在廣州成立合資公司,廣州汽車工業的大格局基本成型。新能源浪潮興起後,廣州還将小鵬、文遠知行等新勢力、自動駕駛科技公司收入麾下。
" 廣州汽車產業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合資品牌的發展,長期依靠合資車企利潤,豐田、本田等在華最大的生產基地都在廣州。" 有汽車業内人士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自 2018 年開始,廣汽本田、廣汽豐田等日系品牌產能爬升迅速,帶動了廣州汽車產量的騰飛。2018 年,廣汽本田的產能是 60 萬輛,產能利用率達到 125.12%。到了 2022 年,廣汽豐田、廣汽本田、廣州日產的產能分别為 100.9 萬輛、76.8 萬輛和 48.3 萬輛,三家加起來為廣州貢獻了 226 萬輛產能,占比廣州當年汽車產量超過 7 成。
但今年上半年,合資品牌整體下滑的大背景下,日系車企產量也進一步下滑,廣汽豐田的產量約為 34 萬輛,廣汽本田和廣州日產的產能不足 20 萬輛,多家工廠產能利用率不足 50%。
這也影響了其對廣州汽車產值的利潤貢獻度,上半年,廣汽本田和廣汽豐田營收分别為 306.68 億元和 521.5 億元,分别下滑 28.35% 和 29.58%。
燃油車基盤受到影響,新能源紅利還未吃到。日系車在新能源轉型上動作較慢,其他新能源車企也未能讓廣州的新能源產業翻身。
小鵬汽車的老廠在肇慶,廣州工廠 2023 年才投產。埃安去年生產了 50 萬輛新能源車,是廣州的主力軍,但銷量卻以網約車市場為主,今年上半年,網約車市場漸趨飽和。
因此,過去五年,廣州榮登汽車第一城的光環之外,暗藏隐憂。2022 年和 2023 年,廣州新能源產量分别是 31.37 萬輛和 65.16 萬輛,新能源滲透率分别為 10%、20%,即燃油車占比超過八成。這一數據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乘聯會數據顯示,從 2020 年到 2023 年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從 5.4% 攀升至 31.6%。
重慶、深圳、上海、合肥等城市卻在玩命發力新能源。
深圳背靠比亞迪,去年新能源產量達到 178 萬輛,位列全國新能源產量第一名。上海有特斯拉坐鎮,2023 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累計交付量達到 94.7 萬輛,在其全球產能中占比過半。去年,上海生產了 128.7 萬輛新能源車,新能源滲透率接近 6 成。
重慶是長安和賽力斯的大本營,雖然 2023 年新能源滲透率為 21.6%,但今年上半年,在問界之外,長安新能源旗下深藍、啓源銷量也進一步提升,重慶新能源汽車產量因此達到 39.14 萬輛,同比增長 1.5 倍,新能源滲透率達 32.24%。在新能源和自主品牌的帶動下,今年前五個月,重慶汽車產量拿到全國城市第一名。
" 未來 2~3 年整個汽車行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将面臨新一輪大洗牌,強者恒強,資源會逐步向頭部車企集中,廣州缺乏像上海特斯拉、深圳比亞迪等強有力的龍頭車企,面臨一定壓力。"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财税貿易與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韋福雷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短期靠補貼,長期靠新能源轉型
在業内看來,地方鼓勵汽車消費政策較為直接、針對性較強,短期内可以大幅拉動銷量。但長期,廣州仍需靠清晰的規劃。
今年 8 月,廣州出台《關于促進汽車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 ( 公開征求意見稿 ) 》 ( 以下簡稱 "《征求意見稿》" ) 。按照規劃,2027 年,廣州市實現汽車產量超 320 萬輛,規模以上汽車制造業產值超 6700 億元,基本形成以乘用車為主,商用車、專用車協同發展,燃油、混合動力與新能源技術并行提升的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實現新能源汽車產量超 150 萬輛,培育 1~2 家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超 50 萬輛的汽車企業。
四年前,廣州曾出台《關于促進汽車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将兩份檔案做了對比:
· 相比四年前将目标實現定在 2025 年,此次《征求意見稿》中預期有所延長,将時間定在 2027 年。
· 汽車產能由 500 萬輛下調至 320 萬輛,汽車制造業產值目标由萬億規模下調至 6700 億元。
· 新能源汽車產能由 100 萬輛提升至 150 萬輛。
·《征求意見稿》還明确了燃油、混合動力與新能源技術并行提升的路徑。
" 這是正常的動态調整 ",韋福雷告訴記者,距離 2020 年檔案出台已經過去四年,四年來新能源汽車行業變化非常大。廣州 2020 年定的目标其實是符合當時市場條件的,擁有廣汽傳統車企,也有埃安、小鵬等新能源車企,但近兩年比亞迪等擴張得很快,新能源滲透率在提高但增速也在放緩,所以廣州根據當前的情況進行目标的适當調整,合情合理。
廣州新能源車企也在奮力轉型。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在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為尋求更高速的增長,埃安開始轉變純電產品策略,計劃布局插混 / 增程市場,產品将明年投放市場。
廣汽高管此前在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廣本和廣豐不放棄在節能車方面的優勢,同時要加快電動化步伐,加大自主研發對合資企業的反哺,提供共同平台實現聯合開發。
為了提振銷量,廣汽集團、小鵬等車企還盯上了出海。小鵬今年二季度海外銷量的貢獻首次超過 10%,進入了歐洲、中東、拉美等 30 個國家和地區。廣汽集團上半年汽車出口量 6.8 萬輛,雖數量不及奇瑞、比亞迪等車企,但同比增長約 190%;上半年新拓展 26 個市場,馬來西亞工廠、泰國工廠先後建成投產。
表現好的車企,還能收獲政府真金白銀的獎勵。《征求意見稿》中也提及,對于新上市的新能源(含混合動力)乘用車、商用車量產車型,按不同品類給予每個車型不超過 5000 萬元獎勵,每個企業每年不超過 1 億元;對以上新車型首個完整年度銷量超 3 萬輛的,每個車型分等級給予不超過 1 億元推廣獎勵,每個企業每年上限 1 億元。
前述業内人士告訴記者,政府部門提供獎補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并不少見,但目前廣州地方财政壓力較大,依靠獎勵推動的前景并不明朗,具體細則也未出台。
長久以來,廣州汽車產業 " 整車強、零部件弱 " 的結構性矛盾也一直存在。2022 年,廣州汽車產業整零比僅為 1:0.47,遠低于汽車工業發達國家 1:1.7 的比例。與長三角地區擁有較多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利潤率的核心零部件產業相比,珠三角地區零部件產業競争優勢不突出。
廣州車企高層曾告訴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主要整車廠帶動下,廣州市擁有零部件企業 500 多家,但當前廣州整車零部件產值偏低。" 一台車 1 元的價值,只有 0.33 元來自廣州的零部件供應商,比例偏低。"
廣州也在加速補齊短板。廣州擁有文遠知行和小馬智行等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提供商,2024 年 7 月,寧德時代在增城的布局,為廣州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廣州 2024 年重大項目投資中有 31 個智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項目。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廣州支柱產業中的電子產品制造業、汽車零配件制造業完成投資分别增長 36.1% 和 61.5%,汽車零配件投資占汽車制造業投資的比重接近七成。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汪晨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