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容錯”成關鍵詞 地方國資創投考核優化進行時,歡迎閲讀。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老盈盈 作為廣州一家國有創業投資機構的負責人,林偉一直面臨很大的業績考核壓力。
在傳統的考核方式下,一只創投新基金從設立當年就開始進行考核,如果當年不賺錢就算虧損。在林偉看來,這種考核方式有值得商榷之處,因為基金不可能一成立就能把資金全投出去,投出去也不可能馬上就產生利潤。
經過他一系列的努力,得到的反饋是,初步可以延遲至基金成立的第五年開始進行考核。林偉認為,基金投出去後五年會取得一些階段性成果,所以此時進行考核比較合适和合理,畢竟不能一直不考核,也要防止出現 " 基金設立了兩三年,資金都不投出去 " 的問題。
近日,國務院國資委、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出台政策措施,提出針對國資創業投資 " 不敢投 "" 不願投 " 等問題,健全符合國資創投特點的考核和盡職合規免責機制的要求。
多位地方國資創投機構的負責人告訴經濟觀察報,2024 年以來,國資創投在考核和容錯機制上有了一些改變,例如投資項目的市值考核計算方式初步可以不按全部市值計算;基金存續期從七至八年延長到八至九年;每年對政府引導基金的返投認定進行動态調整,延長政府引導基金的投資期限等。
業内人士也表示,國資創投的容錯、盡職免責機制要真正落地還有不少難點," 捆住手腳 " 的束縛需要進一步松綁。
優化考核指标
林偉告訴經濟觀察報,相關部門每年會對國資創投機構設定考核指标,如果資金來自财政預算安排,這筆資金是不能閒置的。考核指标中包含财務和經營指标,例如投資項目的估值和利潤、投資項目的數量、投資額度、招商引資項目的數量、投資的企業能否評上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等。這些指标對于國資創投機構的負責人來説是很大的考驗。
2024 年以來,林偉多次找到相關領導,反映訴求。在他看來,創投是投資市場裏比較特殊的領網域,是基于股權進行的項目投資,需要兼顧項目成長空間和業績預期兑現,應該和產業類的投資區分開,基金一成立就進行考核的方式值得商榷。
2024 年,廣東省出台了相關政策,積極探索新的國有投資機構考核機制,其中 " 不以國有資本保值增值作為主要考核指标 " 的提法引發了廣泛關注。2024 年 8 月 6 日,廣東省人大常委會發布《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于 2024 年 10 月 1 日起正式施行。該條例提出,省人民政府科技、财政、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等部門對國有天使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的投資期和退出期設定不同考核指标,綜合評價基金整體運營效果,不以國有資本保值增值作為主要考核指标;省和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國有創業投資機構業績考核、激勵約束和容錯機制,推動國有創業投資機構加大對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的支持。
在溝通中,相關領導比較支持林偉的看法,基本同意延遲至基金成立的第五年開始進行考核。林偉認為,未來業績考核或許還可以涉及比例,例如第一年要求賺百分之幾,第二年、第三年回報比例可以逐步增加。
同時,林偉還在争取項目的市值考核計算方式的改變。林偉稱,投後管理有一個考核指标是投資項目的市值,以前按全部市值計算,由于市值是變動值,按實時的市值計算會影響利潤,尤其是受外部局勢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響,股票波動非常大,市值變動也非常大。例如按照以往的考核方式,被投企業的淨利潤為賺 10 億元,股票市值跌了 15 億元,最後計算的結果是虧損 5 億元。" 這種考核方式下產生的壓力會很大,特别在大環境不好的時候,往往‘躺着中槍’,怎麼努力也不行。" 他説。
林偉也明白完全不考核市值也不可能,所以設定一個合理的比例可能更為重要。目前,林偉和相關領導達成的初步意向是計算一半市值。市值考核機制的改變也是一把 " 雙刃劍 ",當股票波動大時,計算一半市值對國資創投機構的考核是利好,但是如果國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刺激上市公司的股價不斷上漲,這樣計算一半市值對國資創投機構的考核又沒那麼有利。無論按照哪種方法計算,都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合理設定考核比例,能讓國資創投機構兼顧當期經營利潤和對投後管理的貢獻。
束縛仍存
一位深圳的區網域性國資引導基金負責人告訴經濟觀察報,目前相關部門正在修訂區網域的引導基金管理辦法,盡量讓合作的市場化普通合夥人(下稱 "GP")能更有動力,既能賺錢,又能把一些明星的項目引進到該區網域。現在有很多機構找到他們,希望可以延長引導基金的投資期限,給予企業更多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他們原則上都會同意,而且還會根據所投企業的質量,對每年的返投情況進行動态調整。
一位杭州國有控股的 GP 負責人表示,過去對創投沒有一個特别明确的認識,認為 PE 和創投沒有嚴格的區分,都是按照七至八年的存續期限設定。但是直到最近幾年 IPO 退出渠道受到影響,在實踐過程中,七至八年的存續期不足以讓企業完成整個成長周期。
這位 GP 負責人透露,目前上級國資的容忍度是可以對存續期延長一次,期限為一年,即從七至八年變成八至九年。根據 2021 年發布的《浙江省產業基金管理辦法》,基金投資項目投資存續期限一般不超過八年,經相關審議決策程式批準後可适當延長。
上述 GP 負責人表示,延長一年還是不夠。因為鼓勵投早投小,從企業自身發展的規律來説,應該還要更長的培育期,才能符合整個企業的成長周期,所以希望國資監管在存續期限上的容忍度能夠再提升一些。
上述區網域性國資引導基金負責人表示,如果與 GP 籤署了到期退出協定,那麼到了退出期一定要走退出程式,如果不退出的話,未來可能過不了審計審查這一關。這位負責人也在呼籲,希望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延長基金的存續期。
此外,面對退出難題,一位創投機構人士認為,目前很多機構存在通過 S 基金(二手份額轉讓基金,即專注投資私募股權二級市場的基金)退出的訴求。不過,S 基金又面臨很多痛點,例如由于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估值等問題,國資類型的有限合夥人(下稱 "LP")在引入 S 基金上有很大的顧慮,不願或者不敢決策,所以目前 S 基金退出的可操作路徑還不明晰。在業内人士看來,事實上,從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的角度來説,如果資產沒有流動性,保值增值便無從談起。
上述區網域性國資引導基金負責人認為,國資機構完全願意成為 " 耐心資本 ",但是國資機構自身又有很多條條框框的限制條件,很多事情不是單從國資機構的層面就能夠解決的,例如國資機構要接受政府的考核,但領導的任期往往有時間限制。此外,各地的國資機構資金來源有很大的區别,有的來自财政預算,有的來自發債或者銀行融資,前者固然 " 财大氣粗 ",後者每年需要承擔利息成本,如果需要不斷延長存續期,高昂的利息成本是國資機構難以負擔的。
中國投資協會股權和創業投資專業委員會與 LP 投顧聯合發布的《2024 年國有投資機構激勵與盡職免責(容錯)機制調研報告》指出,當前國資機構的管理架構主要由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業務部門與财政部打 " 組合拳 "。但在實際運作中,業務部門肩負扶持產業發展、基金返投等訴求,而财政部門有提高财政資金使用效率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要求,這套 " 組合拳 " 極易誤傷國有投資機構。
設定容虧率的合理性
2024 年以來,湖北、成都、上海等地出台了完善激勵容錯免責機制的相關規定,改革完善基金考核、容錯免責機制,支持引導國資成為真正的 " 耐心資本 "。
7 月 25 日,成都高新區發布全生命周期資本支持服務體系,針對種子、天使、創投、產投、并購基金等不同階段、不同類别的政策性基金設定 30%~80% 不等的容虧率。7 月 30 日,上海市發布《關于進一步推動上海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提出優化國有資本考核與評價機制。8 月發布的《湖北省科技金融質效提升行動方案》提出,省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對省内科創天使類投資,根據政策目标完成情況給予最高 100% 收益讓渡,科創天使投資損失容忍率提高至 50%。
在各地設定虧損容忍率的事情上,多位國資機構人士持有保留态度。林偉稱,如果設定容虧率,感覺虧損就是必然的。但是作為撥付資金的主體,政府對國資機構的容錯原則是允許某個項目虧損,但總體來説一定要賺錢,賺錢的項目要能夠覆蓋虧損的項目。如果機構今年虧損 20%,明年虧損 30% 或者全虧沒了,那麼投資恐怕無法持續運轉。
一位深圳國資機構投資事業部負責人告訴經濟觀察報,IPO 收緊後,一個基金組合裏能上市的項目概率變少了,即便能上市,一個項目的二級市場浮盈,現在只能覆蓋三個項目的成本,而過去可以覆蓋十個項目的成本。這意味着不僅 IPO 概率變低了,單個 IPO 的回報也變少了,因此虧損變成了很容易的事情。但是 LP 不會願意容忍虧損,如果出現虧損,他們只會認為把資源配置在了低效的管理人上,就不會有二次投資了。
還有國資機構人士認為,是否設定一定比例的虧損容忍率有待商榷。一位福建國資平台的人士認為,設定比例有對超出既定部分默認追責的意味,差異化評定機制更考驗政策制定的智慧。投資機構之所以容易虧損,根本原因在于進行了太多無意義的招商引資,但在考核的時候,又只能計算投資收益。他認為," 耐心資本 " 不應該只是單純延長投資周期,更應該把橫向的綜合收益,即除投資收益以外,投資機構帶來的賣地收入、廠房收入、税收和就業機會等,都納入考核體系中。
(應采訪對象要求,林偉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