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藍馳創投陳維廣:上個時代的認知,無法适配今天的變化,歡迎閲讀。
藍馳創投管理合夥人陳維廣
世界經濟論壇最近發布了 2024 全球金融風險報告,未來兩年全球十大風險中,你所擔心的、驚訝的,只有兩項與經濟相關,其他都是政治、社會、技術、環境相關;未來十年全球十大風險中,沒有一項與經濟相關。
12 月 6 日,2024T-EDGE 創新大會暨钛媒體财經年會在北京市大興區啓幕,藍馳創投管理合夥人陳維廣發表了《跳出象限:中國科技 重新定義》主題演講。
他表示,在全球化的過程裏,我們都認為自己活在一個經濟的世界,但今天這個世界變了,我們今天活在一個巨大的政治社會變動和技術變革的世界裏,充滿不确定性。
但是在新的變化下,新約束條件下,如何重新捕獲增長,讓其重回正軌?作為投資人,陳維廣認為,要回到基本面看關鍵驅動因素,例如,中國在科技特别是 AI 領網域擁有豐富人才儲備,這構成了中國科技及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新經濟的增長有望抵消房地產衰退的負面影響,供應鏈的構成正在向知識密集型轉變,全球本土化和貿易夥伴多樣化推動海外需求增加,G2 競争帶來新一輪科技變革……等關鍵驅動因素。
不僅要看見變化,并且要認識以及接受變化。陳維廣指出:" 接下來的增長推力會從國際範圍内的自由流動、優化配置轉向到大國競争,我們要接受這一點,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如果還是停留在上一代的認知和理解,無法跟上現在的變化。"
未來藍馳創投将重點關注具身智能、AI基礎設施、AI應用等賽道。
站在早期科技投資者的角度,陳維廣表示,要有信心面對挑戰,也要跳出象限,跳出傳統的思維框架,要了解現在和未來與過去十年的不同,要用不同的思路去創新和創造新的價值,從而獲得更多的增長。對于 VC 而言,既要為 LP 掙到回報,同時支持國家的創新以及經濟增長。
以下是陳維廣在钛媒體 2024T-EDGE 上的演講實錄,經钛媒體編輯:
非常榮幸來到活動現場,接下來的時間,我将從早期科技投資人的角度分享我所看到的挑戰與機遇。
經濟增速下降,不只是我們面臨的挑戰,這是全世界的挑戰。從宏觀數據來看,世界經濟增速從 3.8% 下降到 3.1%,全球邊際生產力相比 20 年前下降至 1/3,為幾十年來最低增速,這裏有很多原因,最主要還是經濟體之間的零和博弈。
第一,不可逆的人口老齡化挑戰,除了非洲之外,世界各地都在面臨同樣挑戰,老齡化的趨勢在全球範圍内非常明确。
第二,市場需求和資金供給減少。從 2019 年到 2024 年 H1 美元基金的數量、融資額明顯下滑,部分原因是地緣政治限制了不少美國 LP 投資中國市場。同時,人民币基金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活躍基金從 7000 多支下降至 1800 支,這是資金供給端面臨的挑戰。
第三,全球政府債務高企。不管美國、日本還是中國,M2 和債務逐年上漲,這是主要經濟體都面臨的挑戰。債務高企帶動利息、利率以及需要承擔的成本壓力逐年上漲。
第四,地緣政治與不确定性增加。世界經濟論壇最近發布了 2024 全球金融風險報告,未來兩年全球十大風險中,你所擔心的、驚訝的,只有兩項與經濟相關,其他都是政治、社會、技術、環境相關;未來十年全球十大風險中,沒有一項與經濟相關。
在全球化的過程裏,我們都認為自己活在一個經濟的世界,但今天這個世界變了,我們今天活在一個巨大的政治社會變動、技術變動的世界裏,充滿不确定性。
在考慮全盤約束條件的時候,不能只考慮經濟約束,還有很多我們以前不熟悉的因素,現在都會成為新的約束條件。
在新約束條件下,如何重新捕獲增長,讓增長重回正軌,是一個關鍵問題。畢竟股權投資或者 VC 投資,我們的核心目标是要為 LP 掙到回報,同時也要支持國家的創新以及經濟增長。
判斷未來是否有增長潛力,我們還是要回到基本面,審視關鍵驅動因素。
中國在科技、特别是 AI 領網域擁有豐富人才儲備。全球排名前 2% 的 AI 人才中有 26% 來自中國,排名前 20% 的 AI 人才中一半來自中國,另外一半在美國。華裔人才占全世界 AI 頂端人才數量的一半,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因素。
不僅如此,在材料科學、化學、AI For Science 以及全球高影響力論文方面,中國在人才積累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
有人會問,AI 真的能夠提升生產力嗎,真的能提升 GDP 嗎?
最近 MIT 以及各投行機構做了非常詳細的研究,預測未來十年 AI 對美國 GDP 增速的影響力,大家給出了不同的數據結果,但是在不同的結果之上畫了一個平均值,這基本是大家的共識。
如果假設成立,未來十年美國持續在 AI 方面投資,将會帶來 12% 的 GDP 提升,換算到每年的增速,大約是 1%~1.5%。随着更多的資金投資到 AI 領網域,随着算力成本急速下降,AI 對 GDP 增長的推動将會變得非常顯著。
回到國内,大家經常問智能汽車、電池以及光伏 " 新三樣 " 真的能取代房地產嗎?
答案是沒有那麼快。從對 GDP 增長貢獻的角度來説,新經濟的增長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房地產的衰退,但仍然需要時間才能完全取代房地產在 GDP 增長中的重要作用,這已經是一個積極的迹象。
大家也注意到,中國的出口品類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電機類或電器類產品的占比逐年增長,基本超過 50%。皮草、數碼相機、煙草逐漸下降,這于中國供應鏈結構的演進有密切關系。
中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和規模連續 14 年雙雙位居世界第一,發電量世界第一,是唯一擁有所有工業類别、最長產業鏈的國家。同時我們能看到,中國供應鏈結構已優化聚焦至高科技產業,向知識密集型轉變。
此外,全球本土化和貿易夥伴多樣化在推動着海外需求增加。此前不少創業公司的創新型產品主要針對美國市場,現在随着地緣政治的變化,大家也開始将目光轉向中東、歐洲,甚至東南亞市場,近 5 年來,這些地區的貿易夥伴復合增長率均高于北美。
回看歷史,每一次工業革命都發生在所謂的第一、第二大國。第一和第二的競争的确是會對經濟形成一定的壓力和幹擾,但同時也會加速科技創新的發展,本來應該在 10~20 年發生的科技進步有望壓縮到 5~8 年,這從過去的歷史事件中都可以看到。
在科技變革的基礎上,過去 20 年的增長推力來自于國際範圍内的自由流動、優化配置,而當下這一推力愈發轉向大國競争這是最大的變化。
我時常問自己,AI 從普及到創造生產力需要多長時間?從歷史來看,蒸汽機用了 60 年,個人電腦用了 15 年,按這個趨勢,人工智能可能需要 15 年的一半,就是 7 年。
Open AI 創始人 Sam Altman 預言 2030 年前将出現 AGI,大家會普遍使用 AI,利用 AI 提升生產力。OpenAI 的出現是 2022 年,到 2030 年大概是 7 年時間,某種程度上也與這個預測相吻合。到了 2030 年,我們有希望看到非常顯著的變化。
總結來講,我們要認識以及接受變化,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如果還是停留在上一代的認知和理解,無法跟上現在的變化。
全球化也是接下來的重要主題。我們相信中國人才有能力創造出世界一流的科技產品,從而滿足自身與全球需求,從而進一步刺激内外部需求。
這張圖就在我們的腦海裏,接下來的投資策略将沿此展開。
具身智能是藍馳創投關注的重點賽道。傳統機器人多為功能型機器人,每次有新的任務就要新功能的機器人,它沒有眼睛,沒有頭腦,只是完成單一任務。具身智能就是把大模型和機器人結合在一起,使機器人完成多個任務,且不需要人為遙控。換句話説它的邊際成本相比單一功能機器人下降了 90%,這是具身智能真正的威力。
為什麼我們覺得這個賽道非常重要?
一是它結合了 AI 和機器人,剛才也講到了中國的比較優勢,不管在電機、電子以及整個供應鏈和生產上,都是世界級的,如果我們能結合 AI,将大有可為;二是,随着人口老齡化加劇,具身智能能夠解決或者緩解一部分問題。
我們也非常關注AI基礎設施賽道。中國的創業者很聰明,既然中美關系導致 GPU 供給有限,是不是可以利用算法來提升 GPU 的計算效率?現在 GPU 計算效率非常低,即使買 10 個 GPU,同時運作只有 20%~30%,如何把這 20%~30% 的計算效力提升到 80%~90%,從而解決算力的供給短缺或受限問題?有很多創業者都在想這些事情,也有企業已經開始了探索和推進。
中國企業相較于美國企業而言,在數字化轉型方面比較落後,就算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大模型,也未必能直接應用,很多企業的數據需要清洗、再組織,才可以在大模型上發揮效益,這是發展的必然過程。其中也藴含着很多機會。
AI應用領網域也是我們的重點關注方向。美國的企業服務市場相對比較成熟,無論大小基本已經完成了轉型,一旦有了 AI,就可以為創業公司的研發提供賦能工具,Copilot 就是其中的案例。
中國的創業者更擅長 ToC,包括我們的被投公司月之暗面,相信大家都用過 KimiChat 提升個人生產力,閲讀百篇論文、做總結、寫财報等等,這是一個很好的應用實例。
站在早期科技投資者的角度,我們認為要有信心面對挑戰,也要跳出象限,跳出過去的認知和框架,了解現在和未來與過去十年的不同,要用不同的思路去創新,去創造新的價值,從而獲得更多的增長。對我們而言,要為投資人掙取回報,也要支持到國家的創新以及經濟增長。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