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當一家賣出幾千萬台電飯煲的公司,開始布局人形機器人,歡迎閲讀。
作者丨邱曉芬
編輯丨蘇建勳
幾乎每一家小米生态鏈企業,都在尋找小米之外的生存空間,盡管小米的生意已經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充分的緩衝帶。
這或許與生态鏈老板們的背景有關系。小米在成立生态鏈模式之初的選人、選創業方向,喜歡用降維打擊的思路——掃地機品牌追覓的創始人俞浩背景是研究飛行器的、做廚電的純米創始人楊華最早是做手機的。生态鏈企業裏的企業家深谙這套打法,各自不算太安分。
當然,幾乎所有的小米生态鏈企業都是在小米流量爆發 + 家電品類快速電氣化的雙重風口上成長起來的,過去互聯網短平快模式的浸潤,各家從骨子裏也都深知尋找第二增長點的緊迫。
在小米的體系中賣出過幾千萬台電飯煲的純米,在幾百家小米生态鏈企業中,是收入排名前五的公司,2022 年的營收是 20 億左右,其中來自小米的達到了 16 億,米家的電飯煲之外,電磁爐、電烤箱、 破壁機、淨水等等品類都是出自純米。
情況在悄悄變化。
這幾年小米生态鏈當中的一個趨勢是,幾乎所有的頭部的小米生态鏈企業都跳出智能家居的範疇,探尋和主業 " 相差十萬八千裏 " 的新方向。方向大致分為兩個。比如,造空氣淨化器和掃地機的智米、石頭都在秘密研究造車,在吸塵器和電飯煲領網域見長的追覓、純米,則在從四足、雙足機器人中尋找新的切入點。
在楊華看來,自始至終他都沒把他這家公司當做是一家純粹的電飯煲企業。純米的這幾年,符合大部分生态鏈企業的生長模板。
其小米之外的業務布局早已經開始,2019 年推出了自有品牌 "TOKIT 廚幾 ",沿着温度這條核心線,布局自有品牌的電飯煲、烤箱、淨水器,做米家產品的更高端版本。
中國廚房家電的競争激烈, 要打破 " 美蘇九 " 壟斷的鐵幕, 純米近兩年還開始尋找藍海市場,布局廚房料理機領網域。在楊華看來,國内的廚電品類已經足夠豐富,最終的趨勢是 " 多合一 ",而料理機便是這樣一個能夠 " 一機代替 35 個廚電產品 " 的產品。
而在廚電領網域充分滲透之後,純米還想要拼起智能家居場景下的最後一個最艱難的板塊——推出人形機器人。這無疑是個更大的市場,民生證券預計,到 2025 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将達到 630 億元、到 2030 年達到 3720 億元。
當下的人形機器人還處于起步階段, 玩家屈指可數。在國際上以特斯拉、波士頓動力、本田 ASIMO 等為代表,國内玩家則包括優必選等等。
純米機器人
成本暫時是人形機器人普及的最大難題。據楊華介紹,純米将依靠過去的供應鏈經驗,推出的人形機器人價格低至 2 萬美金、并且是能夠達到量產标準的產品。人形機器人能走路、避障、上下樓梯、甚至拿起 5 公斤的重物,純米後續将一步步切入一線城市的家庭服務場景市場。
" 現在的機器人可能就是 100 年前的汽車 ",楊華表示,尤其是,當下國内的軟體水平、供應鏈技術、AI 能力已經大致完備,現在是一個布局機器人的最佳時間節點。
近期,36 氪與楊華交流了他如何布局人形機器人、如何尋找第二增長點的思考,以及在智能家居行業浸泡十幾年之後,他對于如今國内家電賽道的看法等等。以下是采訪實錄(略經摘編)
從小米業務,到人形機器人
36 氪:人形機器人主要是什麼人在買?
楊華:最直接的市場其實就是一線城市的老人市場,這些區網域的老人對于 10 萬塊錢或者是 20 萬以内的機器人消費能力是有的,也就兩平米房子。機器人它解決的問題是,讓你活着有尊嚴的活着。
36 氪:目前純米機器人的進展,發售情況、賣點?
楊華:目前在 4.0 定型等階段,準備(明後年)充足後會對外進行售賣,定價可能在 2W 美金以内。
純米的優勢在于,硬體整合的能力能夠提供一個更加有保障且合理的機器人基礎平台。如果特斯拉的機器人相當于 ios+iPhone 的話,純米的人形機器人就相當于 Android+ 智能手機。我們更加開放,适合更多的開發者,來基于我們的人形機器人平台開發面向物流、分揀、服務、工業、教育、醫療等等方案。
36 氪:造一個人形機器人,包括哪幾步?
楊華:硬體層面,要實現機器人的整體機身結構的合理化承載設計,以及靈活的關節活動及配套動作。我們不僅自研發的關節電機來确保全身所有節點的靈活性,同時也對整體機器人身體構造做了充分的結構優化設計,同時配合遍布全身的高速通訊技術,來實現機器人在現實場景下的各種動作協調。
軟體層面我們目前抓住在實現機器人的自平衡、上下樓梯、負重移動、物體識别等基礎動作上。以此來實現機器人在服務場景當中的基礎必備的功能。
36 氪:選擇人形機器人而不是四足機器人,是什麼考慮?這個類型的產品在國内推進有哪些難點?
楊華:四足機器人給人的感覺還是動物模型,沒有完全實現 " 機器人 " 概念,他在很多操作上無法代替 " 人 " 的功能,而人形機器人天生就與人的形态具備了共鳴,在很多服務場景下,人形機器人的運用也更加具備放大性,例如家庭老人照顧場景,接待服務場景等等。
36 氪:最近的 AI、大模型很火爆,這項技術将如何助推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發展?
楊華:人形機器人是 AI 在物理世界的驗證機,ChatGPD 為首的 AI 技術的快速火爆,本身也在快速推動機器人的發展,未來軟體層面的核心技術可能是由微軟、谷歌這類大數據為基礎的頭部公司來推動的。
這類技術的應用可以幫助人形機器人在與人對話和溝通中,實現更加高仿真人的狀态。純米先從硬體上實現一個更加具備 " 真人 " 形态的軀幹和人腦。而 AI 平台這類的技術則能夠幫助讓人形機器人更像人類。
36 氪:機器人的業務是你們的第二曲線嗎?
楊華:我們從來沒有把我們定義成一個廚房公司,我們其實研發人形機器人也挺長時間的,我們分三步走。
第一代就是量產,我們會給科研領網域;第二代是工業領網域,如果機器人的售價在 10 萬塊錢以内,其實可以替代好多人,現在工人再加管理費,一個人可能公司付的價錢一年不止 10 萬塊錢。現在人工智能語音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了,再往下是視覺處理,這是個更大的人工智能應用的場景,最後合到一起其實就是機器人。微軟要開放 Open ai 接口給各大硬體公司,最終他要的是硬體入口。
我們提供的這種硬體產品的競争力是,它是一個完整的產品,第二易于維修的產品,第三他有自主能力的產品,他可以自己走路、避障、上下樓梯、拿起 5 公斤的重物,這些東西都不用進行二次開發,科研機構可以把 AI、視覺識别加進去,這個路我估計得再走 3~5 年。我們質量成本控制能力都很強,這款產品明年發售,售價争取在 2 萬美金之内。
36 氪:從廚房場景跨越到機器人領網域,你們還有哪一些能力是需要去補的?
楊華:我們產業化的能力很強,沒有任何包袱做這件事情。我們這套體系其實做機器人是完全可以,我們連自己的模具車間都有,加工精度是已經到了 0.002 毫米了,包括電機這些東西我們都自研,所以成本才能做到這麼低。我們對很多工藝很了解,我們所有的設計出發點都是要把它變成一個真正的產品去賣。
現在機器人就像 100 年前的汽車。早 10 年我們做智能家居給我們現在一個最大的啓示就是,在合适的時間推出合适的東西,找一些我們特别喜歡的行業,然後去做第二曲線。
國内現在有最低的勞動成本,包括軟體也是廉價的勞動力,現在時機也比較合适,因為電源管理等等供應鏈技術也已經都很成熟了,再加上 AI 發展到這個程度了已經,你再早 10 年做機器人可能真賣不動。
我們的最大的一個能力就是説我們不怕跨行業。我們一開始也不懂家電。
廚房電器的新藍海
36 氪:人形機器人之外,你們自有品牌的另一項核心產品是料理機,但料理機這個品類會不會不太适應國内環境?
楊華:在國内确實也是一個新的品類。料理機的好處是,除了前面準備菜的過程,整個炒菜過程當中人參與的時間變少,它可以一鍋出三個東西,雖然這個東西入門的門檻比較高,但一旦入了門以後,使用它的效率會變得很高。
一般炒菜機它所有的功能出都有,和面、破壁機、低温料理、電子秤等等,一個料理機能替代 35 種廚電產品。
料理機在歐洲比較好賣。2023 年美善品全球銷量 150 萬台,西歐的銷售占了七成,歐洲人沒有筷子,連打蛋都得用打蛋器,他好多東西都得用電動工具系統,導致歐洲廚房電器品種本來就比中國多得多。但是國内做飯的這種技巧類東西我覺得慢慢都會失傳的。
36 氪:今年的 AWE 上出現了好些料理機品牌,那國内都是什麼人在買料理機?
楊華:比如年輕人裏頭那些不愛做飯、喜歡科技玩意兒的,然後比如 45 歲以上對消費品價格敏感度沒那麼高的,他們覺得能省點事兒,就想嘗試。
36 氪:咱們料理機每年大概的銷量怎麼樣?你們和巨頭的差距?
楊華:幾千台。國内料理機廠商确實特别少,因為就像我們同級别的是沒有的。比如,美膳品炒不了花生米,因為它温度沒那麼高,而且歐洲人其實也不做大油重油的東西,而中國人需要炒菜,油温就得上到 180 度,上不到的話口感都不行。我們的競争力在于,我們的菜譜都是根據中國人制作的,創新肯定是更加聚焦的,體現在整個機器的使用和體驗上。
36 氪:純米這家公司就是終極其實是什麼?
楊華:至少在家電這個行業是一個中國的飛利浦。
36 氪:對機器人產品的銷量預期?
楊華:如果我們能賣 1000 台,要是按 2 萬美金也一個多億的銷量。其實你能賣 1000 台就能賣 1 萬台,你這 1000 台賣出去了,你就成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公司了。
36 氪:那做第二曲線能夠幫助你們去接近這個終極目标嗎?
楊華:一個做機器人很厲害的公司,再做家電是品牌降維了。
36 氪:你們也在等待上市,但小米的業務占據過高的比例是個二級市場的隐患。
楊華:我們來自小米的收入絕對值也很高,大部分就集成灶公司的收入還不到 20 億。我覺得營收到達 5 億以上,大部分垂直類的用户都知道你的牌子,10 億以上基本上中國人大多數都知道你這個牌子。
生态鏈裏面我們其實去年包括拿了 5 個獎,能拿的所有獎都拿了,也是生态鏈當中收入體量最大比較大的企業。來自小米的業務收入,在廚電領網域還是往上漲的。
中國小家電,還缺一個本土 " 飛利浦 "
36 氪:過去幾年國内廚房大小家電品牌湧現,國内做廚房商品的邏輯?
楊華:大白電的話,用户兩次裝修的間隔至少 15 年,所以大家對這類品牌的認知是 15 年才換一次。如果 15 年連續這個牌子越做越好,你才可能選這個牌子。
小電器跟使用壽命都是有關系,換代周期越短,品牌的投入時間越短,出圈的可能性越快。這是廚房商品的邏輯。
36 氪:你們從廚電場景,再到人形機器人,跨度似乎有點大,擴張的思考是啥?
楊華:現在客廳的生意基本上已經做完了,就一塊屏兩個音響,衞生間電動馬桶也是基本上就那麼一個小單品,廚房電器種類最多,所以我們先在廚房裏擴張。廚房品裏面最難做的是電飯煲,因為電飯煲每家都有,所以這個公司如果電飯煲做得好,用户心智裏頭你出别的電器也會更好。
所以我們是從電飯煲入手,然後再做離電近的,比如電磁爐、烤箱微波爐、破壁機養生壺。
但這個過程也是用户群在不斷減少的過程,我們要先把這些品類都給做出來,後面才能搭建比較難進入的一個品類料理機。不過,我們最終肯定不是光廚房。未來我們的廚房領網域如果做得好,還可能還會涉及個人護理領網域。
家電我覺得穩穩能做到 20 億不錯了,但是你再往上走其實就會碰到很多對手,所以意味着 20 億肯定是個細分賽道,它的天花板也擺在那。
如果説我們的原來的業務其實是一個相對比較保守的基本盤,從廚房電器到生活電器到個人護理,要在合适的時機去做這種大品類的東西。比如,德爾瑪其實是抓住雙 11 起家,小熊也是個淘品牌,抓住美的蘇泊爾九陽不願意做的那個區間的東西。
36 氪:不過國内個護領網域的巨頭很多,你們還想再擠入這個賽道,優勢何在?
楊華:實際上,中國我覺得缺一個像飛利浦一樣的綜合品牌。國内的家電領網域的特點是垂直,比如九陽優勢是出豆漿機,蘇泊爾是做鍋,美的是綜合品類品牌,但是它還沒綜合到個人護理。
對于我們來説,如果要切入清潔和個人護理這兩個新的行業,也得像當年做電飯煲一樣去找那裏的痛點,得打個爆款,做一個極度差異化的產品出來。
在個護和清潔領網域,我們先從海外市場已經開始了。
36 氪:中國家電為什麼缺一個飛利浦?
楊華:早些年家電行業擴張的時候,大家也沒太注意把客户這塊做起來,而飛利浦是因為很早就布局了。大家在合适的時間沒幹,後面就沒來得及了。
當時個人護理領網域正好處于飛科和超人、博朗和飛利浦打仗的時候,如果在還沒形成單寡頭、雙寡頭這個時候切入市場,就是有機會的。到現在國内個護領網域的龍頭就是飛科,海外基本上博朗飛利浦三個牌子,三足鼎立很難進入。
國内的廚房家電在寡頭厮殺的時候,那些排名第 345 的廠商自己就會死掉了。如果這仗打完以後,你沒在合适的時間切入,可能就很難再進去了。
從品類再進入到資本的競争,你還沒跟上的時候,就會變成寡頭市場。寡頭可能就兩家,但行業也不可能獨大,因為只有一家的話其實行業沒有充分競争 , 在競争狀态下,另外一家也很難降低自己的各種指數。
36 氪:現在家電賽道已經成熟,你們梳理下來各家的競争點?
楊華:美的蘇泊爾九陽的優勢在供應鏈能力,他們有一個公司是可以幫助鎖住它的原材料,買鋼買銅都是這麼買的,另外他們線下其實還是非常穩固的,品牌也很強勢。
在這種競争條件下,小家電廠商只能用高科技、高顏值殺出重圍。比如摩飛設計好,純米可能是以技術為主,但這個路子就會比較長。
國内的家電幾乎全是垂直品類,因為确實很難去做全品類,但是大家都想要做全品類。你把垂直做好了已經不錯了。然後在垂直的機會上,你可以做擴一些品廚,如果你能從廚房賽道擴到生活電器,擴一個只要成功的,極有可能未來產生第二個飛利浦,説明你知道的那批用户他需要的是什麼類型的產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