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當AI遇上古詩詞,李白看了都搖頭,歡迎閲讀。
最近,一則視頻的出現,讓很多觀眾打破了對人工智能的濾鏡。
有一天,UP 主@當鋪小説家突發奇想,如今很多 AI 軟體都能根據文字描述,創作出對應的精美圖畫,那它能否根據文言文繪畫?
于是,他将高中經典文言文作品,利用 AI 繪圖軟體進行繪制。
沒想到,原本十分智能的 AI 軟體,在博大精深的文言文面前突然放飛,畫出各種讓人瞠目結舌的畫面。
杜甫名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講述了茅屋被秋風吹毀,以致全家遭受雨淋的痛苦經歷。
可 AI 一出手,就把這篇悲情色彩的古詩,變成了喜感十足的抽象漫畫。
" 八月秋高風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一開篇,伴随着狂風卷起,茅草屋被吹得七零八落。
面對這句悲涼的詩句,AI 開幕雷擊,讓茅草屋幻化成精,在風中發出怒吼。
被狂風卷飛後,茅草有的飛入林中,有的飄落池塘。
這些配圖之間畫風跳脱,時而嬰幼兒動畫風,時而還擁有油畫質感。
除了畫風,插圖中還會出現各種喜感十足的元素。
比如 " 嬌兒惡卧踏裏裂 "," 嬌兒 " 一不留神變成了大漢。
甚至在 AI 的創作下,古人跨時代地用上了蘋果電腦。
每句詩生成的畫面,都讓觀眾措手不及。
憑借新穎的 AI 玩法,這則視頻發布後迅速登上 B 站熱門,播放量超過 250 萬。
印象中神通廣大的 AI,面對文言文竟然也難以參悟。
然而,AI 這次翻車并非偶然事件。
與飽受古文折磨的廣大學子一樣,文言文對于 AI 來説,同樣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
到了蘇轼的《記承天寺夜遊》,AI 的加工則更加天馬行空。
在短短一首詩裏,AI 創作了志怪小説、動漫電影、寫意山水畫等多種元素。
原文中正要入睡的蘇轼被月色吸引,于是 " 欣然起行 "。
但畫出的圖中,他仿佛戰士出擊的姿态,讓人不由得擔憂蘇轼的精神狀況。
随後,蘇轼化身李逵破門而入,把張懷民吓得驚坐起來。
原本," 懷民亦未寝 " 這句詩就曾引發過廣大網友猜測——
當時會不會是蘇轼大晚上不睡覺,硬把張懷民從床上薅起來陪自己夜遊。
畫面中兩人一個精神抖擻,一個滿臉寫着樂意,這一解釋突然變得合理起來。
AI 似乎對張懷民的無奈心領神會,只好讓他頂着黑眼圈和蓬亂的頭發,被迫與蘇轼 " 步于中庭 "。
懷民:你猜猜我為什麼未寝
應網友催更,UP 主還推出了一系列 AI 版初高中國學經典。
同樣,這些文言文作品用 AI 繪制後,每一幅畫面都腦洞大開,想象力遠超常人。
目前,這一系列作品總播放量已經超過 700 萬。
看多了 AI 爆改國學經典,不少網友逐漸參透了 AI 淪為人工智障的原因。
文言文的語言高度凝練,又常常一詞多義,偶爾還會出現各種典故。
而且文言文中的一些用詞,與現代漢語相去甚遠。被現代漢語訓練出的 AI,在轉譯過程中肯定會水土不服。
比如,《陋室銘》裏有句 " 孔子雲:何陋之有 ",理解起來難度并不算高。
其中 " 雲 " 的意思是 " 説 ",已經近乎常識。
但 AI 卻出人意料地根據先賢的畫像,生成了一朵 " 孔子雲 "。
遇到運用典故情況,AI 更是被幹燒了 CPU。
比如《滕王閣序》中有句 " 邺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 臨川之筆 " 是借地名指代臨川内史謝靈運的文筆。
AI 不了解其中内情,繪制了一支 " 降臨在河川上的鋼筆 "。
除了在古文理解上有 bug,AI 在創作時還高度依賴關鍵詞的抓取。
這導致 AI 一旦捕捉到某個可呈現的元素,便不假思索地添加到畫面當中。
李白《蜀道難》" 西當太白有鳥道 " 一句,以 " 鳥道 " 來突顯蜀道的峥嵘崎岖。
沒想到在 AI 的理解中," 鳥道 " 就是物理意義上的鳥走的路。
" 連峰去天不盈尺 ",運用誇張手法形容山峰距離天空的距離不到一尺。
AI 穩定發揮,果真在山峰旁邊豎起了一把通天巨尺。
關鍵詞捕捉得準,卻缺乏對上下文的理解,是 AI 理解文言文的通病。
除此之外,AI 還缺少最重要的精髓 —— 對文學意藴和人類情感的理解。
比如《水調歌頭》中 "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 ",AI 能夠理解這是詩人在賞月,遙望天宮。
但它繪制的 " 天上宮阙 ",卻絲毫沒有原詩中的寂寥和清冷感,一副熱鬧非凡過大年既視感。
白居易的《賣炭翁》,全篇描寫一位賣炭翁的悲慘生活。
AI 雖然畫出了老翁的滿面滄桑,卻又讓他笑得合不攏嘴,和原詩的主旨大相徑庭。
雖然時常跑偏甚至放飛自我,但 AI 繪制古詩文并非一無是處。
UP 主将詩句逐句拆解投喂後,AI 還是貢獻出不少和原文相映成趣的名場面。
面對《滕王閣序》中的 " 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鹜齊飛 ",AI 就不負眾望地超水平發揮。
觀眾不禁感慨,連 AI 看到這句詩都能悟出神韻,将幾個關鍵意象精準呈現,這句詩不愧為千古名句。
有時候,AI 還不乏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巧思。
《将進酒》中,李白用 "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寫盡對人生苦短的感嘆。
AI 在呈現這一幕時,巧妙地構思出了 " 鏡中 "" 鏡外 " 兩個世界。
在人對鏡端詳之際,鏡中人已經白發蒼蒼,仿佛彈指一揮間就已老去,一張圖瞬間升華原文。
AI 和傳統經典的碰撞,結果總是在無語和驚豔之間反復橫跳。
不過,這種具象化的展示,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補文字的留白。
很多網友表示,自己當年背詩時,也是用在腦海中構建畫面的方式記憶,如果 AI 繪畫早點問世,背課文就不會如此折磨。
這一系列整活兒視頻,也許還能意外探索出 AI 的另一種可能。
AI 強大的學習能力,加上 UP 主瘋狂的腦洞,AI 成為文言文的學習工具也許不會太遙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