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又一個電商平台大殺器,沒了,歡迎閲讀。
北 · 京 · 商 · 報消息,拼多多、淘寶、抖音、快手、京東等多個電商平台将全面取消 " 僅退款 ",消費者收到貨後的退款不退貨申請,将由商家自主處理。
這項誕生于 2021 年,曾被視為 " 寵溺 " 消費者的極致服務,如今似乎走到了末路。
從被拼多多率先引入,到被淘寶、京東、抖音、快手等争相效仿,再到如今引發巨大争議," 僅退款 " 的這短短幾年,恰似一場濃縮了中國電商高速發展、激烈競争與生态陣痛的實驗劇。
" 僅退款 " 的初心
讓我們回到 " 僅退款 " 誕生的源頭。
彼時,電商平台間的競争日益白熱化,流量見頂,獲客成本高昂。如何提升用户體驗,增強用户粘性,成為平台破局的關鍵。
在此背景下," 僅退款 " 應運而生。
它的核心邏輯是:在特定條件下(通常是低客單價商品、首次購買用户、平台大數據判斷等),消費者申請退款後,無需退回貨物即可獲得款項。
從零售服務發展的理念看,這無疑是一種極其先進的客服理念。
它直擊傳統退貨流程中耗時耗力、運費糾紛等痛點,将消費者的體驗置于極高的優先級。
試想一下,收到不滿意的商品,點點手指,退款即刻到賬,無需再打包、聯系快遞、等待商家确認收貨,這種 " 絲滑 " 體驗對消費者,尤其是對退貨流程感到繁瑣的老年用户等群體,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放眼全球,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零售業,也存在類似的、以信任為基礎的高級客户服務。
例如,一些知名零售商(如 Costco、Nordstrom)以其極其寬松的退貨政策聞名,有時甚至接近于 " 無理由、無時限 " 退貨。
我的一位朋友,在澳大利亞旅遊去買了套西服,第二年再去時,居然把西裝給退了,店員連問一句為什麼都沒有。
這種服務的底氣,一方面來源于其成熟的商業模式和對供應鏈的強大把控,能夠消化一定比例的退貨成本;另一方面,更關鍵的是,它建立在一個相對成熟的社會信用體系和普遍較高的用户素質基礎之上。
消費者普遍理解并尊重規則,濫用權利的行為雖不能杜絕,但被控制在一定範圍内。
可以説,這種 " 慷慨 " 的服務,是商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商家與消費者之間達成的一種隐性契約和信任平衡的產物。
" 僅退款 " 在中國的引入,可以看作是先是由拼多多試圖在服務層面 " 彎道超車 ",快速建立用户心智,打造差異化競争優勢的一種嘗試。
它确實像一把利器,幫助平台,特别是拼多多,在下沉市場迅速俘獲了大量用户,提升了活躍度和交易額。
對于打擊部分質量低劣、服務态度惡劣的商家,也起到了一定的 " 清退 " 作用。
當信任被鑽了空子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
這項本意良好的制度,在中國復雜的電商土壤中,很快就顯露出 " 水土不服 " 的迹象,甚至開始 " 變味 ":
一雙價值 66 元的襪子,因 " 色差 " 被買家 " 僅退款 " 後拉黑;
價值近 500 元的狗糧,買家秀出泰迪卻用德牧死亡照片申請退款成功;
商家出售的辣椒,因一兩個壞果或重量誤差(已注明帶箱稱重)就被要求 " 僅退款 " ……
這些令人啼笑皆非甚至憤怒的案例,揭示了 " 僅退款 " 淪為部分人 " 薅羊毛 " 工具的殘酷現實。
"19.9 元學習僅退款 " 課程的出現,更是将這種濫用行為產業化、公開化。
原本旨在保護弱勢消費者的盾牌,卻被一些 " 聰明 " 的用户反過來當成了攻擊商家的武器。
特别是在生鮮、農產品等非标品類,以及低客單價商品領網域," 僅退款 " 帶來的損失尤為嚴重。媒體報道指出,有蘆筍商家因 " 僅退款 " 損失的貨款超過總收入的 10%,甚至有農產品商家因虧損嚴重而被迫關閉了大部分店鋪。
這場争議的核心,固然有部分消費者惡意利用規則的因素,但更深層次的問題,源于商家在現行規則下的巨大壓力與無助感。
首先,是平台規則的不透明與執行的 " 一刀切 "。
多位商家反映,平台在售後環節似乎有意 " 引導 " 消費者選擇 " 僅退款 ",而商家想要申訴成功卻難如登天("20 個成功 1 個就不錯了 ")。
平台的判定标準如同 " 黑箱 ",缺乏公開、透明、可預期的細則,使得商家難以有效應對。正如百聯咨詢創始人莊帥所言,基于大數據的判定雖有效率,但标準不公開就會產生漏洞和不合理。
生鮮損壞比例如何精準界定?" 不好吃 "、" 吃不慣 " 這類主觀理由如何評判?這些都是橫亘在公平面前的難題。
同時存在的問題是,維權成本與收益的極度不匹配。
對于一件幾元、幾十元的商品,商家若要較真,可能需要像某位義烏商家一樣,坐 9 小時動車跨越 1300 公裏去 " 讨説法 ",或者要投入時間和金錢去打官司。
即使勝訴,往往也只能拿回貨款,而付出的時間成本、差旅費、訴訟費、律師費遠超于此。
不少商家訴訟結果表明,僅有少數企業能全勝拿回所有費用,這讓許多商家望而卻步。更不用説,還有可能遭遇打着 " 法律服務 " 幌子的 " 二次傷害 "。
對于商家來説,僅退款是流量壓力下的兩難選擇。
理論上,商家可以選擇不完全遵循平台的 " 僅退款 " 建議,或者通過提升服務來降低觸發條件。
商家真正害怕的是失去流量。在平台掌握流量分發的互聯網經濟體系下," 僅退款 " 作為平台吸引和留存用户的重要工具,與商家的曝光度、排名甚至生存息息相關。
不參與或過于抵觸,可能意味着被平台 " 邊緣化 "。這種結構性的壓力,使得商家既要又要。
尋找最大公約數
" 僅退款 " 引發的矛盾激化,甚至出現 " 千裏追債 "、" 上門讨説法 " 乃至商家組建 " 互助會 " 等現象,這已經超出了單純的買賣糾紛。
從互聯網經濟發展的角度看," 僅退款 " 是平台利用其規則制定權,在特定發展階段,為實現自身戰略目标(如用户增長、市場份額)而推行的一項政策。
準确來説,這是平台自主經營權的一部分。
平台上受益于僅退款的商家也不少,因為選擇僅退款的商家得到了更多的流量,客户購買起來更安心了,提升了更多的銷售量。
但難以接受這一規則的商家,雖然數量較少,但由于痛苦指數高,輿論聲音也就更大,由此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輿論。
平台作為市場的組織者和規則的制定者,其初衷或許是優化整體生态效率。
但當規則的執行引發大規模的負面反饋,威脅到(商家)一部分人的生存和發展積極性時,導致大規模輿論時,調整難以避免。
畢竟,電商生态的繁榮,整體輿論觀念的配合。
但我相信,僅退款,代表着一種先進的服務消費者的理念,也是商業零售領網域發展之必然。
畢竟,消費者的需求,才是主導商業變革的核心動力。
企業家最大的職能是服務于消費者,平台商業的發展或許需要考慮很多因素,有國情、民情、輿論,但是,企業只要在競争,那最終瞄準的依然是潛在的消費者需求。
服務好消費者并沒有什麼錯,超市免費試吃也會引來薅羊毛的消費者,但只要有利于企業長久的利潤與發展,概率上會增加有效消費者的行動,總是會有商家和企業會朝着這個方向努力。
僅退款這一規則的退去,并不能改變企業要成功占領市場,就必須迎合消費者需求這一商業之必然邏輯,競争将在其他領網域展開。
在商業世界,想要逃避競争,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