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這屆年輕人,開始流行“重新養自己”,歡迎閲讀。
進入 2024 年,社交平台上關于 " 重新養自己一遍 " 的讨論依然熱烈。
為什麼會想要 " 重新養自己一遍 ",有的人是因為小時候總被打壓式教育,内心十分不自信;有的人是因為非常非常想擁有的一個玩具卻因為種種原因最終也沒有擁有,成為了心中的執念……
" 重新養自己 ",就是像父母養育孩子一樣,把自己當成孩子一樣去對待,好好地疼愛自己,滿足自己的願望,為自己的成長喜悦。
" 把自己重新養一遍 " 的過程,會對人生有哪些改變?" 重新養自己 " 具體又該怎麼做?
把自己當孩子重新養一遍
既是投射,也是保護
前不久我們有個朋友,很傷心地説:" 無意中試了一下媽媽的手機密碼,果然是弟弟的生日。但幸好,我的女兒可以得到我唯一的愛。我不僅要把我自己當女兒疼愛,我也要給我女兒最好的温柔和保護,看着她,我仿佛看到了另一個時空裏被真心愛着的我自己。"
18 歲之前,人的自我認知還是處于逐漸完善階段。這一階段的孩子們的性格和心理還是會受到 " 重要他人 "(尤其是父母、老師)的影響,然而這個階段的重要他人往往又是沒法選的,受到傷害的時候往往也是無法反抗的時候。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所幸,我們仍然有機會做自己人生的主人,我們可以選擇自己後來的朋友、伴侶、家庭,也可以選擇讓愛在自己新的家庭成員之間流動。把自己當孩子養是一種方式,在愛他人和被愛反饋的過程中治愈自己,也是一種方式。
雖然原生家庭的影響可能無法徹底消除,但成年之後(尤其是成年中期),自我養育的能力也是一項很重要的個人能力。放棄尋找理想父母,自己做自己的父母,自己做合格的父母,照顧自己,呵護自己的心靈,重塑自己的人格。
打碎、重塑自己的 " 社會時鍾 "
另外,把自己當孩子重新養一遍,不僅是治愈受傷童年的良藥,也可以是打破社會時鍾的偏見,實現自我成長、自我愛育的一種絕佳方式。
所謂社會時鍾(social clock),指的是每個人的不同階段在時鍾上都有固定的位置,并且都有對應的典型行為——學生就該學習,小孩就該上興趣班,工作定下來了就要想着婚姻大事,為人父母就要處處為孩子着想沒有自我,當大人了就不能再幹 " 小孩 " 的事……一輩子似乎都是被預先定義好的,一旦你的行為違背了社會時鍾,就可能引發自己的焦慮和周圍人的質疑。
當你想給自己買一個小時候求而不得的娃娃時,社會時鍾也可能在你的腦子裏先做一個否定:" 這哪裏是你這個年齡該幹的事?" 但當你説:" 我是我自己的女兒,這是我給女兒買的。" 是不是一下子就感覺輕松、合理多了?孩子不就該無憂無慮地玩麼!(就好像我給自己買了個 switch,美其名曰是讓孩子玩的。)
小時候被看得太緊了,該玩的時光沒有玩夠,那就去彌補自己小時候的缺憾,把失去的遊戲時光找回來。
小時候嘴饞卻始終沒有吃到的大禮包,也可以自己買回來吃個夠。
小時候想要卻得不到的芭比娃娃,可以自己買回來做衣服、打扮、收藏。不必一味強調現在已經過了玩樂的年齡了,不用把自己框在 " 社會時鍾 " 裏。
今年過年有一件很有趣的事,鹿老師的小侄女看鹿老師在喝旺仔牛奶,笑着説:" 姑姑,你又不是小孩子了,怎麼還喝旺仔牛奶呀!" 鹿老師故意逗她説:" 我喝完‘忘崽’牛仔,就把你們這些小崽崽統統忘掉!我不僅要喝,我還要連喝三瓶!"
我覺得鹿老師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我剛認識她的時候,她也是一個很焦慮,很遵守 " 社會時鍾 " 的人,但她現在把社會時鍾打碎了,拼出了自己的時鍾。她不逼孩子學琴學畫,她自己學。有長輩不理解,説:" 你現在學這些有什麼用?還不如把錢省着給娃學呢!" 我家娃説:" 媽媽做得很對,媽媽也可以上興趣班,孩子也可以做飯,大人也可以喝旺仔牛奶,小孩也可以養生。"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重新養自己一遍
不妨試試 " 自我同情 "
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這個概念,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克裏斯汀 · 内夫(Kristin Neff)提出,和羅傑斯提出的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以及阿爾伯特 · 艾利斯提出的無條件自我接納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希望個體在面對挫折、失敗時,能夠對自己更温柔、更寬容,用一種更為開放的态度對待自我。研究發現,自我同情更加能夠提升心理韌性,降低焦慮和抑郁,對心理健康有很大的益處。
參考自我同情的構念," 重新養自己一遍 " 就是自我同情的一種很好的落地應用。
自我同情的一個重要成分就是自我友善(Self-kindness),其要求就是面對人生的不完美,還是要對自己多一點愛憐,而不是回避問題或是繼續自我指責。
你已經長大了,不會因為一點小事,甚至毫無理由,就被冷落、忽視、指責、打罵、羞辱、懲罰,現在開始,把自己變成一個温柔的、耐心的、寬容的媽媽,再把自己當作一個懵懂、無辜,等待媽媽懷抱的孩子,對自己做到真正的接納和寬厚。
具體做法:
1
贊美自己、欣賞自己、喜歡自己
我喜歡我的頭發,像海藻一樣,喜歡我的牙齒,像貝殼一樣,喜歡我的手臂,有強壯的肱二頭肌,這些都是我健康、有力量、生命蓬勃的展現。
2
喜歡自己擁有的東西
喜歡自己的台燈、喜歡自己的梳子,喜歡自己的電腦,喜歡所有被我使用過的痕迹,因為那是我認真生活的證明。
3
做讓自己快樂和滿足的事情
看書、聽音樂、獨處,認真穿衣,認真裝修自己的小屋,天冷了認真地戴圍巾戴帽子穿厚厚的衣服,天熱了認真地吹空調吃西瓜。真切地感受生活的 " 值得 "。
4
愛惜自己的身體健康
三餐規律、早睡早起、每周鍛煉,保持好的狀态和體态。
5
照顧自己的情緒
當我感到 emo 時,我也一樣愛自己,獎勵自己、安慰自己,疼愛自己,用盡一切辦法自己好起來。其反面是自我挑剔,例如:" 我對自己人格中不好的部分不那麼容忍 "。
6
遠離消耗自己的人
拒絕無效社交,拒絕讓你感到疲憊卻又停滞不前甚至人生倒退的人。
當然,凡事都不能走極端,因為有時有人可能會把自我同情變成過度的自我憐憫(self-pity),自我憐憫可能會讓人產生錯誤的歸因,進而導致破罐破摔,甚至形成受害者型人格,這些都是不利于自我成長的。
寫在最後
原生家庭幸福的人生,就像是在一片穩固的地基上蓋房子,也許這棟房子不是很華麗,但卻一定會很堅實,能遮風避雨。而原生家庭不幸的人生,就像是在一片根基不穩的地基上蓋房子,哪怕外人看起來再光鮮,也有可能被一點風雨以摧枯拉朽之勢毀滅。
但不管這個房子坍塌多少次,我們還是可以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坍塌過,再重建。也許比地基牢固的房子花費更多努力,我知道這很難,但我們仍然可以付出這些心血來救自己,因為我們不要由于别人的錯,就讓自己一直生活在廢墟上。
策劃制作
本文為科普中國 - 星空計劃作品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者|張昕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
審核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員
策劃丨楊雅萍
責編丨楊雅萍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