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iPhone SE 4/OPPO小屏機扎堆!為什麼小屏手機又火了 原因揭開,歡迎閲讀。
庫克宣布北京時間 2 月 20 日有新品推出,而此前曝光的 iPhone SE4(或命名為 iPhone 16E)有極大可能會在今晚正式亮相,想來又是小屏黨們的狂歡。
從目前曝光的信息來看,iPhone SE4 将搭載一塊 6.06 英寸的 OLED 螢幕,1080p 分辨率,60Hz 刷新率。這放在螢幕普遍 6.7 英寸以上的當下,無疑是妥妥的小螢幕了。
實際上,小屏手機這個看似小眾的細分層級放在這兩年來説一點也不小眾,6.36 英寸的小米 15 去年 12 月份就已經有 50 萬 + 的激活量,6.31 英寸的 vivo X200 Pro mini 的市場反響也遠超 vivo 預期。
另外,坊間傳聞 OPPO Find X8 mini、一加小屏機也在推進當中。OPPO 官方放出的視頻出現了一款未知機型,或許就是 OPPO Find X8 mini。
在講求互動效率和顯示平衡的當下,為什麼小屏機會受到如此歡迎?今天我們就來挖一挖其中的門道。
到底多大才算是小尺寸螢幕?
二十年前,3 英寸已經算是超大尺寸螢幕。二十年後的今天,低于 6 英寸的智能手機幾乎就沒有了。
所以大和小,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低于主流尺寸的螢幕,就可以算是小尺寸。而主流尺寸的判定,實際上是硬體和軟體綜合發展,以及和消費者需求相互影響的結果。
手機螢幕的主流尺寸是一直在變大的,要説原因,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消費者對更大尺寸螢幕的需求一直存在,同時不斷變大的螢幕也确實符合手機功能不斷積累,互動效率也要随之提升的發展方向。
當然,手機螢幕也不能無休止的變大,因為手機最重要的一個屬性就是便攜。
比如當前主流的 6.7-6.8 英寸——
硬體上,這個螢幕尺寸足以容納復雜的零部件堆疊并且機身不至于很厚,全面屏技術的發展也讓機身尺寸控制在了便攜的範疇之内。
軟體上,這個螢幕尺寸足以容納復雜的人機互動空間,從而确保一定的互動效率。
用户需求上,便攜和各種使用場景能夠很好地平衡。
而這,恰恰揭示了更小尺寸和更大尺寸注定小眾的理由:太小了配置不夠頂,而且人機互動效率不高;太大了不便攜,褲兜裏放不下。
小尺寸手機的復蘇有哪些直接原因?
如果按照上述的發展趨勢,小尺寸手機是沒有可能再復興的。但有趣的恰恰在于,市場的發展并不會完全按照單一理論的走向前進,因為消費者的需求本身就是復雜且多變的。
1、流行趨勢的周而復始,小屏也不例外
所謂時尚,似乎就是在大眾趨勢之得標新立異,在沒有事物本質變化的前提下,形成周而復始的循環,這一點放在手機圈也不例外。大屏已經成為主流,用上小屏也就成了宣揚個性的手段之一。
這一點在小折疊上尤為明顯,市面上的小折疊,要麼主打時尚設計,要麼講求情懷無價。原因無它,小折疊的性能體驗必然不如同檔位的普通直板機型,從概念上進行營銷仍然是主要手段。
2、單手操作和強便攜屬性仍然有擁趸
幾年前 5 英寸級别的螢幕還是市場主流時,單手操作的便捷與否是考校系統設計優劣的關鍵點之一。随着螢幕的增大,大拇指覆蓋螢幕的面積逐漸縮小,單手操作越來越局限于基礎功能,一個大拇指也很難完成復雜的互動。
但問題在于,并不是所有用户的使用習慣都在随着螢幕尺寸和功能的進化而進化,仍然有很多人喜歡一手掌控的操作感,這就讓小尺寸手機仍然存在市場。
同時,也有用户對便攜的需求大于對功能的需求,小巧輕便不壓手的小尺寸機型不僅對兜底的小拇指更加友好,不管是放包裏還是放兜裏,外出攜帶的負擔也小。
3、品牌生态的完善允許了手機的瘦身
如果想要在手機上實現多項功能并且還要體驗好,手機的尺寸必然小不了,比如想要更好的辦公體驗,就得有一塊足夠大的螢幕看清圖表;想要高質量的視聽體驗,不僅要螢幕大,大尺寸的雙揚聲器也少不了。
但如果把這些功能轉移出去,讓體驗更好的設備來代替手機,手機只作為輕度的通訊娛樂工具,那尺寸自然就可以小了。而各大品牌生态的完善,正好可以滿足這些功能的轉移,最典型的設備就是平板電腦。
展開來説,平板電腦擁有 10 寸級别的螢幕,用來辦公不僅顯示清晰,還能搭配手寫筆和鍵盤使用提升輸入效率;平板電腦可以擁有四個或者更多的大尺寸揚聲器,影音體驗自然也會更好。
小屏手機的核心訴求,真的是小嗎?
小屏手機的復蘇其實只是表象,因為此前手機市場上并不缺小屏手機,比如蘋果和三星的旗艦入門款,國產品牌也有小尺寸型号,并不是所有的小屏機都能受到市場的歡迎。
真正能讓小屏手機受到大眾歡迎的,其實是這些機型具備的擁有極高吸引力的其它賣點,小尺寸只能算是或獵奇或懷舊的錦上添花。我們不妨來看看目前市面上大火的幾款小尺寸——
小米 15,其最大的特色仍然是極高的性價比,各方面配置沒有短板,入門旗艦也給到了徕卡影像。
vivo X200 Pro mini,也許有朋友會覺得這個命名有些啰嗦,但實際上這也正是這款機型的玄機所在,先 Pro,再 mini,濃縮才是這款機型的核心賣點。
再來看看 iPhone SE4,蘋果的意圖也很明顯,在影像上狠狠砍一刀,但卻給到了旗艦的性能配置,這不就是日常使用沒啥其它需求的量身定制機型麼。當然,它的最大特色應該還是便宜,iPhone SE4 大概是目前進入蘋果生态最低門檻的產品了。
所以,小屏手機復蘇的核心,實際上并不是小,而是在小這個形态上,各家廠商對市場理解的展現,以及在小空間堆疊上的技術炫技。
也許你會問,為啥要在小這個形态上搞花活兒?
答案也很簡單,在當前的技術形态之下,廠商們已經很難再搞出其他花活兒了。從尺寸上來説,比主流更大的有小平板和大折疊屏代替,但主流和小折疊之間還存在空白,小米和 vivo 又證明了小尺寸機型是有市場空間的,小屏黨的春天自然也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