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遊戲經驗:NExT Studios副總經理顧煜即将離職:已加入騰訊15年,歡迎閲讀。
經多名相關人士确認,騰訊 NExT Studios 副總經理顧煜即将離職,去向未知。顧煜本人的答復是 " 先歇一歇 "。
據雷鋒網報道,未來接任 NExT 負責人的可能是法國人 Julien Bares(中文名白居士),他曾在育碧擔任《細胞分裂:明日潘多拉》的制作人,也擔任過 2K 的中國區總經理,後于 2020 年加入騰訊,并出任了《奇異人生》《霧鎖王國》等騰訊投資遊戲公司的董事會成員。
顧煜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于 2000 年加入遊戲行業,曾在上海育碧擔任 Senior Lead Engineer。2009 年,他和同在育碧的于海鵬(現騰訊北極光工作室群總裁)加入騰訊,立項《天涯明月刀》(簡稱天刀),經歷了團隊人數從 2 人到 150 人的歷程。
在開發過程中,顧煜的技術背景發揮了重要作用——得益于開發主機遊戲的經歷,他在 2001 年就接觸過 Unreal 引擎。而憑借顧煜帶領團隊自研的引擎 QuickSilver,天刀最終實現了國產 MMO 罕見的美術品質,并幫助騰訊在武俠 MMO 領網域打下了不小的江山。
2011 年底,顧煜轉而負責研發部引擎技術中心,并于 2014 年底逐漸淡出天刀項目。2015 年,引擎中心團隊改組,作為支持性部門,顧煜的團隊在原 Epic Games 中國區 CTO 沈黎的帶領下,開始嘗試探索 VR 等新的業務方向。
2016 年,沈黎将顧煜所在的團隊,與《怪物獵人 Online》、智能設備等業務所在的團隊整合起來,成立了 NExT Studios ——這一名字,來源于顧煜之前在微軟某篇文檔中,所看到的 New Experience and Technology 的縮寫。
之後幾年,NExT 嘗試了自下而上,創意驅動的立項方式,做出了《死神來了》《疑案追聲》等獨立氣質的遊戲。2018 年,為了提升團隊的技術能力,并探索玩法創新 + 商業化的可能性,他們又自上而下地立了 2A 項目《重生邊緣》。
在技術側,2018 年初,NExT 也收編了部分顧煜之前所在團隊的成員,成立技術中心(NExT RD,簡稱 NERD),開始探索 AI 和虛拟人等項目。
2020 年,NExT 被劃歸到 IEG Global(簡稱 IEGG)的架構之下。相關人士稱,可能是出于創新遊戲很難制定 KPI 的考慮,沈黎沒有讓創意工坊(自下而上孵化創意遊戲的團隊)并入 IEGG。而顧煜則繼續在 IEGG 負責《重生邊緣》等商業化項目的開發,并為第二方工作室提供研發支持,參與項目評審等等。
2022 年末,沈黎離開騰訊,顧煜以 NExT 助理總經理的身份繼續負責 2A 項目的研發,向 IEGG CEO 劉銘匯報——有内部人士猜測,失去了沈黎的緩衝,一直未能自負盈虧的 NExT 或許需要承擔更多壓力。
近年來,NExT 在商業遊戲上的進展也不算順利:《牧場物語》手遊等多款項目相繼被砍;作為内部評級為 "Key Project" 的關鍵項目,《重生邊緣》在美術、玩法都曾大改過方向的情況下,開發了 5 年,終于在去年 9 月上線。
目前《重生邊緣》在 WeGame 上的推薦率為 52.8%
2023 年 7 月顧煜曾告訴葡萄君,如果《重生邊緣》能夠成功,NExT 計劃把它做成 Franchiese(特許經營權,類似 IP);如果《重生邊緣》失敗,NExT 也大概率将繼續保留下去,至少他們還有兩個大 IP 項目正在孵化。" 我們老板(劉銘)總説,培養自研力量需要時間,沒法立馬看到結果,後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自 NExT Studios 成立以來,葡萄君與沈黎、顧煜及工作室内的不少制作人有過多次交流。某種程度上説,它确實像是遊戲人眼中的烏托邦:重視創新,鼓勵創作熱情,不做玩法移植,希望用相對體面的方式,站着把錢掙了。
但近幾年,伴随大環境的變化,NExT 内部同樣開始關注 KPI,重新思考過往的商業決策,試圖 " 在生存和理想之間找到一個度 "(顧煜語)。遺憾的是,他們也遇到了遠超預期的困難。
如沈黎就曾復盤,類似《重生邊緣》的,既用 GaaS 追求持續收益,又想加入玩法創新的立項思路,可能不适合大廠:
" 大廠人力成本高,就會對前期确定性的要求比較高。如果你想要玩法創新,就勢必前期會花較長時間來回迭代,而且這樣的迭代,并不能确保一定會有驚豔的結果。所以哪怕前期團隊不大,但因周期長而帶來的探索成本也會很可觀。"
《重生邊緣》在 S1 賽季發布會上播放的團隊名單
已經成立近 7 年的 NExT,還能生存下去,并延續前人的意志,取得理想和世俗的雙重成功嗎?誰都説不好。但至少有一點可以确定,想探索出一條新路,「站着把錢掙了」,耐心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關于 NExT Studios 及各個項目的發展歷程,可參考 @顧煜在知乎上的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