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中國高管下台,是沃爾沃想“擺脱”吉利的第一步?,歡迎閲讀。
沃爾沃想單飛了?
撰文:梁志豪
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沃爾沃汽車于 8 月 18 日宣布了一則重大人事變動:原沃爾沃汽車大中華區銷售公司總裁欽培吉離職,而原日本地區銷售業務總經理斐馬丁(Martin Persson)将接管大中華區業務。
欽培吉
欽培吉于 2011 年便加入了沃爾沃汽車,并曾先後任職沃爾沃汽車集團大中華區銷售公司首席運營官與大中華區銷售和經銷商網絡副總裁,在 2019 年更是被任命為大中華區銷售公司總裁,負責沃爾沃汽車在中國地區的銷售并推動電動化策略的實行。
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海車展上令沃爾沃備受争議的" 新勢力會的,我們三年就學會了。我們會的,新勢力十年也學不會 "言論,正是出自欽培吉之口,當然作為一家有着如此體量的公司,顯然不可能因為這樣一個小小的負面就将 " 總裁 " 趕下台的。
斐馬丁
至于接任的斐馬丁,在沃爾沃汽車已經任職超過 25 年,且早在 2015 年至 2017 年期間就曾在中國負責過客户服務以及售後板塊的業務,是名副其實的沃爾沃 " 自己人 ",更重要的是根據沃爾沃内部的新聞通報,在後續斐馬丁将會直接向沃爾沃 CCO(首席商務官)兼副 CEO 安柏揚匯報,而非沃爾沃大中華區總裁袁小林。
此番巨大的人事變動,也被視作沃爾沃總部意欲重新接管各地區市場銷售任務的第一步。對此,外界也在不斷猜測這是否是瑞典總部方面上演的一出 " 奪權 " 把戲。
畢竟成都車展開幕在即,于情于理都不應在這節骨眼神作出如此重大的人事變動,更何況作為銷售公司總裁的欽培吉原本甚至已經被安排了參加車展相關的媒體活動了,可見這次的風暴來得是多麼急。
袁小林
更耐人尋味的是,在官方的新聞稿中,除了對欽培吉的離職輕描淡寫、一筆帶過:" 沃爾沃汽車集團現任大中華區銷售公司總經理欽培吉将離開沃爾沃汽車,尋求外部發展。"
還特意提到大中華區總裁袁小林的工作内容也發生變動,今後袁小林主要負責 " 和董事會成員合作,處理政府關系,利益相關者合作,與吉利控股集團戰略合作以及在大中華區的戰略投資等重要事務。"
這也意味着,最核心的業務——市場營銷,将基本由沃爾沃總部全權接管了,也難怪外界會傳來 " 瑞典人奪權 " 的議論。
根據沃爾沃公布的數據,在今年上半年,沃爾沃品牌在中國大陸累計銷售新車 78194 輛,同比增長 11.7%,在市場大環境普遍不被看好的情況下,作為一個二線豪華品牌,沃爾沃的市場表現其實已經能夠讓人滿意了。
至于電動化方面,雖然在中國品牌的包圍之下沃爾沃在中國新能源市場推進遇到的阻力并不少,但是總體而言新能源車型的銷售占比也已經是在穩步上漲,可見,銷量絕對無法成為這次換帥的正當理由。
可能你會疑惑,品牌換個總裁,與我們這些普通消費者有什麼關系?你别説,關系可能還真不小。
有業内人士透露,在欽培吉離職後,沃爾沃立馬在全國範圍内舉行了經銷商會議,後續沃爾沃的銷售政策可能會有較大的轉變,尤其是與新車價格密切相關的價格管控政策。
而一旦失去價格管控政策的約束,經銷商之間勢必就會出現嚴重的價格内卷,原本沃爾沃品牌的終端優惠就已相當可觀,後續的價格走勢也許會值得關注。更重要的是,對于切實關乎經銷商生存的廠家返點,在沃爾沃總部接權以後,大概率也會發現變化,一旦來自廠家的補貼縮水甚至退出,勢必會有一大波 4S 店撐不下去。
我們也可以大膽猜測,也許這正是沃爾沃總部想要獲得的效果,畢竟在整體銷量并不突出的情況下,與其犧牲品牌形象,放下身段競争,倒不如以銷量換利潤率,徹底改變銷售模式,從傳統經銷商模式轉變為直營代理模式,就像極星品牌一樣。
沃爾沃明明是吉利的全資子公司,為什麼還能任由他如此任性呢?因為當初在收購沃爾沃時,協定中就規定了沃爾沃擁有高度的運營獨立權,雖然明面上雙方是從屬關系,且技術上也不斷有進行交流,但是實際上吉利對于沃爾沃的高層任命并無幹涉權力。
盡管近些年吉利一直努力打破這層壁壘,比如在 2020 年雙方就曾推進過合并重組的工作,但是由于瑞典人方面的抗拒,此事最終也是不了了之。
而在 2021 年,雙方再次提出合作計劃,但是對于 " 合并 " 卻已是只字不提,只提到了吉利與沃爾沃将會合作研發新的動力總成以及三電系統,并加深在自動駕駛領網域的合作。在此期間中瑞雙方經過了何種程度的博弈,我們自然無從得知,但是很明顯沃爾沃對于被吉利,或者説中方資本控制一事,還是持有比較敏感且謹慎的态度。
那麼,沃爾沃究竟有沒有擺脱吉利的資本和底氣呢?這個問題也分開兩邊來看。
單論中國市場,在新能源大趨勢的背景之下,沃爾沃目前确實沒有能夠在市場形成規模效應的產品,無論是插電混動車型亦或是純電車型,面對自主品牌與新勢力都有些力不從心。
但是,從客觀的產品力上看,沃爾沃的這些新能源車型其實并不差勁,尤其是在駕駛感受以及機械素質層面依舊是做到了一個豪華品牌的領先水準,而作為最早宣布要向全面電動化轉型的豪華品牌之一,沃爾沃所推出的這些新能源產品在全球市場也并不缺乏追随者,尤其是在歐美地區都已占據沃爾沃品牌總銷量的 30-60%。
而同樣的數據,放在中國市場卻僅有不到 10%......在卷又卷不過中國品牌,卻又要硬着頭皮實行全面電動化的背景之下,為了這幾千輛的銷量死守中國市場反倒是成為了不理性的選擇。
但是對于吉利而言,現階段的沃爾沃依舊是一張具有一定價值 " 名片 ",哪怕這份價值在領克、極氪等品牌相繼推出以後已經大不如前,但是他們必定也是不願意讓沃爾沃輕易放棄中國市場的。
但是老實説,在技術層面上通過長達 13 年時間的吸收,現階段的沃爾沃能給吉利提供的價值已經越來越少了,倘若這次 " 權力的遊戲 " 有哪一方沒有把控好尺度,那吉利與沃爾沃這兩個曾相互拯救的品牌,也許将迎來分道揚镳的一天了。
今日話題
沃爾沃翅膀硬了?
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