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又是一年上海車展,初代新勢力只剩四家,歡迎閲讀。
導語
Introduction
" 當活着成為主旋律,籠罩在它們身上的光環該褪去了。"
" 今年車市的殘酷程度,遠遠超出了預期。"
絕不是杜撰,文章開篇的一句話真真切切來自于,我和某位主機廠高管交談過程中,他給出的反饋。
是呀,熬多了 4 個多月的洗禮,無論主機廠的員工也好,報道該行業的媒體也罷,相信很多人都已經感到身心俱疲。
但即便如此,還是要不解風情的告訴大家——又一屆上海車展來了。
這場上半程,整個中國車市最為重要的盛會,注定将徹徹底底榨幹每一位參與者僅剩不多的精力。作為其中的一員,俨然做好了透支的準備。
匯總而言," 幹就完了。"
殊不知,本次上海車展前夕,如往屆一樣,接到了一篇以 " 祛魅時刻 " 為中心思想的選題,至于論述的主角則是時常占據頭版頭條的新勢力造車。
它們,被認為是整個大盤的風向标,是電動化轉型浪潮催生出的產物。許許多多的後來者,擠破腦袋都想被納入到該陣營之中,覺得只要能冠以該名,便代表着轉型先鋒。
可随着一輪又一輪的大浪淘沙,不斷的進行淘汰與洗牌,試問仍能留在賭桌上繼續參與的品牌又剩幾家?
注意,我説的是真正意義上純粹的初代選手,沒有傳統主機廠的背書,更不是科技巨頭降維打擊的產物。
復盤下來,好似只有蔚來、小鵬、理想、零跑……
也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試圖抛出一段比較應景的觀點:" 本屆上海車展,籠罩在四家新勢力造車身上的光環該褪去了。"
換言之,從蔚來,到小鵬,再到理想,包括零跑,并非什麼毋庸置疑的領跑者,反而成為了陷入鏖戰的一份子。
曾經,的确都帶着巨大的期許與美好的願景蜂擁而至,可到頭來發現,終究需要面對的還是汽車行業亘古不變的生存法則:追求規模效應、全力實現盈利、駛入正向循環。
每一環,都不允許出現偏差。
而帶着如此衡量标準,繼續聚集四家新勢力造車,借着上海車展的契機,接下來的篇幅更想分别展開聊聊它們的處境。
首先,便是蔚來。
理性客觀的講,經歷了一季度的沉寂,或者説 " 滑鐵盧 ",其無疑再次陷入到了輿論漩渦之中,甚至諸多刺耳的聲音仍在不斷的湧現。
至于根本原因,樂道 L60 自去年 9 月上市以來的不及預期,肯定占據着很大的比重。而失去該支點的助推,加之 NIO 本品牌在售車型的競争力下降,共同造成了眼下的困局。
不過,在我心中,情況雖然棘手,但積極的信号已經顯現。
譬如,整個蔚來最近連續的高管調整,尤其是聚焦樂道,艾鐵成的離開,以及沈斐的接任,又讓人看到了積極的信号。
譬如,NIO 本品牌在售車型開啓的新一輪促銷,衝量效果非常顯著,也變相證明了只要誠意到位,蔚來在消費者心中仍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再譬如,上海車展前夕,全新精品純電小車螢火蟲以 11.98 萬元的價格入場,并且相比之前,風評有了十分明顯的好轉……
反正,這家新勢力造車手中能打的牌并不算少。
而本屆上海車展,除了 NIO 與螢火蟲的聯合展台,樂道展台繼 L60 之後第二款新車 L90 的亮相,無疑又将吸引大批的關注度。
身為掌舵者的李斌,位于多個場合,屢次重申今年四季度盈利的目标不變。
情況,就是這麼個情況。
由此反觀成功拿下了一季度 " 新勢力造車銷冠 " 的小鵬。
老實説,表現真的令人眼前一亮。具體拆分,MONA M03 與 P7+ 兩款相輔相成的純電轎車,無疑扮演了 " 救世主 " 的角色。尤其是前者,單月交付量更是一舉突破 1.5 萬輛,幾乎占據半壁江山。
而随着 2025 款 G6、G9 包括 X9 的一起到來,以及 G7 的即将補位,加之 P7 真正意義上的大換代車型……
不吹不黑,今年小鵬在推新層面完全能夠用遊刃有餘形容,穩态月銷正朝着 4 萬輛甚至更高的台階猛衝。
本屆上海車展,按照目前獲悉的消息,除了發布 P7+ 加推的旗艦版本與釋放 AI 領網域的種種進展之外,不會有太多的重要動作。
略顯平淡之下,總感覺在醖釀更大的 " 陽謀 "。
當然,通過極致性價比策略實現量變後,如何化解對于品牌層面帶來的嚴重反噬,将是抛給何小鵬與這家新勢力造車的另一道頗為關鍵的考題。
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公司的縱向上限在哪。
至于理想,必然是四位初代選手中,發展勢頭最好的存在。單論 " 自我造血 " 能力,已經和仍在全年虧損的蔚來、小鵬、零跑不在一個等級。
本屆上海車展,卷土重來的理想 MEGA Home 家庭特别版,将是它試圖再次為自己正名的一戰。
不可否認,這輛自誕生開始便充滿着十足争議的家族旗艦,讓這家一直順風順水的新勢力造車狠狠跌了一跤。
但變相來看," 慢下來 " 不妨是一件好事。
理想,有了更多的時間,去好好思考純電之路究竟該怎麼走。
當然,必須點出的是,随着問界的猛攻,以及諸多競争對手來襲,增程板塊的嚴重承壓,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事實,并且情況還在變得愈發棘手。
因此,能否憑借理想 MEGA Home 家庭特别版,包括箭在弦上的 i8 開辟第二陣地,漸漸成為了這家新勢力造車不容有失的一戰。
另外,本屆上海車展,同台入場的理想 L6 智駕煥新版,也将是至關重要的一枚棋子。理想今年 70 萬輛的目标能否最終衝線,近乎三分之一的貢獻,都要看這款產品的 " 臉色 "。
大膽猜測,銷量策略上的 " 加量不加價 ",僅僅只是瘋狂收割的第一步。
而與 " 蔚小理 " 相比,四位初代選手中最後的零跑,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像極了 " 小透明 ",甚至去年年初還瀕臨危險的懸崖邊。
可結果卻是,這家新勢力造車用行動上演了一出觸底反彈。
爬出泥潭的背後,只能説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換言之,國家政策的助力,新能源車滲透率的提升,產品本身的極致性價比路線,營銷層面沒有太過犯錯,都成為了不可或缺的 " 催化劑 "。
今年,零跑更是将銷量層面的目标,放大到了十分誇張的 50 萬輛。理性客觀地講,參照今年整個大盤的競争強度,完成的難度并不算小。
順勢,也要求其必須在 C10、C11、C16 的基礎上,找到更多強有力的 " 幫手 "。
而本月,以 9.98 萬元起售,激光雷達版本最低只需要 11.98 萬元的 B10,便是它給出的一個答案。
至于另一個,則是本屆上海車展全球首發亮相的 B01。
如果你熟知零跑,光聽名字便知曉其是一款轎車,定位大概率會比 B10 更 " 價格屠夫 "。二者組成的產品矩陣,加之 C 系列在售的三款 SUV,則是零跑最為關鍵的 " 基本盤 "。
看到這裏,肯定會有讀者好奇,如此方式真的能賺錢嗎?
借用朱江明在之前專訪中的回答," 我們卷得很開心。" 就某種程度來説,這家新勢力造車目前手握最大的長板,集中在供應鏈垂直整合能力以及生產制造成本管控上。
加之旗下產品零部件通用率的不斷提升,以及規模效應的正向加持作用,讓其在定價上得以一次又一次的拼刺刀。
不過,與小鵬遇到的問題有些類似,品牌向上漸漸成為了一道 " 偽命題 "。随即引發的連鎖反應還有,單車毛利很難迎來質變。
而最近,巧合的是,某位行業專家在接受采訪時曾輸出道:" 我覺得蔚小理一家都剩不下,最後能夠獨立存在的概率等于零,要盡快兼并重組合作。"
" 年產量幹不到 200 萬輛的,估計都活不下去,體量太小,研發費用過高。需要用各種方式去合作合資。"
順勢,試圖理解核心思想,直指中國車市的環境還在不斷惡化,但新勢力造車仍未迎來足夠可觀的規模效應,遲遲無法實現自我造血。
道理,其實沒錯,也和今天文章提及的 " 祛魅時刻 " 不謀而合。
但我覺得,還是太過決絕,就拿理想為例,去年 50 萬輛的銷量,便能将 80 億元淨利收入囊中。本質上,活下來的辦法,總比困難要多,關鍵是怎麼去做。
而當自身光環漸漸褪去,牌桌上僅剩的四位初代選手,無疑都走到了關乎命運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
本屆上海車展,又是一個極佳的觀察錨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