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細品珍珠港從戰後“甲标的”殘骸的發現過程來推斷真實的歷史,歡迎閲讀。
以下文章來源于燃燒的島群 ,作者群主飛龍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72篇原創文章,作者:群主飛龍。
全文共9921字,配圖43幅,閲讀需要20分鍾。本文曾于2019年4月17日首發,2019年6月26日、2019年10月20日、2020年2月1日、2021年12月10日四度重發,2023年12月27日第五次重發,内容有增删改。
本文收錄于專輯"細品珍珠港"和"潛艇戰史"專輯
偷襲珍珠港的日本海軍,除了眾所皆知的艦載航空兵以外,還有一支略顯神秘的袖珍潛艇部隊。關于這支部隊的參戰過程和戰果,在很長時間内都是眾説紛纭。
圖1. 畫作:向珍珠港出擊,兩名只穿着短褲的艇員正在離開母艇(一艘丙型潛艇),相互扶持登上他們的"甲标的"袖珍潛艇。袖珍潛艇艇艏的8字形防撞網是珍珠港作戰5艘"甲标的"的獨特外觀特征,背景島嶼上燦爛的燈光也曾在酒卷和男的回憶錄中提及
圖2. 模型作品:珍珠港作戰中搭載"甲标的"袖珍潛艇的丙型潛艇"伊-16"号,搭載的袖珍潛艇由橫山正治中尉(海兵67期)和上田定二兵曹操作,他們于夏威夷時間12月7日0時42分從"伊-16"号出發,出發地點距離珍珠港入口西南偏南約11.3公裏,按照"甲标的"最大水下航速19節來推斷,半小時就能抵達珍珠港入口水道
圖3. 瓦胡島不是夏威夷群島最大的島嶼,但确實最繁華的島嶼,檀香山市區就位于島嶼南側,珍珠港所在的峽灣更加險峻,是典型的口小肚子大,港闊水深的天然海軍基地。通過狹窄的入口水道後分叉為東西兩個灣,東灣的海水較深可以停泊戰列艦和航空母艦,西灣水淺一般停泊小型艦艇
圖4. 日本人創作的珍珠港肉彈九死士,因為酒卷和男被俘,日本人特意忽略了這個"不堅定的叛徒",注意畫作中所有的人員都佩戴大帽徽的軍官帽,顯然是按照死後特晉的軍銜,把5名兵曹也按照軍官的标準繪制
1941年12月7日凌晨前的暗夜裏,五艘"甲标的"在瓦胡島上燈光的吸引下,各自從母艇上出發靜悄悄地向港内駛去,"伊-68"和"伊-69"兩艘海大型潛艇随後來到珍珠港入口處的約定位置,等待着救援"甲标的"的乘員,但是他們沒有等來任何一條"甲标的"的返航,有些"甲标的"的最終歸宿,直到戰争結束近60年後才被發掘出來。
一、1960年6月發現的古野繁美艇
1960年6月13日,一隊正在訓練的美國海軍潛水員在珍珠港入口東側的克埃伊泄湖(Keehi Lagoon)中發現了一艘袖珍潛艇,位置在水下僅僅75英尺(約23米)深處,這非常有可能就是在偷襲珍珠港的戰鬥中失蹤的三艘袖珍潛艇之一(戰鬥結束後僅有酒卷和男少尉艇和岩佐直治大尉艇被發現并打撈出水,另三艘包括古野繁美中尉艇、廣尾彰少尉艇和橫山正治中尉艇并未被發現)。
7月6日,美軍潛艇救援船"卡倫特"号(USS Current,ARS-22)将這艘袖珍潛艇打撈出水,經檢查,艇内沒有發現人體殘骸,但指揮塔上的艙蓋是打開的。
艇内的發現物還包括了一件飛行夾克(Flight suit,可能是配發給水下有御寒要求的潛艇艇員使用)、一只飛行靴、一只手套、一雙膠底涼鞋和一個空的日本米酒瓶子,同時發現的還有一些扳手和扳鉗,從這些遺物推測該艇的駕駛員是古野繁美中尉。然而,艇艏的兩條魚雷仍在管内,保險栓已打開。
圖5、6. 潛艇救援船"卡倫特"号(ARS-22)正在打撈出水的古野艇,注意潛艇前方的8字形魚雷防撞網,安裝這種形狀防撞網的袖珍潛艇僅僅參加了珍珠港作戰,艇艏的兩條魚雷仍在原處,説明該艇并未突入軍港内實施襲擊,從打撈船距離岸邊僅僅數百米判斷,這艘潛艇很可能是在水下硬撐了一段距離
圖7、8. 美軍正在檢查打撈出水的古野艇的情況,由于沉沒地帶較淺且艇内并未發現人體殘骸,懷疑艇内乘員有自行脱逃的可能性,潛艇的艇底有可能出現了裂縫,遺憾的是我沒有找到1960年發現這艘潛艇的詳細檢測報告
圖9、10. 經歷了近20年的浸泡,古野中尉的"甲标的"袖珍潛艇已經是鏽迹斑斑
圖11. 袖珍潛艇尾部的雙螺旋槳特寫,這是第一艘在戰後發現的珍珠港潛艇,戰争時期僅發現了兩艘,即唯一成功進入港内實施了攻擊的岩佐直治大尉艇(當領導的水平高),以及最遲出發且唯一被俘的酒卷和男少尉艇
根據現場勘查,古野艇曾遭到深水炸彈的攻擊導致損傷。到底是哪一艘美國軍艦擊沉了該艇暫時沒有找到确切的考證,戰鬥當天有數艘美國軍艦都上報發現和攻擊了潛艇,特别是剛好負責守衞港口入口處的"沃德"号,先後四次報告攻擊了潛艇。古野艇可能就是在某一次反潛攻擊時被震壞,随後航行并沉沒在克埃伊潟湖的淺水中,兩名艇員自殺或逃亡(可能)。
在日本政府的請求下,美國人歸還了該艇,日本人為她安裝了一個假的艇艏。從1962年3月15日起,該艇被保存于廣島市江田島的日本海上自衞隊戰術學校,她也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4艘"甲标的"袖珍潛艇之一。
圖12. 目前保存于江田島的古野繁美中尉的"甲标的"
圖13、14. 保存于關島的一艘"甲标的"丙型袖珍潛艇Ha-51号,與珍珠港作戰時期相比,丙型"甲标的"增加了柴油充電裝置,可以避免在海上斷電的宿命,注意艇艏的防撞網形狀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二、撲朔迷離的三段分離式潛艇
除了位于淺灘處早早被發現的古野繁美艇外,另外兩艘失蹤的珍珠港袖珍潛艇又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沉寂。對于普通美國人來説,這場戰争似乎變得越來越遙遠,但仍有一些有信念且有錢的研究人員和歷史愛好者在不懈追索着歷史的真相。從戰時報告來看,失蹤的兩艘潛艇很可能沉沒在水道入口以外的較深海網域,需要使用更加先進的水下探測器。在眾多的研究者和機構中,自身就位于夏威夷的夏威夷深海探測實驗室(Hawaii's Undersea Research Laboratory,簡稱HURL)進行了锲而不舍的探索并最終摘得了發現兩艘失蹤潛艇的寶珠。
早在1992年7月27日,HURL通過他們的深潛器"皮斯塞斯5"号(Pisces V)找到過一艘袖珍潛艇的艇尾部分殘骸,位置在珍珠港防衞區以南數英裏外,水下1200英尺(約366米)深處。二戰後,這個區網域被用作閒置武器和戰争物資的棄置投海點,棄置物中包括了登陸艇、坦克、卡車、戰機、小型船只等在内。可惜的是,當時"皮斯塞斯5"号的追蹤系統出了故障,沒法跟海面的母船建立穩定的通訊,因此随後又"弄丢"了這段艇尾殘骸。
此後又是8年多的沉寂,直到2000年9月5日,"皮斯塞斯5"号找到了一艘袖珍潛艇的中段殘骸,該殘骸從指揮塔後方15英尺(4.57米)處有明顯的鋸齒狀斷裂。
2000年11月9日,另一支水下探險隊的深潛器"阿古斯"号(Argus)也找到了一艘袖珍潛艇的中段殘骸,因為沉沒的位置比較特殊(丢在許多棄置物中間),專家們無法判斷是否屬于珍珠港袖珍潛艇,也有一種推斷認為該殘骸是在關島俘獲的"甲标的",運回珍珠港經過研究後自沉于此。
2001年8月29日,"皮斯塞斯4"号又在該區網域的1200英尺(366米)水深處找到了一艘袖珍潛艇的艇艏殘骸,艇艏上有獨特的"8"字形防撞網,這是證明該艇是珍珠港潛艇的最重要的特征,因為只有參加珍珠港作戰的5條艇安裝了8字形防撞網)。此外,艇艏的魚雷管内是空的,説明艇員已經将兩條魚雷成功發射出去。艇艏還發現了一個用于系留鉸鏈的洞,推斷應為當時方便拖拽和棄置該艇時所鑽。
圖15. 2001年9月,HURL提供的"甲标的"艇身中部殘骸特寫,注意艇殼上有一處系有鋼纜的孔洞
圖16. 2001年9月,HURL提供的"甲标的"艇艏殘骸艇艏特寫,注意魚雷管是空的,這是這艘袖珍潛艇最大的一個疑團
圖17. 三段分離殘骸的中段部分,可以看到這裏與其他段的分割位置切口平滑,顯然不是炸彈或金屬斷裂導致,而更像是人工切割
圖18. 位于佛羅裏達州基韋斯特博物館的酒卷和男艇,為了運輸方便也做了三段分離式的切割,可以想象這是一種通常的操作
陸續被發現的三段分離殘骸引發了專家們的思考,HURL注意到這三段殘骸的切割位置比較平整,顯然是被人為切斷。但是,艇身中段後方的斷裂處卻有明顯鋸齒狀的痕迹,根據長度對比,仍有一段中後部約15英尺長的艇身未被找到(可能就是1992年那次發現的艇尾),而這裏恰好是自爆炸彈的安裝位置,所以該艇很可能是被艇員自行爆破沉沒!
但又如何解釋被人為分開的三段艇身呢?這個問題實在是讓人費解!
圖19. 疑似被分為三段的袖珍潛艇,事後調查認為可能是Ha-16号橫山艇
圖20. 珍珠港的衞星圖,可見港内分為東中西三個内港,左邊為西灣,珍珠港是個典型的口小肚子大的深水良港,港内東部和中部因海水足夠深,通常用于海軍主力艦艇的停泊,西部多用于吃水淺的輔助艦船
圖21. 1944年5月21日發生在珍珠港西灣碼頭的大爆炸照片
讓我們再把時間撥回到1944年5月21日,當天的珍珠港内又發生了一次大災難。當天下午3時8分,一艘停泊于西灣泊地内(West Loch Anchorage)的登陸艦"LST-353"号突發大爆炸,順帶引爆擊沉了附近的6艘登陸艦,當時這些軍艦正準備參加規模空前的入侵塞班島的"征糧者"行動。
事後調查認為,爆炸可能先是從LST-963号的水線附近發生,當時陸軍正在解除安裝該船搭載的重型火炮彈藥,周圍的登陸艦上也裝載有大量的汽油、卡車、吉普、野戰炮和彈藥,這場大爆炸除了直接導致6艘登陸艦的沉沒外,還有數艘被嚴重損傷,事故造成了多達163人死亡,396人受傷,因為事出蹊跷,被列入二戰期間美軍的重要機密。
HURL的一名專家特瑞·科比(Terry Kerby)就此提出了一個猜測:如果這艘"甲标的"恰好就是在西灣碼頭附近自曝,那麼被炸斷的兩部分殘骸是不是有可能在美國海軍清理碼頭殘骸時被發現并打撈出水,由于當時仍在戰争時期,出于對事件保密的考慮沒有留存資料。也或者因為對袖珍潛艇已經失去了興趣,總之,為了便于運送和丢棄而将其切割成3-4段,然後和其他的棄置物資一起運送到珍珠港外的深海棄置點丢棄。
HURL拍攝回來的水下照片證實了該艇曾被人為拆解并有纜繩穿孔拖拽的痕迹,但因為西灣碼頭事件仍屬于軍方的高度機密,沒有留下記錄可供驗證,仍然只能作為一個推論存在。
圖22. 布魯克林級"聖路易斯"号輕巡洋艦(CL-49)
那麼,這艘袖珍潛艇到底是哪一艘呢?還要往前翻翻當年的戰史記錄。
1941年12月7日上午,為了躲避空襲,一艘原先停泊在港内的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聖路易斯"号(CL-49)正以25節航速通過珍珠港的南航道,駛往港外的開放水網域。
10時4分,就在"聖路易斯"号剛剛抵達南航道的第一個入口航标處,突然發現有一艘潛艇從2000碼外向其右舷發射了兩條魚雷,幸運地是魚雷在未經疏浚的航道外側珊瑚礁上爆炸,未對軍艦造成傷害。由于魚雷發射後的袖珍潛艇瞬間少了近1噸重量,袖珍潛艇往往會因為浮力大增而衝出水面(港内的岩佐直治艇也是這樣被發現并擊沉的),"聖路易斯"号馬上發炮還擊,并報告"擊沉潛艇"。
如此一來,從HURL發現的潛艇艇艏魚雷管已空,推測可能就是曾被"聖路易斯"号發現并攻擊的那艘"甲标的"。
但問題還沒解決,到底是誰駕駛的這艘潛艇?
在棄置點發現的這艘"甲标的"艇艏帶有獨特的"8"字形割網器,顯然只能是參加珍珠港作戰的五艘之一。同時,在港外找到的另外三艇都沒有發射魚雷,那麼排除在港内被當場擊沉的岩佐艇後,只能是按照日方記錄,最早從"伊-16"出發的橫山艇。
那麼,歷史上的橫山艇又留下了什麼樣的蛛絲馬迹?
1941年12月7日,晚上22時41分,在經歷了一整天的漫長等待後,搭載了橫山艇的母艇"伊-16"号曾收到橫山艇發出的代表奇襲成功的無線電報"Se, se, se"(可能是日文"成功"Seiko的縮寫),8日凌晨1時11分,"伊-16"收到橫山艇發出"潛艇無法航行"的電文,随後便杳無音信。
圖23. 1942年4月8日在東京日比谷公園為"甲标的"艇員舉行的隆重的葬禮
正因為橫山艇與母艇保持了長達24小時的聯系,其戰時遭遇是最充滿想象的。日本海軍的潛艇部隊在珍珠港戰鬥結束13小時後,就将一艘美國戰列艦的沉沒歸功于袖珍潛艇。1942年4月8日,在東京日比谷公園還為9名戰死的艇員舉行了盛大的葬禮,許多東京百姓參加了祭拜。
更有意思的是,大約在2000年左右,還有人從一張日機在戰時拍攝的照片中提出了"證據",照片中可以看到一條向"戰列艦大街"發射的魚雷痕迹和隐約可見的潛艇,但因為這個攻擊時間與魚雷機隊的空襲時間重疊,無法區分魚雷到底來自魚雷機還是潛艇。
圖24. 一張著名的照片:戰列艦大街遭到魚雷攻擊的那一刻,有人正是據此照片考證説發現了袖珍潛艇發射魚雷的痕迹
兩種推斷都有難以自圓之處:
如果橫山艇的魚雷攻擊了"戰列艦大街",那麼"聖路易斯"号遭到的兩條魚雷攻擊又是來自于誰?
如果橫山艇在10時4分向"聖路易斯"号發射了魚雷,又何必冒險進入西灣碼頭自沉?
跟另外一艘在珍珠港内被擊沉的岩佐艇相比,橫山艇是否真的突入了港内"戰列艦大街"缺乏更加實在的證據,反倒是"聖路易斯"号的描述可信度更高,結合以上的所有研究,推測歷史的真相或許是這樣的:
1941年12月7日凌晨,橫山艇在試圖通過狹長的珍珠港入口水道時遭遇并攻擊了"聖路易斯"号,随後因浮力變化而露出海面,幸運地在炮擊中下潛躲避,根據爆炸聲,橫山中尉判斷命中了目标(實際上只是撞到珊瑚礁自爆),在躲過"聖路易斯"号的反擊後,橫山艇迷失了方向,繼續潛航到西灣碼頭附近。
晚上10時,橫山浮出水面發出"報捷"信号,發現自己已經身處珍珠港内無法逃脱。8号凌晨,橫山向母艇"伊-16"号發出最後的訣别電報,最終在西灣碼頭附近自爆,艇員自殺(可能)。
1944年的西灣碼頭事故後,橫山艇被順帶打撈出水,出于事件快速處理和保密需要,被拆解為3-4部分運至港外深水區丢棄,直到1992年、2000年和2001年被分段發現,而該艇的中後部分的殘骸(因自爆而與艇身中部斷裂)至今仍未被發現。
三、2002年8月發現的廣尾彰艇("沃德"潛艇)
圖25. 2002年8月被HURL發現的完整潛艇的大致位置
就在陸續發現三段分離式袖珍潛艇的同時,2002年8月28日,HURL的兩艘水下探測器"皮斯塞斯4"号和"皮斯塞斯5"号還在珍珠港以南5英裏的1312英尺(400米)水深處發現了一艘非常完整的袖珍潛艇。有意思的是,潛艇的指揮塔下方發現了一個4英寸大小的彈洞,艇艏兩條魚雷都還在發射管内。
從彈洞來推斷,該艇就是被事變當天負責警戒珍珠港入口的"沃德"号驅逐艦和随之而來的一架PBY投擲的深水炸彈攻擊的那艘,也就是從"伊-20"号上出發的由廣尾彰少尉駕駛的Ha-18。
圖26. 藝術創作:"沃德"号向廣尾彰少尉的"甲标的"開火并最終将其擊沉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1941年12月7日,上午6時45分,老式的維克斯級美國驅逐艦"沃德"号(USS WARD,DD-139)在100碼距離上,向一艘試圖尾随美國貨船進入珍珠港内的潛艇開火,首輪炮彈未能命中,"沃德"号接近到50碼的近距離再次開火,命中潛艇指揮塔一發炮彈,随後"沃德"号投下四枚深水炸彈,并于6時51分向瓦胡島的第14海軍軍分區報告:"我們向防區内發現的潛艇開火并投擲了深水炸彈。"
這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一槍!這一幕在連續幾部關于珍珠港偷襲作戰的大電影裏都有所表現。
圖27、28、29. 2002年8月發現的"甲标的"指揮塔特寫,注意中部的彈洞,推斷為"沃德"号命中彈的彈孔
圖30、31. 被發現的完整的"甲标的"袖珍潛艇,推斷為"沃德潛艇",即廣尾彰艇
圖32、33. 廣尾彰艇的艇艏,可見兩條450毫米的九五式氧氣魚雷仍在發射管内,顯然該艇是在突入珍珠港水道入口前就被幹掉了
從雙方的記錄來分析,在遭到攻擊之前,廣尾艇已離開母艇3小時48分鍾,他似乎一直在尋找進入珍珠港水道的時機,直到廣尾發現一艘美國貨船"心宿二"号(USS Antares,AG-10),并試圖尾随該船入港,結果成為了太平洋戰争中第一艘被擊沉的日本軍艦,有意思的是,他也成為最後一艘被找到和定位的參加珍珠港作戰的袖珍潛艇。
對珍珠港"甲标的"作戰的回顧,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一、"甲标的"的設計問題
從性能指标上看,作為一款純電動袖珍潛艇,擁有紙面上的優秀數據。比如最高速度可達23節,最大航行距離可達100英裏。但是最高速度只能維持55分鍾,最大航程只能在2英裏時速下達到。
這就跟買車時説給你聽的理論油耗一樣,是實戰中永遠無法達到的值。
圖34. 1942年美軍正在研究被俘的酒卷艇的尺寸
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甲标的"艇員将不得不處理各種突如其來的情況,比如海況影響、導航問題、規避敵情和可能的機械故障,最終導致航程的大大縮短。由于"甲标的"原型艇中只考慮了純電力驅動,電池電力用完之後就成了一條"死"船,這就使得"甲标的"甲型事實上成為一種有去無回的特攻武器!
圖35. 袖珍潛艇"甲标的"的内部結構圖,從艇艏的防魚雷網形狀判斷,是參加了悉尼和馬達加斯加特攻作戰的那一批
在五艘參戰的"甲标的"中,第一個下水的橫山艇從7号凌晨零時42分,活躍到8号凌晨1時16分,是最"堅挺"的一艘潛艇,然而最後還是耗盡電力而自沉。
為此,日本海軍在随後改進設計的"甲标的"乙型和丙型中增加了一台40馬力的發電機,攜帶一定量的化學燃料,在蓄電池電力耗盡的情況下,還可以自行充電。這也算是目前市面上頗為流行的增程式電動汽車的原型吧。
圖36. 戰後發現的"甲标的"遺骸位置和推定沉沒點,成功突入港内的是岩佐大尉艇和橫山中尉艇,在珍珠港入口水道東側的克埃伊潟湖沉沒的是古野中尉艇,距離入口水道較遠且沉沒地點較深的是廣尾彰艇,另有一艘酒卷和男艇因為迷失方向而向東漂流至島東部的海灘擱淺
二、"甲标的"珍珠港作戰計劃問題
作為隐蔽潛行的袖珍潛艇,隐蔽性是第一要素,黑夜是潛艇最好的朋友。原本5艘"甲标的"被設定為在6-7号夜間潛行入港,在白天隐藏在水底,7号夜間再上浮實施攻擊。但在争功心切的岩佐大尉的堅持下,同意讓"各艇艇長自行決定攻擊時機,只要不超過航空兵的空襲時刻"。這個決定在後來看來是有問題的。
圖37. "甲标的"使用的九七式小型潛望鏡細節圖
從戰後披露的記錄來看,只有最先出發的橫山艇和岩佐艇利用暗夜的掩護順利通過了危險度最高的狹長的入口,後三艘均在黎明時刻被美軍發現并擊沉,這還算是走運的,萬一在礁盤上擱淺被生俘了,整個偷襲珍珠港行動都會被影響而功虧一篑,那就真的是因小失大了。
袖珍潛艇在攻擊時刻必須上浮到水面,使用潛望鏡進行觀測,珍珠港雖然是少有的深水良港,但是港内的水深也只在10米左右,對于一艘直徑達1.85米的潛艇來説,這種清澈的熱帶海水無法提供良好的掩護。在白天上浮進行攻擊,是無論如何也逃不過水面艦艇的發現和反擊的,岩佐的戰例充分説明了這一點,堅持白天攻擊的岩佐本人也當場喪命,萬劫不復。
圖38. "甲标的"的内部復原結構圖
從岩佐艇的命運來推斷,橫山艇也不太可能會在未被任何人發覺的情況下向"戰列艦大街"發射魚雷,畢竟雖然美軍有和平時期的松懈,但戰列艦上的反潛觀察員仍然會大大多于輕型艦艇,沒有記錄表明曾有人觀察到攻擊戰列艦的潛艇。
同時,因為"甲标的"設計上的問題,不能同時發射兩條魚雷,且在發射第一條魚雷後引起的艇身搖動會影響第二條魚雷的瞄準,需要修正艇位,也更容易暴露目标,所以所謂的"甲标的"擊沉戰列艦的臆想,應該可以劃上句号了。
如果按照最初的方案改在7号晚上攻擊,至少有更大的機會不被發現,也有機會在珍珠港撿漏成功,甚至制造更大的混亂,更強烈的打擊美國人的士氣,也更有可能利用暗夜的掩護脱離。
圖39. 藝術創作,利用暗夜攻擊珍珠港内美軍戰列艦的袖珍潛艇,從被擊沉的戰列艦帶有桅杆式艦橋推測是美式戰列艦,那麼本作一定是認為袖珍潛艇利用暗夜發射了魚雷的作家的"傑作"
三、或許是正确的珍珠港作戰打開方式
從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當初提出6号夜間潛入,7号白天潛伏,7号晚上攻擊并撤退的作戰計劃可能更加合适。一來充分利用了暗夜掩護進入和脱離,二來有望利用珍珠港内的混亂狀況對大型敵艦進行補槍,三來更有可能加劇美國人的恐慌情緒,也更有機會辨識袖珍潛艇的戰果。
圖40. 珍珠港作戰特意改裝"8"字形切網器的"甲标的"
實際上由于參加了珍珠港作戰的全部艇員都未能返航,僅有的生還者被美軍俘虜,日本海軍對"甲标的"作戰的效果基本是兩眼一抹黑,戰果和經驗教訓都無從判斷,這影響了對後續作戰的改進。
直到1942年11月,在瓜島周圍使用"甲标的"作戰時,才第一次有乘員生還并詳細報告了作戰歷程,讓日本海軍終于摸到了後續改進的一些思路。比如在最後生產出場的5艘"甲标的"甲型上增加發電機,使其獲得持續充電能力,這5艘也被改稱為"甲标的"乙型。後來又在乙型的基礎上增大了尺寸,艇員也增加到3人,以分擔繁重的操艇任務。
圖41. 為"甲标的"悉尼作戰而制作的紀念章,看起來似乎是澳大利亞人的作品,注意此戰的袖珍潛艇艇艏防護網的形狀與珍珠港作戰時的不同
圖42. 1942年11月,瓜島附近被美軍拉上岸擱淺的"甲标的"
在太平洋戰争中,除去1932年的原型艇外,總計建造出100艘"甲标的"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52艘(後四艘被改造為乙型),乙型5艘(其中四艘由甲型改造而來),丙型47艘。
"甲标的"被廣泛使用在戰争中前期的歷次大戰中,最為著名的除了珍珠港作戰,還有1942年5月31日三艘"甲标的"入侵澳大利亞悉尼港(第一次取得實戰戰果),1942年5月30日,兩艘"甲标的"入侵馬達加斯加的迪耶哥·蘇亞雷斯港,1942年11月至12月間,"千代田"号母艦帶着10個"甲标的"艇組前往瓜島海網域參戰,戰果雖然不大,但是有5個艇組從戰鬥中幸存,算是燒了高香了。
圖43. 回天魚雷成為越來越瘋狂的日本人的最終選擇
1943年後,随着日本轉入防御作戰,尚有一絲生還機會的"甲标的"被更加瘋狂的"回天"人操魚雷搶去了風頭,日本人被越來越急功近利的自殺式戰術吸引,在滅亡之路上越跑越遠!這些故事就留待其他專題再細説了。
-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
- 給本站投稿,只需輸入關鍵詞"投稿" -
- 加入本站粉絲群,只需輸入關鍵詞"加群" -
如果您覺得本站還不錯,請掃這裏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