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清華青椒:讀個博士,我虧了一套豪宅!評論區炸鍋了.,歡迎閲讀。
本文來源:青塔人才、知乎
此前,清華大學姚班助理教授張煥晨在網絡上發布了一篇文章,名為《讀博,你真的想好了嗎》。文中," 讀個博士基本上虧出去了一套豪宅 "、" 博士生患上精神疾病的風險要遠大于普通人 " 等句子深刻體現出了作者在讀博過程中的掙扎、焦慮。
圖源:知乎
舉例文中的一些觀點:
你説我讀博是在投資,是為了在未來把讀博期間虧的錢掙回來。那我告訴你,掙不回來的。我們分三種情況讨論。
1 ) 假如你畢業以後去大廠,你的起點可能會比本科 / 碩士生高 1-2 個 level,那又怎樣?你的同齡人早已在行業裏積累了 5,6 年的經驗,現在可能已經是你的頂頭上司了。除非企業腦殘,在升職的時候設定學歷天花板,不然你哪有翻身的一天?
2 ) 假如你畢業以後做大學教授,那麼恭喜你,你成功地在計算機行業裏選到了那個最不掙錢的職業。
3 ) 假如你畢業以後去創業,你能不能幹成和有沒有博士學位沒關系,我反而覺得有行業經驗更重要。好了,現在你還覺得有多大可能能把虧的錢賺回來?
所以,讀博不是為了掙錢或者是未來掙大錢。讀博更多的是一種精神追求。如果有一大家子人等着你掙錢改善生活,那還是别讀博了吧?有時候理想和自由在責任面前不堪一擊。
......
這篇文章可以説是一篇讀博 " 勸退 " 貼,文章一發布,評論區炸鍋了 許多高贊的評論,都體現出了博士們反 " 内卷 "、反焦慮的立場;但也有些讀者,認為這篇文章寫出了自己真實的讀博生活。
文章中的作者的具體境遇或許離大多數人都太遠,但我們可以看看評論區,那裏藏着更有煙火氣的普通博士們,和真實感的人間:
@快樂小吉普
實在忍不住要怼一下了。為什麼不對青年學生學者多一些鼓勵?可以多講一些科研中的樂趣,體會,如果遇到瓶頸怎麼攻克,如何追熱點等等。真不熱愛愛科研的人,自然用腳投了票,也不用勸退。販賣焦慮實在是沒有必要。按着文中這個邏輯,任何事都可以套用。還沒工作的勸退工作,還沒結婚的勸退結婚,還沒生娃的勸退生娃……不是最優秀的,真的就是可恥的事嗎?
@ 孟荷 回復 @ 快樂小吉普
讀博本身就是占用了這個社會上很多資源的事情 資金全部來自于科研經費 當然會承擔更多的功利目标(多出科研成果) 本身也不應該鼓勵大家以一種随便試大不了不讀的心态讀吧 自己的心态是好了 無形中給社會高校增加了多少成本是不是應該也要多考慮一下呢
@ ilis 回復 @ 快樂小吉普
有時候可能有一些特别的外界因素就足以讓你讀博成功,比如説運氣比較好找到了一個競争小又前景非常好的方向,碰巧遇到和自己非常合得來的導師,進了一個師兄師姐非常給力可以很好地指點迷津的組,或者形成了和企業深度合作、目标明确不确定性稍小的課題等等,這些因素每一個都足以讓一個本身可能不那麼适合讀博的人最後成功讀出來。
外界因素和際遇每好一分,對學生的要求可能就會降低不止一分,沒必要按最壞的打算去考慮問題,讓學生在考慮是否讀博前對自己的各方面情況都要求得這麼嚴苛。
@ Antarctic
只能説成功是少數,掙扎是常态。
@ jajupmochi
作為建議不錯,但是真心不喜歡把復雜的生活抉擇決策樹化,靜态思考問題。一個人的想法追求随着時間境遇千變萬化,怎麼可能如此簡單地就定義了行與不行?這個 " 适合 " 與 " 不适合 " 本身也有點二元簡單化了吧?
@ David Yin
帶着這種不成卷王便是 loser 的心态,幹什麼都會很痛苦。不僅僅是讀博士。也許作者本身是出于好意,但是文章裏只體現了極度單一和扭曲的價值觀和成功标準。
讀博和入其他行業一樣,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活法。955 的 PhD 甚至教授都有大把,自己開心就好。體驗兩年覺得不适合的話 quit 就是了,别把這個搞成什麼大不了的事兒。説句不客氣的,很多博士生最終想不開,很大程度都是自己 / 周圍人 / 導師這種一根筋的價值觀導致的。
@龍卷楓 回復 @David Yin
站在局外説一些政治正确的話确實是輕松,我倒是很想知道贊同這些話的人都讀過博嗎?
@ Zhifeng
PhD 第一年:要做出改變世界的工作
PhD 第二年:要發表頂會
PhD 第三年:希望有會議能接受我的論文
PhD 第四年:希望能畢業
PhD 第五年:希望會議茶歇時間有免費甜點 ...
@ 吳豆豆
我覺得其實沒必要把讀博妖魔化,可以當作一種工種,讀博的人并不是人上人,也沒比别人奇葩到哪去。我認為讀博本身是做一種特定類型的工作,其他工作也有壓力,也有時間成本,也有變态的老板和 peer pressure,沒必要在讀博中放大。讀博 quit 就跟工作辭職一樣,都是很艱難的選擇。而做科研其實就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罷了。大部分 phd 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什麼改變人類的,所以所謂科學邊界的探索,説的有些玄幻。都是基于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產生的思想的延伸,而這種能力在很多工作中也是可以被鍛煉,被需要的。
我覺得大部分人在讀博之前很難确定自己是否喜歡科研,也并不需要 100% 的熱愛才能做這份工作。在過程中積累,總結,不斷進步,鍛煉培養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一樣可以做好科研。這些能力在哪些工作中又不需要呢?
@ 糾纏小刺
對于這位教授來説讀博是眾多選擇中的一個需要很大興趣且經濟上不劃算的選擇,但是對于很多人來説,讀博是經濟上 optimal 的選擇。
不是所有家庭都能供得起美國碩士,不是所有人都能如姚班畢業生一樣出門找到大廠五十萬 + 的工作,清華北大理工科碩士名額每年都在減現在快沒了。
@ 時空低語
作者好像自己在一個風氣固定的圈子久了,好像以為全世界的博士和教授都一種人,卷王以為全世界都很卷,其實還是自己願意卷。
博士和教授也有很多種生活形态。作者是把其中最極端的情況拿出來勸退,這思維也比較保守,而且把自己的價值體系放到一個決定裏去影響學生真的好嗎?
@ zezeco
這種分析之所以引發恐懼,是因為這樣的評判太非黑即白了,而且很明顯帶着精英主義的視角,容易吓唬到後來者。
但仔細想想,除了 " 當教授 " 和 " 搞科研 " 之外,還有很多種可能的讀博動機和後路。
比如:可能對一些人來説,他們有過企業工作經歷,但熱情已過,食之無味,在這樣的時間點開始考慮讀 phd 的選項。他們把 phd 的研究課題當作一份工作,和做企業的螺絲釘相比較,發現兩者各有各的困難艱險,但前者更有趣一些,自己能掌控的更多。
雖然 phd 之路風雲莫測,但對上班狗來説也是一樣,風險和機會都是并存的。沒有學術抱負,讀完 phd 回老家的三流院校當老師,每周上一兩天課,科研上得過且過,這樣的例子也是大有人在的。
@ uuzz
我自己就是這篇文章嘗試勸退的對象。
其實很難認同老師們的觀點,對于學生而言,無論你以過來人描述的事情有多麼困難,只要我喜歡我覺得有價值就像試一試。
所以就個人而言,我知道我喜歡做 research,金錢對我而講不如找到自己的摯愛重要,其他的我有的符合有的不符合,比如我深刻地意識到自己很玻璃心,很在意身邊的同學是否比自己強,這兩者在我看來是自己如今最大的兩個弱點。
但其實他們有利有弊,比如如果我不玻璃心,或許我不會特别在意成績,也就不會來到清華來到強手如雲的貴系并現在在貴系活得還不錯。
而是否在意身邊同學比我強,這其實有關一個人的處境和視野,且這種在意其實可以給你帶來些不一樣的感觸,當你在意别人比你強卻又發現自己無論如何也無法超越身邊的同學,你會經歷一段痛苦的掙扎,但之後你會頓時間了悟了什麼,于是這種在意變得更加理性,它在大多數情況下會起到正向作用,讓你更關注自己的付出和努力,于是在優秀同學的身邊,你會發現自己變得更優秀之後境界也有了提升。這是一種奇妙的現象,但它是伴有痛感的,因為改變自己曾經偏執的想法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
于是乎,對學生而言,讀博是一個可能伴有風險的決定,但它象征着另一片未知的天空,可能承載着一個 20 歲左右的年輕人小時候一個很俗氣的 " 我長大要當科學家 " 的夢想以及由這個夢想不斷演化過來的對未來的期許和向往,這些夢想,如果足夠純粹,便值得為之付出五年,或者更長的承諾并持續不斷地努力。
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或許壓力和競争會讓我變得更加優秀,看到更高遠深邃的天空,逐漸變成自己希望的模樣;也有可能我精神失常甚至在某一刻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但你又如何知道這對我而言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呢,你如何知道如果當時我選擇平平讀過餘生便可以幸福快樂呢?
所有的事情都是機遇和挑戰并存,科學和藝術都是在不斷到達别人未曾到達的地方,永遠保持孩子一般的好奇心去尋找并親眼見證世間之絕美,這之中可能有諸多艱難險阻,但" 既然尋境界,何必避風霜 ",既然你知道那是自己喜歡和向往的方向,又何必拘泥于其他顧慮。
Cache 系統有很多預測程式訪存的算法,LRU 便是很經典的一個,但這對程式而言可能是正确的,它們可能具有一成不變的訪存特性,但對人而言卻并非如此,人作為萬物之靈,和其他生靈以及無生命的事物相比最大的不同便在于人有超強的學習能力。
以一個學生現階段的成就和心态,就草草地評判他 / 她是否适合讀 PhD 是一件極其不負責任的事情,因為我們會改變會成長,會将如今的懼怕變成前進的動力,會将如今的玻璃心變成對自己更為嚴格的要求,會在這些心态的轉變之中看到更到不一樣的東西,并不斷變成夢想中的自己。
文章原文:
https://zhuanlan.zhihu.com/p/37288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