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遊戲經驗:能不能别玩大冰梗了,好嗎?好的。,歡迎閲讀。
冬讀大冰夏吃姜,不用大夫開藥方。
江湖上有這樣一個傳説。
某天,著名作家大冰在浪迹天涯時,因為天黑找不到住處,所以去路邊一個大爺家裏借宿。
大冰敲了敲門表示想要借宿一晚,大爺把門拉開一條縫問 " 誰啊 ",大冰回答道 " 主持人、作家、民謠歌手、背包客、皮匠、銀匠、詩人、酒吧掌櫃、油畫畫師、手鼓藝人、禅宗臨濟…… ",話還沒説完,大爺啪一聲把門合上 " 你們走吧,我這住不下這麼多人 "。
這是最著名的大冰笑話,可能沒有之一。
在二〇二三年的年末,在大冰以 " 小藍書系列收官之作 "《保重》暫離文壇的第二年,當青春文學暢銷榜換了一面又一面,這位十年前出道開始寫書的作者,突然又一次躍入新時代年輕人的眼簾。
你會在刷微博時,看見人們心照不宣地玩大冰笑話。比如在某條 " 弱智吧官微 " 的推文下,剛新鮮出爐的熱評就是大冰文學的擁趸,有人用書名開場,有人用書名設問,還有人用大冰文學知識點進行中段銜接。
你可以看到人們将大冰的名字代入生活,當有人曬出自家裝滿大冰作品的書櫃,人們就會親切地給書櫃冠以另一個,我們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 冰櫃 "。
圖源:小紅書 @江西炒米粉天下第二
有人指出大冰才是最應該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中文領網域作者,因為加西亞 · 馬爾克斯早在自己的作品《百年孤獨》中致敬過大冰。馬爾克斯這樣寫道 " 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連諾上校将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大冰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
那麼,笑話已經講過幾個,現在提個小問題,誰是 " 大冰 "?
如果你沒聽過大冰的名字,那麼自然很難了解這些到底是怎樣的笑話。
雖然解釋笑話未免有些沒勁,但考慮到有網友曾經誤入 " 大冰籤名售書活動 ",以為是 " 奇志大兵相聲組合 " 裏的 " 大兵 " 轉行寫作了,所以我們認為還是有必要搞一點 " 科 " 普。
如果我們簡單地介紹大冰,那麼寥寥幾個字就能講清楚:大冰是位從主持人轉行寫書的暢銷書作家。
圖源:新浪微博 @大冰
但這樣介紹大冰未免有些過于草率,如果按照大冰在自己著作《乖,摸摸頭》中的介紹方式,那麼他的身份是:作家 / 某衞視首席主持人 / 某高校導師 / 民謠歌手 / 老背包客 / 不敬業的酒吧掌櫃 / 科班油畫畫師 / 手鼓藝人 / 業餘皮匠 / 業餘銀匠 / 業餘詩人 / 資深西藏拉漂 / 資深麗江混混 / 黃金左臉 / 禅宗臨濟弟子。
圖源:小紅書 @熱心市民小番茄
考慮到《乖,摸摸頭》在 2014 年出版,距今已經有近十年之久,所以可能還要加上幾個标籤。比如《乖,摸摸頭》出版後的 " 暢銷書作家 "、在短視頻平台更新摩旅視頻後的 " 摩旅愛好者 "、手遊《和平 XX》高手,以及從 " 大冰文學 " 衍生出的 " 互聯網模因源頭 "。
圖源:小紅書 @三體 THREE BODY
也許在十年前,将自己的所有興趣愛好,乃至于人生經歷進行羅列,自稱 " 半吊子的騎行愛好者 "" 不合時宜的詩人 " 或 " 不敬業的酒吧掌櫃 " 還算流行,但在 " 遊戲領網域大神 "" 魂系遊戲高手 " 這些負面标籤漫天飛的如今,這麼多标籤看着多少有些離譜。
但説起來,比大冰标籤更離譜的,顯然是大冰作品中那些曲折的故事。
當然,大冰寫過很多本書,每本書裏都有若幹個故事,所以我們只選出一段最著名的段落進行展示。
顯然,這句 " 幸虧小 XX 卡在石頭縫裏才沒滾進金沙江 " 不能説 " 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 ",只能説離譜到讓人甚至難以吐槽。如今再回看這段,順着 " 硬度 "" 韌性 " 這些關鍵詞聯想失物,浮現在我腦海中的,只有《怪物獵人:崛起》裏剛打磨好,會噌一下發亮的太刀。
當然,讀者們不會只因為一句 " 雞雞卡縫 " 就全盤否定大冰,真正讓大冰口碑逐漸從 " 説書浪子 " 轉到 " 無内鬼,來點大冰笑話 " 的原因,還是大冰作品裏永遠一個調性的故事。
在大冰的故事裏,你不常看到大冰的存在。大部分時候,他都以第三方的旁觀者視角,講述着其他人的故事,只是偶爾插入幾段自己和其他人的對話 " 發生 XX 事的時候,我就在 XX 地,和 XX 人在一起 "。
一次兩次沒什麼問題。但這樣的故事多了,你可以想象讀者大概會發現一些端倪 " 怎麼一本兩本全是一個味道 "。
早期 " 罵戰帶貨 "
當那些充斥着 " 詩與遠方 "" 年少輕狂 " 的 " 冰系青春文學 " 還沒來得及讓作者 " 著作等身 ",年輕時沉迷大冰 " 摻糖風霜烈酒 " 質感的年輕人們緩緩被時間醒了酒,開始覺得情況有點不對。
" 冰學 " 應運而生。
你可以看到,有人将 " 冰學 " 研究模拟成金字塔逐層分級,從 " 新兵蛋子 " 到 " 冰學學士 " 再到 " 碩博連讀 ",根據讀者對 " 冰學 " 的涉獵程度排名。
圖源:小紅書 @還是先勾線吧
當然,在有學位制度之前,基礎知識顯然是少不了的。比如這篇圍繞教材課文《安塞腰鼓》進行改編的 " 安塞冰鼓 ",主要考點就是一個 " 人物身份 "。
你甚至可以看到,有人圍繞 " 冰學 " 制作出了專門的試題,供給各位 " 冰學 " 學子復習,希望他們可以鞏固 " 冰學 " 知識點,最終成功在 " 高影響冰子 " 的學術期刊上發表大作。
圖源:B 站 @AKA 嬛球達人
與此同時,由于大冰每本作品的書名看着都有點故事。于是," 冰學 " 研究者們僅僅圍繞書名,就可以創作出無窮無盡的 " 冰源 ",在互聯網上以各種方式展示。
圖源:新浪微博 @- 枕風月 -
而在整個 3DM 編輯部,只有我最能駕馭這個 " 冰學 " 選題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我真看過大冰的書,而且對 " 冰學 " 的研讀程度也算是契合 ID 的中等偏上。
在我剛學會網購的那年,似乎每打開一家網上書店,大冰的書永遠處在最醒目的 " 暢銷書排行榜 ",同時榜上還有引發潮流的《背包十年:我的職業是旅行》,就是在這樣的契機下,我買了本《乖,摸摸頭》。
具體的過程就不細説了,你只需要知道我在讀完《乖,摸摸頭》後如飢似渴地購入了《他們最幸福》,然後又等了很久《阿彌陀佛麼麼哒》開賣,再後來聽了小四五百遍不同 " 冰曲 " 就行(随書分享的歌)。
但你要問後不後悔,我只能説不後悔。
雖然大冰的作品完全 " 不實用 ",但那句 " 要相信總有人過着你想要的生活 ",确實還是給我打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雞血,大致上起到了比較積極的正面療效。
當然,随着年齡的增長,當初的年輕人開始接觸到越來越多 " 言之有物 " 的作品,曾經的濾鏡多多少少都會淡去。人們會逐漸會質疑大冰那些摻糖撒霜的烈酒,貼上名為 " 青春文學 " 的标籤。
寫到這裏,我突然想起來我和 " 青春文學 " 最偶然的一次遭遇。大學有次和舍友鬧了矛盾,後來舍友專門在我的生日,帶着和好的目的給我贈送了兩本 " 我看上去會很喜歡的書 ",而這兩本書雖然不含冰,但名字你可能不會陌生《你的 XX,雖 X 猶榮》以及《從 X 的全世界 XX》。
收到那兩本書後,我确實和舍友和好了,但看見書名的瞬間,心情着實很復雜。
多年以後,當我再次走進青春暢銷文學的書架,才發現世界并不大——當年我讀過的 " 悲傷逆流成河 ",如今換了新的調子,開始撩撥又一批年輕人。
先别急着否定 " 爺當年讀書,閒了都是讀卡夫卡、村上春樹,可從沒讀過大冰 ",你要知道,還是那句炖至軟爛的老話 " 沒有人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年輕 "。
如果套上 " 冰學 " 的模板,那就是 " 沒有人永遠讀大冰,但永遠有人讀大冰 "。
就我身邊的案例來説,前段時間我回家帶初中侄女去書店,問她有沒有什麼想讀的,我以為她會説漫畫或是什麼名著,但她最後挑了本《X 邊有個小 X 部》。
我一看作者名 " 呦呵,老熟人 "。
要是能年輕個十歲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