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這屆年輕人,正在靠“抱樹”治内耗,歡迎閲讀。
朋友,你聽説過 " 抱樹 " 嗎?
繼吸貓、吸狗之後,當代年輕人又開始流行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抱樹。
具體方式非常簡單:走出家門,找一個公園,然後挑選一棵合自己眼緣的樹,張開雙臂,抱上去,靜靜感受。
體會過 " 抱樹 " 的人表示," 抱樹 " 可以緩解焦慮、十分解壓,能讓人重新收獲快樂、放松自己," 明明是自己在抱樹,卻有種被樹抱着的感覺 "。
圖片來源:某社交平台截圖
" 抱樹 " 真的有這麼神奇的功效嗎?
真的!
研究發現,每天花點時間給樹木來個深情的擁抱,确實在一定程度上能減輕壓力,增強幸福感,改善情緒,提高免疫力……甚至可以改變大腦中的化學物質,讓你變得更加快樂。
" 抱樹 " 為什麼能讓人心情舒暢?
不少人認為," 抱樹 " 所帶來的療愈與快樂感很有可能是因為受到了宗教信仰與心理暗示的影響。但當代的心理學家在長期的研究中,确實為其找到了一些具有科學意義的有力證據。
被稱為 " 擁抱醫生 " 的臨床心理學家斯通克 · 勞沙爾(Stone Kraushaar)博士在《擁抱療法》一書中解釋道," 抱樹 " 有助于提升人體内催產素的含量水平,它是一種與幸福感、快樂感、平靜感和信任感等情緒體驗息息相關的激素。
而使催產素水平增加的一種有效方式就是通過觸摸,尤其是手部觸摸。
人類的每只手掌有 29 塊骨頭,由 123 條韌帶、 35 條肌肉、 48 條神經和 30 多條動脈與數量眾多的血管聯結組合而成,這復雜的結構讓我們的手部有着格外細致的感受能力。
同時,大腦中的運動中樞和幾個與情緒感受相關的部位,都會随着手部的觸摸而產生相應的反饋。研究人員認為當我們在 " 抱樹 " 時,手掌通過與其表皮粗糙紋路的接觸所傳遞至大腦的感受會增加催產素的釋放,讓我們能夠更容易體會到心情舒暢的情緒感受。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另外,撫觸除了可以激活内部的生化過程外,也有助于打通 " 人——物——環境 " 之間的關系,這是 " 抱樹 " 有好處的另一重要原因。
此外," 抱樹 " 其實屬于自然療法中的一種技術形式。
自然療法是一種利用像是樹木綠植、自然聲音、新鮮空氣、溪流或星空等等自然環境元素的特性,從而促進和改善人類身心健康的一類廣泛技術。其中,還包括像是森林浴、露營、接地(你的皮膚與地面直接接觸,叫做接地)和自然冥想等等活動。
國際自然和森林治療聯盟在研究中指出,當人們身處于足夠 " 貼近 " 自然的環境中時,交感神經系統中所產生的皮質醇含量水平就會呈明顯地下降趨勢,從而幫助人們緩解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以及起到調節心跳,血壓和壓力水平的積極功效。
" 抱樹 " 的注意事項
想要體會 " 抱樹 " 帶來的快樂?你還需要注意這些細節:
1
請各位 " 樹友們 " 不要太認真
雖然當今科學界确實給出了 " 抱樹 " 等自然療法對人們身心健康有着一定正向改善作用的報告,但更多的只是作為一種輔助手段而已,針對這項奇特療法的研究還在持續之中。
所以,在這裏也建議廣大有意願成為 " 樹友 " 群體中一員的朋友們,最好抱着一種體驗新奇和玩一玩心态去嘗試,請不要将其當做一種解決心身問題的唯一方式。如果你發現自己有着嚴重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問題,還請及時向專業人士們尋求幫助。
2
保護環境與社區,人人有責
" 抱樹 ",早在 20 世紀 70 年代的印度就成為一種公眾對自然環境保護的象征性運動。人們通過這種親密接觸的方式弘揚綠色行動,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環保理念。
2021 抱樹世界錦标賽現場比賽。圖片來源:VisitFinland
雖然,我們現在知道了 " 抱樹 " 确實會為身心帶來一定程度的積極幫助,但是也請大家要懂得做一名理性的 " 樹友 ",在擁抱樹木的時候盡量温柔些,不要破壞社區中的綠色植物,打破了環保的初心,更不要影響到鄰裏街坊們的日常生活。
3
" 抱樹 " 安全須知
盡管大自然是美麗的,但它也同樣有着危險的一面。我們人類的皮膚相較于那些自然界中,有着繁密毛發的動物來説顯然要脆弱的多。樹幹上的凸起,樹皮上趴着的昆蟲都有可能在我們盲目跟風體驗 " 抱樹 " 療法時給身體帶來傷害。大家在 " 抱樹 " 前一定先觀察樹木的健康、衞生和安全情況。
此外,最近雨季來臨,所以,還請各位 " 樹友 " 們絕對不要在雷雨天嘗試去體驗 " 抱樹 " 這項奇特的活動。
參考文獻
[ 1 ] Betts, J. G., Desaix, P., Johnson, E., Johnson, J. E., Korol, O., Kruse, D., Poe, B., Wise, J., Womble, M. D., & Young, K. A. ( 2022 ) . Anatomy and physiology. OpenStax , Rice University.
[ 2 ] Li, Q., Otsuka, T., Kobayashi, M., Wakayama, Y., Inagaki, H., Katsumata, M., et al. ( 2011 ) . Acute effects of walking in forest environments on cardiovascular and metabolic parameters. Eur. J. Appl. Physiol. 111, 2845 – 2853. doi: 10.1007/s00421-011-1918-z
[ 3 ] Donovan, G. H., Michael, Y. L., Gatziolis, D., Prestemon, J. P., & Whitsel, E. A. ( 2015 ) . Is tree loss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disease risk in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A natural experiment. Health & place, 36, 1-7.
[ 4 ] Forest therapy. INFTA. ( n.d. ) . https://infta.net/home/public-health/forest-therapy/
策劃制作
作者丨蘇逸 全國心理服務基層協作網融媒體發展中心副主任 心理治療師
審核|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員
策劃|徐來
責編丨楊雅萍
往期
精選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復 " 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