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各地政府搶灘合成生物背後:萬億產業卡位賽更新,產業化落地靠什麼?,歡迎閲讀。
作為 21 世紀颠覆性前沿技術,合成生物是生物醫藥領網域重要的新賽道和新業态,且正在成為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必争的技術高地。
為了搶抓新風口,近年來,北京、上海、深圳、江蘇等多地政府密集出台支持合成生物學產業發展的配套政策,這也進一步促進了產業的變革。其中,今年 5 月,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2024-2026 年)》,要加快生命科學領網域重大成果產出,尤其是在合成生物學、細胞基因治療、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領網域部署 " 核爆點 " 專項;7 月,上海推出《關于加強本市臨床研究體系和能力建設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圍繞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等前沿生物技術領網域開展前瞻布局,加速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等新賽道的新技術、新療法臨床研究。
合成生物也是安徽合肥在推進生物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聚焦的重點方向之一。今年 5 月,《合肥市推進生物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出台;3 個月後,在 8 月底舉行的 2024 中國生物制造大會上,《合肥市生物制造產業園區發展規劃》正式發布,明确提出合肥合成生物制造產業園的產業定位、發展空間、功能布局、支撐體系、實施計劃等,致力于推動生物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合肥市生物制造產業高地。
" 合成生物學,我邊做邊感受到它的魅力無窮。" 華恒生物董事長郭恒華在上述大會期間接受時代财經采訪時表示," 過去幾年,科學家、企業家對這一產業的關注和推動更多,對新質生產力,尤其是生物制造產業的熱度不減,政府亦在支持產業的變革與發展。今天合成生物在合肥的火爆,其中之一與合肥将創新和新興戰略產業作為合肥的一張新名片密切相關。"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掘金合成生物
合成生物學,也被稱為合成系統生物學或合成生物學工程,是一門融合了生物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和數學等多學科領網域的交叉科學,被譽為 " 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 "。
相比傳統生物化學工程,合成生物學更具優勢,諸如原料可再生、反應條件温和,可有效降低碳排放以及在生產工藝上更具優化潛力,能夠幫助降本增效。在醫藥行業,合成生物學被廣泛應用于藥物研發、生產、疾病診斷和治療等多個領網域,為醫藥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828 年,德國化學家弗裏德裏希 · 維勒偶然合成了尿素,揭開了人工合成(合成化學)的神秘面紗。21 世紀初期,科學技術的迭代發展為企業提供了助力,使得 " 合成生物學 " 也由概念變為現實。Amyris、Zymergen、Ginkgo Bioworks 等全球合成生物龍頭公司在行業内大放異彩,為合成生物的火爆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中國,近年來,我國合成生物的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迅猛,一批合成生物企業由此快速發展。2005 年成立于合肥的華恒生物便是其中的标杆。
郭恒華告訴時代财經,華恒生物的發展恰恰受益于合成生物技術的發展,公司通過這樣一種驅動力,真正成為了一家創業型公司,并實現了創新。" 又因為我們是以合成生物技術驅動的生物制造,我們用了最先進的、最現代的生物手段,來徹底颠覆化工產品生產的範式。既然我們生物制造是對整個化工的颠覆,那它必然改變了化學工業相關的各行各業。因為生產要素的變化,而且是巨大的變化,我們必然會改變各行各業的制造範式,這也是巨大的發展機會,對傳統發酵工業而言,給它帶來了直接的、巨大的、高質量的提升。" 郭恒華稱。
華恒生物的主要產品包括氨基酸、維生素和生物基材料單體等,發展至今已形成 "3 大研發中心、4 大生產基地、5 大應用領網域 " 戰略布局,丙氨酸、熊果苷等系列產品市場占有率全球第一。2021 年,華恒生物在科創板挂牌上市。
好的企業,離不開具備創新性的產品。郭恒華説,當年選擇創業的時候,她給自己立下的目标是 " 好產品會説話 ",在她看來,只有技術驅動才能帶來差異化。
" 只有以合成生物技術驅動,在源頭上、在菌種上、在前沿的技術創新上,我們掌握了自己的主動權,我們有了自己的知識產權,我們才可以代表中國的發酵工藝走向全球,我們直接把傳統發酵工藝實現了高質量的提升。" 郭恒華對時代财經表示。
如何商業化落地?
根據麥肯錫預測,到 2025 年,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制造的經濟價值将達到 1000 億美元,未來全球經濟活動中,60% 的物質產品可以由生物技術生產。在 2030 年至 2040 年間,合成生物技術每年将為全球帶來 2 萬億至 4 萬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效益。
另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指出,當前,我國合成生物學行業正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根據 Research and Markets 的數據,在全球市場持續擴張的情況下,中國亦成為發展潛力最大的市場之一。2023 年中國合成生物學市場規模約 11.5 億美元,初步預計未來将以 23% 的增長率增長,結合當前中國合成生物學領網域的市場規模,預計 2029 年中國合成生物學市場将達到 40 億美元。
業内觀點認為,雖然合成生物學技術在學術界已經快速發展,在產業界也已經被企業家們高度重視,但合成生物制造產品要真正落地,仍面臨技術、監管等多方面的挑戰。如果一款以合成生物技術為中心的產品無法從實驗室走出并量產,那麼技術本身就沒有意義。因此,如何将合成生物學的新產品應用于市場,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又如何在内卷的環境中尋求一條差異化道路,是產業界與學術界共同思考的問題。
華恒生物研究院系統與合成生物學中心研發課題組負責人劉勇軍告訴時代财經,合成生物技術的菌種開發由 " 設計→構建→測試→學習 ",即 DBTL 循環構成,最終想要達到的目的是實現微生物細胞内物質代謝、能量代謝和代謝調控等生理過程的平衡,最終實現目标產物的高效合成。此外," 好米要配好鍋 ",性能優異的菌種還需要開發适配性的生產工藝,主要包含發酵工藝和產物分離純化工藝。這些在項目流程中至關重要,如果有一個環節卡頓,都有可能是項目走不下去的原因。
" 實驗室水平的研發成功只是合成生物技術產業化 -- 萬裏長征的第一步,至于最終的商業化,如果做失敗,還是因為在實驗室水平的研究規模小,有些問題被掩蓋了沒被發現,導致技術研發存在不成熟的地方,随着產業化放大過程的進行,這些問題也會逐級被放大。因此在工藝放大的過程之中,如果發現實驗室水平菌種性能表現很好,但到了生產環節跟不上,產量跟不上,我們就會進一步分析為什麼跟不上,首先從工藝方面改進,并結合實際問題進一步改造微生物細胞。" 劉勇軍稱。
多位業内人士曾對時代财經表示,擺在合成生物 " 守擂者 "(企業)面前的難題不只是 " 誰能給我錢 "" 平台型技術如何得到應用 ",更是與創新藥所面臨的類似困境,即產品如何落地并最終變現。因此只有產品最終落地或者具備落地的潛質,才能使得融資變得順利,亦能使得企業穩定發展,活下去。而當前,在市場熱度仍在的情況,企業如何實現規模化量產,以及如何找準下遊產品應用場景将是重點。
劉勇軍以華恒生物的產品上市舉例稱,他們的產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客户為中心,反推這個產品的上市的速度。新產品在選品開始就會進行嚴格的篩選,包括了解市場需求、技術需求以及判斷產品的市場規模和產生的效益等,基于此才能進入他們的預研項目中。從預研到產研再到交付,每一個環節他們都會設定關鍵卡點,這個卡點可能是技術卡點,也可能是工藝卡點,從而規劃整個產品鏈條,包括市場效益、财務效益、内部資源配置等。一個新產品誕生大致需要 1-2 年的時間,基本上不會超過 3 年。
(時代周報記者潘展虹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