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強硬!特魯多:拒絕美方折中方案!特朗普再喊:加拿大州長!加拿大官員:可利用石油貿易反制,還能“斷電”,歡迎閲讀。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 3 月 5 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加拿大總理特魯多通話,就兩國之間的關税問題進行讨論。加拿大媒體報道稱,這是加美自 4 日相互加征關税後,兩國領導人首次通話。
2 月 1 日,特朗普籤署行政令,對進口自墨西哥和加拿大兩國的產品加征 25% 的關税,相關措施已于 3 月 4 日生效。5 日,美國白宮新聞秘書萊維特表示,美國将對通過美墨加協定進口的汽車給予一個月的關税豁免。
特朗普:特魯多給我打電話
美總統特朗普表示,加總理特魯多給他打電話,他們讨論了關税和芬太尼等問題。
特朗普 5 日在社交媒體上發文説,特魯多給他打電話,詢問 " 可以采取什麼措施來應對關税問題 "。
他對特魯多表示:" 許多人死于通過加拿大和墨西哥邊境流入的芬太尼,而且沒有任何證據表明這種情況已經停止 "。特朗普説,特魯多認為 " 情況已經好轉 ",而他認為 " 這還不夠好 "。
特朗普還説,與特魯多的通話以 " 某種程度上 " 的友好方式結束。
另外,據 CCTV 國際時訊,特朗普通話後在社交媒體發帖,再次将特魯多稱為 " 加拿大州長 "。在當天的白宮記者會上,有記者就此事以及 " 美國以芬太尼為由向加拿大加征關税是否太過牽強 " 進行提問。
帖文稱,他在通話中告訴特魯多,加拿大的 " 薄弱 " 邊境政策導致大量芬太尼和非法移民湧入美國,造成許多人死亡。
加拿大:拒絕折中
據加拿大媒體報道,特魯多 5 日與特朗普通電話,拒絕了美方提出的關税折中方案。
報道稱,美方提議取消部分關税,但前提是加拿大取消報復性措施。加方則表示,加拿大只有在美國取消所有加征關税的情況下,才會取消其反制措施。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據央視新聞此前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正考慮對從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的部分農產品免除關税。美國農業部長羅林斯表示,目前正在讨論相關事項,具體免除範圍可能包括鉀鹽和化肥等。
加拿大外交部長喬利當天表示,白宮現在有太多的不可預測性和混亂," 我們的目标是确保對話,以帶回更多确定性 "。喬利還説,如果貿易戰更新,加拿大可能利用石油和天然氣貿易開展反制。目前加拿大每天向美國出口約 400 萬桶石油。
加拿大安大略省省長福特此前表示,如果美方加征的關税持續,将向美國紐約州、密歇根州和明尼蘇達州的 150 萬户家庭和企業征收 25% 的 " 電税 ",并威脅在 4 月切斷向美國供電,而且打算聯合聯邦政府限制關鍵礦產對美出口。
另外,據 CCTV 國際時訊,加拿大總理辦公室 5 号發表聲明稱,面對美國對加拿大商品加征關税的不合理決定,加拿大必須提高經濟韌性,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加強加拿大國内經濟。為此,加拿大總理和各省省長同意進一步減少國內銷易和勞動力流動的壁壘。聯邦政府和地方相關部門将加強合作,促進國内的商品、服務和工人自由流動。
目前,加拿大聯邦體系内,各省、地區之間因政策、法規、标準或行政等方面的差異,企業想要在全國範圍内銷售產品 以及勞動力的流動均受到一定限制。
美國零售商:特朗普關税戰
" 只會傷害辛勤工作的美國人 "
據新華社報道,美國多家零售業巨頭近日紛紛表示,受美國政府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征關税措施影響,美國消費者可能面臨商品價格大幅上漲的局面,直接影響 " 最快在數日内 " 就會顯現。
美國知名零售商塔吉特百貨公司首席執行官布賴恩 · 康奈爾 4 日在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節目中説,塔吉特在諸多商品類别上依賴從墨西哥進口,尤其在冬季。他透露,塔吉特最快可能在本周内調高水果和蔬菜等商品價格。
塔吉特當日發布的财報認為,由于加征關税帶來不确定性,公司本财年第一季度的利潤将面臨顯著壓力。
零售商百思買公司首席執行官科裏 · 巴裏説,美國加征 " 如此廣泛的關税 ",肯定會影響零售業。他預計,部分關税會直接轉化為消費者的成本,增加美國家庭負擔。
零售業巨頭沃爾瑪首席執行官道格 · 麥克米利恩此前在芝加哥經濟俱樂部發表演講時説,美國持續高企的物價已經給許多消費者帶來痛苦,新增關税 " 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
受美國關税戰帶來的負面預期影響,美國 2 月消費者信心指數顯著下降。美國世界大型企業研究會 2 月 25 日發布的數據顯示,美國 2 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為 98.3,低于 1 月的 105.3。該研究機構高級經濟學家斯蒂芬妮 · 吉夏爾表示,這是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自 2021 年 8 月以來最大單月跌幅,該指數已連續第三個月走低。
分析人士指出,美國政府的新關税措施将進一步增加通脹風險、打擊消費者信心、降低經濟發展預期。美國全國零售商聯合會日前發表聲明強調,新關税将迫使美國人增加家庭用品開支," 只會傷害辛勤工作的美國人和那些努力為客户提供產品的企業 "。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新聞、新華社
感謝關注每日經濟新聞,每天都有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