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裁員、降薪!有部門裁掉十分之一,有人月薪被砍三分之一,歡迎閲讀。
如果説 2023 年年初,券商從業者們還在為年終獎何時到手、幾折到手而憂心;如今,在同業比較間,每月到手工資降得少一點已成幸事。
機構承擔降薪的落實要求,而相關工作由傳統的高級管理人員主持,導致個别機構為了整體調低平均薪酬而向基層員工 " 下重手 ",機構高管個人利益、一線員工利益,和機構長效運行的需求,不斷發生衝突。
個别機構或簡潔明了以部門裁撤、團隊縮編為名,公司給補償後走人;或嚴格考核标準使個别員工達不到考核要求而将其辭退;或對意向辭退員工大幅降薪使其主動離職。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2024 年 1 月份,有券商資管部門裁員十分之一;有研究所砍掉了研究員月薪的三分之一。
相較于頭部券商,中小券商降薪、裁員更為嚴重。典型的案例中,某中小券商高管則通過調整退休待遇規則,維護 " 個人利益 ",引發的機構治理矛盾重重。
投行 " 日落 "
" 所謂券商高薪,其實真正高薪的是近年來受政策鼓勵、快速擴容的投行和研究所,其他條線人員整體收入并不高。" 來自多家券商、上到副總下到一線員工的數位采訪對象向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達類似觀點。
根據一位券商副總和一位頭部券商分公司高管介紹,培養優秀的資本市場金融精英——幫助企業上市的投行保代、代替廣大基民投資理财的基金經理、輔助基金經理和股民研究上市公司的券商研究員,一度成為多方鼓勵方向,其人員規模近年來大幅增加,收入也遙遙領先。
此番監管層面的行業降薪要求、疊加資本市場低迷之下券商業績承壓,前述前途似錦的 " 寵兒 " 也成為此番降薪裁員的主力軍。而其降薪裁員恐怕并非一時,而是折射着出一個行業光輝時代的隐退。
聚焦投行,這一昔日券商收入的天花板。
2019 年 7 月,注冊制首次在科創板試點,次年起新股 IPO 數量大幅增加,投行保代人數也自此顯著擴容。
根據 Wind,2019 年時,全行業共有登記在冊的保代 3806 人,2020 年時幾近翻倍至 6393 人,2021 年再度增加近 1000 人至 7393 人,2022 年達到 7798 人。7798 人,在證券行業總人數中占比僅為 2%。
根據受訪人士介紹,投行保代大增背後是市場對注冊制之下新股 IPO 數量增加的預期。
根據 Wind,2019 年全年新上市企業尚為 203 家;2020 年得益于試點注冊制的推進,驟增至 437 家;2021 年再度增加至 524 家。
2022 年縮水至 428 家,與 2021 年水平接近。彼時盡管 IPO 數量減少但投行人士普遍較為樂觀,将其歸因于資本市場景氣度欠佳所致,并認為 A 股企穩後企業上市速度将再度提速。
2023 年 2 月全面注冊制正式起航,投行人士更是一片歡欣,認為企業上市速度有望大為加快,日後拿項目難度将會明顯減小。彼時,曾有多位中小券商保代告訴記者," 日後上市的企業增加,投行業務盤子擴大。屬于大券商的肉增多了,我們中小券商也能跟着少吃點肉、多喝些湯,招兵買馬是投行大趨勢。"
然而,數月後,對于投行從業者來説,一盆冷水從頭澆下。
2023 年 8 月 27 日,證監會明确 IPO 上市節奏階段性收緊,上市公司再融資受到限制。這意味着,投行短期可做的股權類項目驟然縮水。不久後,一份秘發于券商的債券相關規定,幾乎堵死了除借新還舊外其他類型債券的發行可能,投行債券業務也雪上加霜。
起先,多數券商投行并未明顯裁員,而是靜觀市場變動。但随着時間推移,來自監管、學界、業界的呼聲之變,讓券商日漸意識到,企業上市速度高歌猛進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投行的黃金時代已然難以為繼。
" 融資功能一直是 A 股的關注重點,但最近幾個月來,資本市場投資功能被一再強調。投融資動态平衡,反復出現在證監會的講話中;A 股應當由融資市場轉向投資市場,頻繁被學界呼喚。" 受訪券商分公司高管告訴記者," 近日國常會講話及證監會随後的發聲,反復提及以投資者為本、投融資動态平衡、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上層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以後新股 IPO 速度不會太快,過去一年上市四五百家的情況幾無可能。"
另一受訪券商高管同樣認為,日後企業上市速度難以再有 2020 年 -2022 年時的高速度。" 美國上市公司 8000 多家,A 股現在已經有 5000 多家,相比而言 A 股上市公司數量已經不少。接下來,北交所會補一補量,保持一段時間的較快上市速度。A 股整體每年新上市企業數量不會太多,每年新增二三百家大概為正常速度。"
每年新增上市公司數量的鋭減,意味着投行 IPO 業務量的減少。由于 IPO 業務系投行創收主力、IPO 相關人員也是投行員工大頭。當券商意識到 IPO 業務盤子大縮水之後,裁員也便随之到來。
此外,監管反復強調壓實投行等中介機構責任,對投行違規的懲處力度明顯增大,對投行執業質量的要求日漸提高。紫晶存儲案、澤達易盛案預示上市公司違法違規投行需要牽頭設立先行賠付金,多重壓力之下,不少中小券商投行開始主動壓縮業務規模,以防項目出事被罰。受此影響,中小券商投行裁員頗為嚴重。
與此同時,由于投行薪酬與所做項目高度挂鈎,甚至主要來源于項目提成。當可做項目大減之時,投行收入自然随之大幅下滑。" 即使沒有券商降傭的監管壓力,如此市場行情之下,投行降薪也是勢在必行。"多位受訪人士表示。
研究所 " 先降為敬 "
此輪降薪裁員,研究所,是券商另一降薪裁員重災區,并且其降薪裁員同樣為行業變化所致,縱使日後市場行情好轉,亦恐難以恢復。
由于券商研究所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為公募基金提供研究服務,分倉傭金是其主要收入來源,有些券商研究所分倉傭金占其總創收的八九成。因此,伴随公募基金規模和傭金的快速擴容,券商研究所規模也水漲船高。一批此前專注于内部服務乃至未曾設立研究所的券商,相繼招兵買馬打造賣方研究所。
根據 Wind,從分析師歷年人數變動來看,并未像投行保代一樣出現人數翻倍式驟增之年,而是自 2017 年以來,除 2021 年人數略有下降外,其餘年份以每年新增三五百家的速度穩步增長。
根據中證協《2022 年證券研究報告業務經營情況統計報告》,截至 2022 年底,有 100 家證券公司設立了獨立的研究部門或研究子公司,總人數 8987 人,較 2021 年底增長 31.29%;其中,分析師人數共 3858 人,較 2021 年底增加 20.75%。
新研究所雨後春筍般建立、市場對研究所人才需求大增之下,研究所從業者待遇提升不言而喻。因此,過去數年間,研究所成為實打實的高薪行業,即使在券商内部同樣羨煞旁人。
不過,随着 2023 年 7 月行業降傭的到來,屬于券商研究所的黃金時代行至尾聲。
公募基金分倉傭金由 " 萬八降至萬四 " 勢不可擋。根據多位研究所受訪人士透露,盡管 " 萬四 " 的時代尚未真正到來,但研究所早已 " 先降為敬 "。
八九月份,一些券商研究所曾祭出行業降傭下的第一波應對策略:創收幾乎為零的團隊悉數裁撤;創收偏低的團隊劃入裁撤邊緣,後續業績沒有明顯改善即撤掉;團隊貢獻過小的成員勸退。
" 分倉傭金腰斬早晚得到,先把閒人裁掉,降低成本勒緊褲腰帶,研究所要走在‘萬四’到來的前頭。"有研究所資深從業者如此直言。
與裁員相伴而行的是降薪,并且降薪自 2023 年先行一波後,2024 年 1 月再度普降。
"2023 年降薪還相對好一些,下降的主要為年終獎和季度獎金。我們研究所往年季度獎金到手數萬元,2023 年一分沒見。" 某研究所資深人士告訴記者,"2024 年更慘,開始降月薪,每月到手收入大概縮水三成。而且 2024 年降薪的不只我們,我知道的好幾家券商研究所都在降。"
記者從另外兩家券商的研究所處獲悉,其同樣于 2024 年 1 月份開啓新一輪降薪,整體降幅在三成左右。比如,有研究員表示,其所在研究所每月績效獎金砍半計算,其績效獎金與基本工資約為 1:1,降薪後其收入降為去年月薪的 70% 左右。
根據受訪人士分析,月薪下降 30%、消失的季度獎金、疊加一再打折的年終獎,研究所從業者整體收入下滑五折不足為奇;也有少數研究所薪酬降幅較小,在兩成左右。由于降薪大頭為獎金,因此同一研究所中,在個人業績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收入越高者降薪越明顯。降薪之前,一位行業首席分析師年薪大多在 100 萬元至 600 萬元之間,少數明星首席薪酬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