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消融對殡葬從業者的“隐形歧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歡迎閲讀。
清明,似乎是一年中談論死亡最多的時候,也是對殡葬行業關注最多的時候。
平時或許是出于對死亡話題的忌諱,少有人談及殡葬行業,甚至遇到殡葬行業從業者會選擇 " 繞道走 "。有殡葬從業者向記者表示,在租房時曾因職業被房東拒絕。也有殡葬從業者坦言,生活中會面對來自親友 " 指指點點 " 的無形壓力。
不過,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可喜的變化。例如,随着對生命教育的重視,越來越多人主動走近殡葬行業,放下行業偏見。再如,随着專業化教育以及傳播環境的改變,越來越多年輕人積極加入殡葬行業并擔當起 " 代言人 ",讓殡葬行業開始從 " 邊緣行業 " 變為公共議題。
未來,對殡葬行業的 " 隐性歧視 " 能否進一步消融?為推動社會觀念進一步轉變,我們能做些什麼?記者近日采訪多位殡葬行業從業者、民俗學家與學者,看到了更多嘗試的可能性。
觀念變化:殡葬職業越來越被認可
《2023 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 2023 年底,全國共有殡葬服務機構 4605 個,殡葬服務機構職工 9.1 萬人。但出于對死亡的恐懼和忌諱,民間連帶着對殡葬行業也有所忌諱,這 9.1 萬人中或許有不少人經歷過職業歧視。
《中國殡葬事業發展報告(2018-2022)》中《新時代殡葬行業人才隊伍建設研究——以全國 150 家殡葬服務機構為例》一文曾提及,因行業特殊性帶來的精神壓力是殡葬服務人員工作壓力的主要來源。這份基于對全國 15 個省份 30 個地市調研形成的研究顯示,有 23.56% 的被訪者表示日常社會交往會受到工作性質的影響,30.25% 的被訪者表示家人或親屬由于自己的工作而受到過來自社會的排斥或壓力。
在殡葬行業工作 20 多年的劉平(化名)是經歷過職業歧視的從業者之一,曾經一度不願在公開場合提及自己的工作。
劉平于本世紀初進入殡葬行業工作。她坦言,當年,曾有朋友因自己的職業選擇而逐漸少了來往。但最近這幾年,一些曾經疏遠的友人重新拉近了和她的距離。
劉平表示,随着年齡漸長,一些友人面臨為親友辦喪事的現實問題。作為業内人士的她,面對友人的求助和咨詢,會根據友人的需求和自己的經驗,積極提供建議。
不過,劉平認為,友人對她職業的認可不單是因為她答疑解惑的付出,而是随着時間推移,社會觀念逐漸發生轉變,身邊人對她的職業越來越包容了。
經過 20 多年的發展,劉平感受到的變化,在殡葬行業 " 新秀 " 趙志輝身上體現得更直接。
" 聲音都是外界的,我們有自己内心的想法。" 今年 26 歲的趙志輝是廣州市殡葬服務中心的防腐整容師,從高考後選擇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的現代殡葬技術與管理專業時算起,他和殡葬行業打交道已有 8 年。
趙志輝説,家人很支持他選專業、選工作的決定,身邊的同齡人認為自己作出了勇敢的選擇,老一輩曾經會覺得自己 " 不吉利 ",但随着社會觀念的轉變,這些情況已經得到很大的改善。
在日常生活中,當被問及職業時,趙志輝會坦然地告訴對方自己在殡儀館上班。大多數人會追問他:" 你怕不怕?" 如果時間允許,趙志輝會将自己的工作娓娓道來。
" 這不是冰冷的物體,而是某人的全世界。" 工作以來,趙志輝一直記得導師的教導。他明白,修復遺容既是讓逝者體面,也是温暖生者。" 有家屬在重新見到修復遺容後的逝者時,會感嘆殡葬行業的人文關懷,并表達感謝。" 趙志輝在工作中感受到了 " 職業認可 "。
直面生死:尊重 " 生命的擺渡人 "
劉平和趙志輝兩代殡葬從業者的經歷,或許正是當代社會 " 生死觀 " 變遷的縮影。
廣州市人大代表張華桂同時也是廣州市白雲恒福社會工作服務社的總監,多年前,她就在社區開展生命教育,希望讓大家能夠用更加積極、正面的方式對待生命。
" 剛開始,大家不願意報名是推進工作的最大難點,老人家會有所避諱。" 張華桂説,相對而言,年輕的家長非常願意帶孩子來參加,小朋友則會在參加活動後把所見所聞所感告訴爺爺奶奶。逐漸地,大家明白生命教育的意義在于讓參與者更具象化地了解生命的全過程,活動的人氣慢慢聚攏起來。
作為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張華桂還曾組織群眾與殡葬從業者進行交流,讓大家對 " 神秘行業 " 多一些了解。" 每個人都會經歷生命的最後一個階段。" 她説,在交流過後,參與者對殡葬行業有了新的了解,就會調整過往的錯誤認知。
" 我們必須了解死亡,并向死亡學習如何去活着。" 這是廣州大學《生死學》課程介紹中的一句話。在 " 學堂在線 " 網站,這堂課已有 87911 人報名。廣州大學教授胡宜安曾在采訪中介紹,選學者中有相當部分來自社會民眾,大家自然不是為了學分,而是發自内心地想要了解生死問題。
在民俗學家曾應楓看來,随着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觀念變得更為開明,尤其是疫情以來,人們對生死有了更多的思考," 面對意外或疾病,人不可能逃避死亡 "。
近年來,曾應楓在清明祭掃時留意到,殡葬場所有不少大學生做志願者,她認為這是很好的變化,也是一種生命教育的形式。同時,曾應楓指出,殡葬行業是社會不可或缺的行當,人們應當給予殡葬從業者更多的關注和尊重," 與其避諱談論死亡,不如敬重‘生死’,尊重‘生命的擺渡人’ "。
消除壁壘:禁忌話題變為公共議題
如今,有不少 Z 世代踏入殡葬行業,其中一部分更是活躍在短視頻平台上,成為殡葬行業的 " 代言人 "。
在短視頻平台搜索 " 殡葬 ",能看到不少 "95 後 ""00 後 " 殡葬從業者分享自己的工作日常。網絡博主湯木檀澤曾在采訪中提到,此前看到的殡葬行業博主做科普的風格比較嚴肅,她希望能用輕松的風格減少一點大家對死亡的恐懼。
在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周如南看來,Z 世代将互聯網思維和科技手段融入殡葬服務,強調情感陪伴而非流程化操作,例如推出逝者故事定制服務、個性化告别儀式,用更多形式滿足多元化的需求,使殡葬成為鏈接生者情感的新媒介。同時,近年來《人生大事》《三悦有了新工作》等殡葬題材影視作品熱播,與自媒體内容形成呼應,将殡葬從禁忌話題轉化為生命教育的載體。
" 年輕人用技術解構神秘感,用共情消解恐懼感,最終将殡葬納入現代生活服務體系。" 周如南表示,這些變化有助于消解公眾偏見,提升殡葬從業者的職業認同,也有助于推動綠色殡葬理念普及,最重要的是進一步促進了生死觀的代際對話。" 這些變遷本質上是一場‘殡葬平權運動’,通過内容傳播打破信息壁壘,使殡葬行業從‘邊緣行業’變為公共議題。"
打破信息壁壘,殡葬行業也在積極應變。2018 年,民政部等 16 個部門制定了《關于進一步推動殡葬改革促進殡葬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要建設生命文化教育基地。
當前,殡儀館公眾開放日活動一定程度上承載了生命文化教育的功能。以廣州為例,今年 3 月底,廣州市殡葬服務中心舉辦了殡儀館公眾開放日活動。看到在 3D 打印、AI 技術的幫助下,追思方式有了很多個性化的選擇,張華桂感嘆,在科技加持下,通過人文關懷,可以讓生者對死亡少一些恐懼感,對逝者少一些距離感,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
2024 年,民政職業大學設立全國首個殡葬職業本科專業。民政職業大學生命文化學院榮譽院長孫樹仁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殡葬本科教育為後續相關行業提供更具人情味、更個性化的服務奠定了基礎,殡葬專業專升本釋放的信号也有利于大眾建立正确的生活觀、生死觀和生命觀。
在曾應楓看來,教育層次升格有助于提升人們對殡葬行業的認知," 這是一個有門檻、有專業技術含量的行業。" 當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們對于殡葬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個性化,曾應楓也期待殡葬職業本科教育能夠破除人們對殡葬行業傳統、單一的認知,賦予 " 白事 " 更多温情。
20 多年前,劉平不敢提起自己的職業。如今,劉平可以大方地講述自己的職業。經過 20 多年的觀念更新,人們對殡葬行業的态度正發生積極變化。希望下一個 20 年,社會對殡葬行業的 " 隐性歧視 " 能完全消融。
文|記者 高焓圖|羊城晚報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