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縣城那麼多大齡女性,農村那麼多光棍男性,歡迎閲讀。
一、婚難時代
2023 年,我在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四川、貴州、湖南、廣東等九個省份開展了為期近一百五十多天的田野調研。在全國各地縣鄉政府、學校等部門調研,許多受訪者都會談及現在部門當中有許多大齡女性找不到合适的對象。一些部門為了她們自身幸福,也為了保證這些職工的工作穩定性與積極性,想方設法幫助她們脱單。這些部門内數量較少的男性也就幾乎都成了 " 香饽饽 ",只要有意願,很快就能順利戀愛、結婚。
春節期間,回到華北地區農村老家,則聽到了另一重故事:農村男性光棍越來越多,農村适婚女性成為 " 香饽饽 ",春節前後上門介紹相親的人絡繹不絕。女性即使離異再婚,只要想結婚,難度也不大。一些女性二婚,也是照第一次結婚辦儀式、收彩禮。
婚姻漸趨理性化的今日成了一個婚難時代,只不過,在城市地區、在中上層,是優質女性的婚難時代,在農村地區、在中下層,則是男性的婚難時代。
在我老家所處的華北農村地區," 婚難 " 首先源于客觀上的性别比失衡,這是傳統價值觀念與計劃生育政策等因素混雜而產生的沉重歷史遺留問題。
二是在鄉城流動與社會分化過程中,傳統 " 高嫁低娶 " 模式在性别比失衡中被延續,乃至被擴大化。中下層男性最終逃不出被剩下來的命運,尤其是曾經被稱贊的 " 老實人 ",特别是缺乏代際經濟支持的 " 老實人 ",最容易被剩下來。
三是在傳統社會結構中處于相對弱勢的華北女性與現代性觀念更具親和性,在接受現代化教育過程中,更加個體化、更加追求個體的權利、自由與幸福,更注重小家庭生活層面的獨立性、私密性與情感性。
與此同時,在社會分化、性别比失衡、養育與生活壓力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女性既具有更強的婚戀主導權,又渴望獲得更多的代際支持、更好的生活條件。而一些華北男性仍在既存性别優勢結構與既得性别利益中 " 沉淪 "。然而,在社會分化過程中,其家庭在資源積累上處于弱勢地位,其自身又無法作出符合 " 現代性 " 标準的改變,因而面臨着 " 光棍 " 危機。
年輕一代可以借助新的價值觀念體系來擺脱倫理壓力,可以在虛拟世界中找到情感與精神寄托,甚至可以通過躺平擺爛、甘做 " 三和大神 " 來回避婚戀壓力。然而,受到傳統倫理觀念與村莊社會結構沉重影響的大多數華北父代卻背負着沉重的倫理與精神壓力,不惜拼盡全力 " 剝削 " 自己,同時向子代施加壓力,以幫助子代擺脱婚戀危機。
以我的一位親戚為例,為支持兒子在縣城創業,拿出了自己全部積蓄,然而兩次創業失敗虧損了三十多萬。2023 年為幫助兒子順利成婚,在婚禮操辦上大費周章,在女方沒要彩禮的情況下,花費十多萬為其操辦了婚禮,其中,不得不外借七八萬元錢。
婚後,兒媳一直沒有工作,兒子在縣城一個月的工資收入也僅有不到五千元,難以支撐其夫妻二人在縣城租房等開銷。為了兒子婚姻的穩定以及未來生育準備,親戚夫妻倆不得不背負債務,幹更辛苦的工作,還債的同時,還要給予兒子兒媳小家庭以經濟支持,甚至還想要把自己的工資卡直接給兒子兒媳,由他們直接支配自己的工資。
在華北農村今日的婚難時代中,我的這位親戚并非個例。在我老家,普通農村男性結婚,訂親、彩禮以及婚禮開銷大概在二十萬左右。此外,在縣城買房已成為婚戀的标配,乃至已成為相親市場的 " 準入資格證 "——如果無房無車,恐怕連托請的媒人都會面露難色,不知如何向女方介紹。在我們這個小縣城,房價已升至 6000~10000 元 / 平方米左右,如果子代沒有能力承擔或不願承擔購房款,這筆沉重的債務父輩不得不為之分擔。
二、婚難時代
另一方面,今天不僅是一個婚難時代,還是一個婚難時代。同樣地,在城鄉之間、在不同階層之間乃至在不同性别之間,不同群體面臨的婚難也不盡相同。
這一年在多個省份近十次教育專題調研中,幾乎所有的受訪教育局與學校領導幹部、班主任及老師都會提到,現在學校中來自離異家庭的學生越來越多,有的班級甚至達到一半以上的比例。這是當前縣鄉學校特别是鄉鎮學校需要面對的客觀問題。也反映了當前縣鄉社會,特别是農村家庭結構、家庭關系形态在大變革時代面臨着劇變。
春節返鄉,我帶着對這一問題的關注,了解了一下家族堂哥堂姐、表哥表姐的婚姻狀況。我的外公外婆共生育八個子女,我的母親排行老七,除小舅舅家的二女兒還未成年,我的其他十三個表哥表姐以及我的兩個姐姐皆已結婚生育。爺爺奶奶共生育三個子女,我的一位堂哥、兩位堂姐皆已婚育。我這一輩人除我以外,極少有人接受過高等教育,上一輩則幾乎無人接受過高中 / 中專教育。我的家族是華北地區較為普通的農民家庭的典型代表。
我的十八個哥哥姐姐當中,目前有三人處于離異狀态,一人婚姻處于事實破裂狀态,兩人離婚後時隔幾年經親友勸説復婚,一人遭遇多次家暴但未離婚,一人因經濟原因婚姻曾瀕臨破碎,後四位之所以復婚或未離婚,其中重要原因是為了子女着想。粗略統計,我的哥哥姐姐當中有接近一半之多出現或曾經出現較為嚴重的婚姻危機。這些哥哥姐姐婚姻破碎或出現婚姻危機的原因大抵有以下幾點:
第一,男方家境普通,又是 " 媽寶男 ",不務正業。這導致小家庭不得不和男方父母共同居住或需要男方父母提供經濟支持以及照料支持,很容易產生婆媳矛盾,在這個過程中女性又得不到丈夫的情感支持與經濟支持,甚至男方還明裏暗裏支持自己的父母,這極易導致婚姻的破碎。
在我的哥哥姐姐中,F2 後來之所以同意復婚,也是因為男方逐漸 " 務正業 ",相對而言能夠踏實一點的工作,并與父母搬開居住,減少了兩代人之間的矛盾。F3 後來沒有離婚,是因為男方受到我一位姐姐的訓斥,揚言要找人教訓他,不再實施家暴行為。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與父母搬開居住,減少了父母的幹預與從中挑撥。
第二,經濟問題引發的矛盾。經濟問題產生的原因或是男方工作不穩定 / 收入較低,或是因為創業失敗導致虧損嚴重。自古以來貧賤夫妻百事哀,在今天這個市場經濟時代,家庭出現經濟問題更易引發家庭矛盾,導致夫妻之間衝突加劇、感情破裂,走向婚姻危機。
第三,性格不合。我的哥哥姐姐大多為 80 年代中後期至 90 年代初期出生的一代人,這代人在讀書過程中面對着鄉村撤點并校潮與外出務工潮的大規模興起。身處于半市場中心地帶,很容易受到改革開放大潮的影響,早早辍學外出務工。
另一方面,他們又受到傳統倫理觀念以及父母的影響,在父母的主導或幹預下早婚早育。但随着社會變遷的加速,夫妻之間性格不合的問題被放大,婚姻危機也就随之而來。從前,夫妻之間的婚姻危機會受到親屬網絡、村莊社會的幹預而得到抑制或消解,但在熟人社會瓦解的過程中,很少有親友鄰居再摻和其他人家的家事。
第四,感情問題。前三條原因積重難返,自然都會導向夫妻感情的破碎。在這個婚姻危機鏈條中,感情破碎往往是果,而非因。在我的家族中,因為感情破碎而直接導致的婚姻危機并未出現,這可能是因為我的哥哥姐姐大多為 80 年代中後期至 90 年代初期出生的一代人,在家庭倫理與價值觀念層面上相對更為 " 傳統 " 一些,遵循的還是 " 過日子 " 的邏輯,只要日子還能過得下去,特别是為了孩子還想要把日子過下去,還都不會因夫妻雙方的感情失和而一拍兩散。
但是,通過我的觀察與了解,随着 90 年代乃至 00 年代出生的這兩代人步入婚姻,因為感情失和問題而導致的離婚現象正在變多。婚姻危機的發生鏈條開始出現變化:感情失和後引發經濟層面的不滿、放大性格不合的影響、加劇代際與夫妻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婚姻的破碎。在一些案例中,感情失和源于出軌,或感情失和後引發出軌,進而引發婚姻破碎。
婚戀難度的加大、婚戀成本的提高、婚姻穩定性的降低等因素也在重塑代際關系。在我家族哥哥姐姐的婚姻危機中,有好幾例產生于 " 惡婆婆 - 媽寶男 " 引發的代際與夫妻矛盾。但是,在現在,為了子女順利結婚與婚姻穩定,絕大多數農村中下層父輩在努力學會 " 做老人 ",竭盡全力 " 剝削 " 自己,為小家庭提供經濟與照料支持。
倒是年輕夫妻,常常對父母支持力度與額度仍不夠滿意,對父輩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對父輩頤指氣使。反倒是父輩只能唯唯諾諾、小心翼翼,盡全力為小家庭提供支持,生怕一不小心惹得兒媳不開心,導致子代出現婚姻危機。
互聯網時代中公共輿論常把失語的這代人視作傳統 " 父權 " 的典型代表。然而,輿論忽視的是,被沉重的倫理枷鎖與現實壓力束縛最嚴重的,反倒是這代人中的弱勢階層。只不過,強大的家庭倫理支撐着他們。在當今華北農村中下層家庭中呈現着詭異的局面:大家都是受益者——父輩獲得了倫理滿足、男性擺脱了婚戀危機、女性獲得了更多支持。然而,大家又似乎都是受害者——父輩受到了嚴酷剝削、男性面臨經濟壓力與家庭解體危機、女性更加容易被物化。
三、向上流動困境
在今日農村的婚難時代中,最需獲得關注的另一群體是離異家庭的孩子們。美國社會學家帕特南曾在《我們的孩子:危機中的美國夢》一書中敏鋭指出,對于美國工人階級而言,家庭穩定性下降、居住隔離加深、學校品質下滑、社區凝聚力減弱以及收入的不平等,對其向上的社會流動產生了負面影響。其中,工人階級家庭的崩潰是機會鴻溝日漸擴張的主要原因。
今日的中國農村同樣面臨着一個婚難時代。在這個婚難時代中,如何回應農村離異家庭孩子面臨的社會化成長與向上流動困境問題,可能是我們讨論婚難時代的一個極為重大的問題,這關乎農家子弟的成長與發展問題,關乎到城鄉均衡發展、社會公平與階層流動的可及性問題。如何讓公共政策與教育體系更好地發揮功能,以承載這批鄉村孩子的健康社會化成長與享受相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是一個重大命題。
今年,我在多篇文章中談到這個群體——在讨論 " 小規模學校何去何從 " 時讨論了這個群體,在讨論 " 鄉校德育與鄉村學生社會化成長 " 時讨論了這個群體,在讨論 " 鄉村寄宿制學校建設 " 時讨論了這一問題,在讨論 " 鄉村青少年手機沉迷 " 時讨論了這一問題。未來還需要持續推進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與讨論。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行業研習 (ID:hangyeyanxi),作者:周新成(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