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A股并購新浪湧,歡迎閲讀。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蔡越坤 9 月 5 日深夜,上海兩家大型券商國泰君安(601211.SH)與海通證券(600837.SH)宣布籌劃合并重組。可以預期,這艘總資產達到 1.68 萬億的券商航母出水,将帶給中國證券行業新的想象空間。
這是新一輪券業并購的最新案例。與此同時,央企整合也在走進 " 深水區 "。9 月 2 日,中國重工(601989.SH)和中國船舶(600150.SH)進行資產整合,這是兩家超千億市值的上市公司。央企間的整合,自 2003 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之後就開始了,正是基于這種整合,國資委直屬央企數量從 198 家減少到了 98 年,随之而來的是一批超級 " 國家公司 " 的崛起。
國資無疑是新一輪并購熱中的 " 弄潮兒 "。據不完全統計獲悉,2024 年初至今,已有超過 20 家上市公司實控人變更為地方國資。
就在地方國資在資本市場上四處尋覓新 " 獵物 " 的時候,一批創投也正等着退出。在現在的宏觀形勢下,投身于這場并購浪潮之中似乎是最後的機會。與此同時,一部分產業資本也躍躍欲試,想在產業鏈整合中做強做大。
監管部門也為并購之火添了一把柴。新 " 國九條 " 明确表示要加大并購重組改革力度,多措并舉活躍并購重組市場。
這些不同的面孔匯聚成了一股越來越強大的力量。2024 年 5 至 8 月,滬、深、北三家交易所上市公司披露的重大重組事件的動态逐月增加,在 8 月份突破 80 家,創出年内單月新高。Wind 數據顯示,截至 9 月 6 日,今年已有 151 家上市公司披露了重大重組事件的相關動态,而 2023 年全年的數量僅為 131 家。
鄭強感受到了這一點。鄭強是東部地區一家券商投行部的負責人。截至 9 月 5 日,他所在的投行部正在推進一百多個并購重組類項目。其中,下半年新增的項目就有 20 多個,涉及硬科技、醫藥、物流等行業。在鄭強參與的并購重組項目中,客户類型主要包括地方政府、上市公司、海外基金以及私募股權(PE)和風險投資(VC)等。
鄭強相信,A 股并購重組的新周期已然到來。他的理由是,從資本市場的歷史來看,IPO 和并購重組往往呈現 " 跷跷板 " 效應。Wind 數據顯示,截至 9 月 5 日,2024 年 IPO 家數僅為 62 家,同比降低 74.80%;募資總額為 439.36 億元,同比降低 85.72%。
事實上,上一次并購潮還要追溯到 2015 年前後。據統計,根據首次披露日期計算,A 股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的數量從 2016 年的 384 家下降至 2023 年的 109 家,重大資產重組的金額從 2016 年的 1.35 萬億元下降至 2023 年的 0.14 萬億元。
現在,這個向下的曲線掉頭向上。要問的是,這是一次反彈還是新浪潮的來臨?一些市場人士認為,這是一個新的 " 并購元年 "。
升温
A 股市場的并購重組浪潮,首先在證券行業掀起波瀾。
9 月 5 日,國泰君安披露,公司正在籌劃通過向海通證券全體 A 股換股股東發行 A 股股票、向海通證券全體 H 股換股股東發行 H 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并海通證券并發行 A 股股票募集配套資金。
國泰君安表示,本次重組有利于打造一流投資銀行,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兩家千億級别的券商合并後,資產規模将超越中信證券(600030.SH),登上證券業第一的寶座。
2023 年 10 月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曾提出要 " 加快建設金融強國 "" 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 "" 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 "。2024 年 3 月 15 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提出了兩大目标,一是要力争通過 5 年左右時間,推動形成 10 家左右優質頭部機構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态勢;二是到 2035 年,形成 2 — 3 家具備國際競争力與市場引領力的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
在此背景下,自 6 月份以來,券業并購重組大幕徐徐拉開。方正證券(602901.SH)出售瑞信證券、西部證券(002673.SZ)籌劃收購國融證券、國聯證券(601456.SH)正在推進收購民生證券、浙商證券(601878.SH)通過受讓股權将成為國都證券的大股東。
證券業整合升温,只是 A 股市場并購重組潮湧的一隅。
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政策暖風頻吹。新 " 國九條 " 明确提出," 鼓勵上市公司聚焦主業,綜合運用并購重組、股權激勵等方式提高發展質量 "。證監會召開學習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暨年中工作會議時亦強調:更好發揮并購重組的作用。
由此,在政策的鼓勵支持下,上市公司并購重組進入活躍期。
8 月份,上市超 20 年的老牌中藥企業天士力(600535.SH)公告,其控股股東将變為華潤三九(000999.SZ)…… 9 月 2 日,中國船舶集團旗下兩大千億市值上市公司中國重工(601989.SH)和中國船舶(600150.SH)進行資產整合,背後實際控制人為國務院國資委。
8 家、8 家、15 家、83 家,2024 年 5 至 8 月,滬、深、北三家交易所上市公司披露的重大重組事件的動态逐月增加,在 8 月份更是突破 80 家,創出年内單月新高。9 月以來,并購重組的熱度只增不減。
除了頭部上市公司彼此間的整合,經濟觀察報還注意到,一些上市公司因為經營管理不善等問題,也在主動尋找并購方。
經濟觀察報通過 Wind 數據以及相關上市公司公告的不完全統計獲悉,2024 年初至今,已有超過 20 家上市公司實控人變更為地方國資。
鄭強也明顯感覺到,随着 2024 年一系列并購重組政策釋放,下半年以來,在 IPO 市場低迷的市場環境下,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尋求通過并購重組來實現產業整合或資本退出。
聯創資本創始合夥人、董事長韓宇澤在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表示,2024 年,并購成為創投機構股權投資退出的主要方式,GP(GeneralPartner,普通合夥人)應将 IPO 退出的觀念轉向通過并購方式退出。創投機構對于股權投資的運營模式、團隊觀念、管理模式等各方面都需要調整。
動因
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的共同催化下,并購重組市場正在發生着全新的變化。
在鄭強參與的并購重組項目中,客户類型主要包括地方政府、上市公司、海外基金以及私募股權(PE)和風險投資(VC)等。他發現,這些項目主要集中在以產業整合為目的的市場化交易上。今年并購重組市場的各方參與者們,均對并購有着旺盛的需求,尤其是產業整合類項目。
以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合并為例,兩家券商均由上海國資控股。公開資料顯示,國泰君安證券實際控制人為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海通證券第一大股東為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正是 " 國字頭 " 這一關鍵因素,使得兩家千億市值券商合并成為現實。
國有資本正成為推動 A 股市場并購重組活動的重要力量。
Wind 數據顯示,截至 9 月 6 日,在 151 家披露了重大重組事件的上市公司中,有 66 家為地方國有企業或者中央國有企業性質。
對此,開源證券認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在政策支持方面,國資委曾于 2023 年 6 月召開中央企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暨并購重組工作專題會,要求中央企業以上市公司為平台開展并購重組,助力提高核心競争力、增強核心功能,政策支持有助于降低并購成本和風險;第二,資金和資源優勢,即國有企業通常擁有較強的資金實力和資源優勢,這使其在并購過程中能夠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和資源整合能力;第三,高并購成功率優勢。2019 年至 2023 年,國企并購的失敗比例為 27.6%,遠低于非國企并購的 43.5%,這表明國企并購重組的落地實施情況更加穩定。
下半年以來,鄭強也明顯感覺到,在 IPO 市場低迷和一級市場估值縮水的市場環境下,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尋求通過并購重組來實現產業整合或資本退出。
鄭強之前接觸了一個并購項目很能説明問題,該企業是一家位于東部地區的傳送帶制造企業,2020 年其估值一度高達 12 億元人民币。然而鄭強深入調查後發現,該企業的核心業務技術含量并不高。長期來看其折舊成本高,毛利率低,嚴重消耗了企業的資金。
今年上半年,當鄭強的團隊介入該項目時,發現這家企業的資金鏈已非常緊張,核心業務的實際利潤僅有 2000 萬元左右。這樣的利潤水平與高達 12 億元的估值嚴重不匹配。對潛在買家來説,這家企業的投資價值就大打折扣。因而在面臨破產之際,該企業一直在尋求并購方。
對于并購重組市場需求旺盛的原因,開源證券表示,對并購方而言,在企業盈利下滑與行業競争加劇的背景下,并購方有并購需求,而且其手握超募資金可為并購重組提供資金保障;對被并購方而言,經營不善、減持新規、代際傳承等多重壓力,都會推動上市公司出售資產的意願提升。
經濟觀察報發現,即便從投資角度看,IPO 收緊後,投資機構也亟需借助并購重組拓展退出渠道。
開源證券指出,在新 " 國九條 " 頒布後,滬深交易所提升了上市标準,IPO 進一步轉冷。而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的退出方式仍以 IPO 退出為主,2021 年通過 IPO 方式退出的占比近 70%,通過并購方式退出的占比僅為 4.2%,與美國高達 80% — 90% 的并購退出率,中國的資本市場任重道遠。因此,在 IPO 市場持續萎縮的背景下,IPO 退出的不确定性高企,回報率不斷降低,通過并購退出,便成了很多投資機構的首選。
不過,盡管鄭強今年接觸了眾多并購重組項目,但是他的感受與往年相比也明顯不同。他初步估算,公司投行部正在進行的 100 多個并購重組項目,真正能夠成功落地的案例或為個位數,工作挑戰非常大。
首先,從并購的買方分析,投資機構尤其是上市公司表現出了比以往更加謹慎的态度。這種謹慎主要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宏觀經濟形勢的不确定性使得企業對未來的預期變得保守,因此在并購決策上更加小心翼翼,傾向于觀望而非積極出手;第二,前幾年并購後出現的商譽減值問題,讓上市公司對并購持謹慎态度,擔心重蹈覆轍。此外,監管政策的變化也對市場產生了影響。監管部門明确不鼓勵借殼上市的行為,這使得原本容易成交的殼資源交易受到限制。
從賣方的角度來看,一些企業因為 IPO 被否或其他原因急于出售資產,雖然 " 急迫 ",卻也 " 要價不菲 "。由于之前投資泡沫的存在,許多項目的估值遠遠超出實際價值,賣方并不甘心低價抛售,這導致買方對這些項目望而卻步。
未來
在鄭強眼裏,長期而言,在并購重組加速後,一定會助推 A 股市場和整個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
以美國產業史為鑑,美國現代大工業的崛起和產業競争力的提升,首先是從完成產業整合開始的。比如 J.P 摩根銀行利用它的資本杠杆,驅動了近千家鋼鐵廠商的大聯合,最終形成了大型的美國鋼鐵公司,徹底整饬了美國鋼鐵業的秩序,推動美國鋼鐵企業走向了規模經濟。
開源證券認為,培育一批世界級大型企業是中國經濟發展新階段的主旋律,而通過存量整合可以達到盤活資產價值、實現資源重新配置、有利于形成一批具備競争實力的產業龍頭企業。2024 年以來,A 股市場以橫向整合為目的的重大重組數量已有 10 例,產業并購已逐漸成為主流。
此外,一位國資創投機構負責人也向經濟觀察報表示,硬科技成為當下頭部布局的重要方向之一。
6 月 19 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深化科創板改革 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明确提出支持科創板上市公司着眼于增強持續經營能力,收購優質未盈利 " 硬科技 " 企業。
開源證券稱,随着 " 新質生產力 " 的進一步發展,科技導向的并購重組市場有望繼續活躍。一方面,科技企業會更多地收購前沿領網域或未來科技類初創公司,以尋求快速增長機會;另一方面,傳統企業也會更多地收購暫無法滿足上市條件的科技企業,以實現轉型更新。
展望未來,開源證券指出,A 股并購重組市場将呈現出三大趨勢:
一是產業并購,2024 年以來,A 股市場以橫向整合為目的的重大重組數量已有 10 例落地,產業并購已逐漸成為主流;二是科技并購,截至 2024 年 7 月 30 日,已有芯聯集成、納芯微、富創精密、希荻微等四家科創板公司披露收購未盈利資產方案;三是國資并購,國資并購具有政策、資金、資源、高并購成功率等多重優勢,新一輪國企改革下,國資有望成為驅動并購重組市場的重要力量。
萬聯證券投資顧問屈放也認為,未來市場并購重組将成為資本市場重要的組成部分,重組數量、重組規模、重組方式都會有較大的增長和改變。他提醒企業,并不是并購重組完成就萬事大吉了,并購重組的核心在于整合,目标是實現 "1+1>2" 的效果。